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七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的是( )
    A. 造(chì) 盛(bù) 亲(dí) 谪(zhé) B. (wéi) 手(ɡuàn) 洋(zhòu) 胡(zhōu) C. 懒(bèi) 视(chēn) 宫(tiāo) 洗(dí) D. (yè) 纨(kuà) 蹙(pín) 临(bīn)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的是( )
    A.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B. 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玩劣异常,极恶读书。 C.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皇,恍若神妃仙子。 D.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浑世魔王”。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的一项是( )
    A.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 B. 这熙风携着黛玉的手,上下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C. 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偏就去世了。 D.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是( )
    A.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的不成?” B. 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 C. 王熙风又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D.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己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名唤雪雁。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甸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的是( )
    A. 从风格上看,李诗逸豪放,杜诗沉郁顿挫,孰优孰劣,,各有千秋。 B. 节日的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C. 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 D. 刚才我的讲话,仅是,希望大家踊跃发言,提出更好的建议。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各句,语病的是( )
    A. 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B.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C. 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D. 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7 . 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括号内的判断的是( )
    A.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若悬胆,睛若秋波。(排比) B. 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是草莽。(比喻) C.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对偶) D.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笑此儿形状。(比喻)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 曹雪芹,名梦阮,字霑,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C. 敕造:古时自上告下之词。南北朝以后特指皇帝的诏书。 D. 总角:古时儿童到了13岁束发为两髻,向上分开,形状像角,所以叫总角。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一)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病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接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
    (1)宝玉给黛玉取字“颦颦”,并说“岂不两妙”。这“两妙”指什么?
    (2)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如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是她回答宝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试分析黛玉前后矛盾的回答,是什么原因?
    (3)黛玉改口“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反映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宝玉骂“通灵宝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5)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有什么含义?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二)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享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笞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穿林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虹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描写祁茂顺的手艺?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尾处金四爷两次说道“大酒缸没有了”,试分析两次的心理有何不同。
    (4)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小说中的“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