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4年第二册第八单元测试卷二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如(bì) 慰(jiè) 隙(xià) 挥(chì) B. 钉(mǎo) 合(qiè) 育(pǔ) 花(lěi) C. (jù) 膏(zhī) 带(xié) 笨(zhuō) D. (kǎi) 热(zhì) 弃(bìn) 恨(zèn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2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霎时 羞涩 参差斑驳 无与轮比 B. 瞩目 辟如 锲而不舍 蓊蓊郁郁 C. 酣眠 点缀 混混沌沌 金石可镂 D. 氛围 麇鹿 身心具疲 刻骨铭心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3 . 依次填人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航天员能顺利出舱完成各项任务,必须依靠航天服的保护。航天服______要求安全系数高,还需要很好的灵活度,关节部位是航天服设计中的一大______。在设计新一代“飞天”航天服时,我国航天工程师从小龙虾既坚硬又灵活的虾尾结构中,获得了______的灵感。他们在航天服关节处,设计了______虾尾鳞片的层叠结构,使关节活动自如。
    A. 尽管 难点 意想不到 相似 B. 不但 难点 意想不到 类似 C. 尽管 难题 出乎意料 相似 D. 不但 难题 出乎意料 类似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诗句节拍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加党的二十大会议的代表们认真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大家都,表示完全赞成、坚决拥护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 B.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 C. 老师几句点评,使我:“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 这个老教授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为人只看重大局不去在意小的事情。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公交车上,一位老奶奶刚上车还没有站稳,司机师傅就开车了,老奶奶被晃了一下,差点摔倒在地上,司机师傅却说:“你腿脚不好就早点上来,这多耽误事。”你将老人扶好坐下以后,对司机说:      
    A. “你着什么急!你一开车的,没看到老奶奶还没站稳吗?摔坏了,你赔得起?” B. “司机师傅,你再着急也得照顾下老人啊,大家的安全最重要,您说是不是?” C. “你着急你还有理了?你也有变老的那一天的,就应该让这位老奶奶告你去!” D. “一旦在公交车上出现了事故,你可脱不了干系!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7 . 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起笔就以“                                    ”两句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极富画面美和意境美。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8 . 《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诗句是“                                    ”。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9 . 古代诗人常借流水来表达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中的“                                    ”。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学校将开展读书节活动,文学社将在下周五演出“宝黛共读《西厢》”舞台剧,所剩时间不过一周,预热在即。文学社邀请你参与讨论本次演出的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与会之前需提交一份宣传草案,请结合示例格式予以完善。
    提示:
    (1)根据不同媒介,确定合适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的使用策略
    (2)考虑好播放时段
    “宝黛共读《西厢》”舞台剧跨媒介宣传策划草案
    媒介一:校园海报
    宣传思路:以主要情节为底本制作海报,在活动期间张贴于教学楼各个楼层。
    媒介二:校园电台
    宣传思路:                                                              。
    媒介三:校公众号
    宣传思路:                                                              。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2)《虞美人》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具体,下列四首诗词中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作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写出词人回首往事,发出物是人非的悲怆感叹。
    C.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
    D.这首词语言明净,清新,全词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论语·尧曰》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曰》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周易》乾卦《彖》更是将“和”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太和”这个重要概念。
    “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倪。以《诗经》为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由此可见,“乐”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直为后儒所称颂,《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天乐”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摘编自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其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
    B.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而代代相传。
    C.“和”意味着和谐,“同”则显得单调,“和而不同”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
    D.音乐之“乐”和快乐之“乐”,两者密不可分,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先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B.第四段通过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较及孔子对两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
    C.文章四、五两段从儒家、道家、佛家三个层面,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的最高道德理念。
    D.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运用了引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时代关于“中”的思想的继承发展。B.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是因为早期音乐被赋予了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
    C.“中”侧重人道观,“和”侧重道德理念,“乐”侧重教化,由此可知三者功能各不相同。
    D.在中华文明中,“中”是最高真理,“和”是最高道德理念,而“乐”是最高艺术价值。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