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拓展上模块 第四单元 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鸽(xùn) 点(zhuì) 潭寺(zhè) 一破屋(chuán) B. 土(cuō) 勤(yīn) 意识(qiǎn) 平平仄(zè) C. 衍(fū) 道(ɡuǐ) 普山(tā) 出头面(lòu) D. 咐(zhǔ) 瘫(huàn) 艾丛(ɡāo) 毛骨然(sǒn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细腻 耗子 息列索落 希奇古怪 B. 惊惶 侥幸 人情世故 山青水秀 C. 严历 书籍 拥挤不堪 相依为命 D. 刮痧 嗥叫 再接再厉 衰弱不振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信仰是没有国土和语言       的,凡是拥有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
    ②许是天空蓝得过分透亮了,衬得云像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白又厚。
    ③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有数不清的“太阳”,       它们发出十分强烈的光辉,但       距离极其遥远而暗的看不见。
    A. 界限 浸润 尽管 还是 B. 界线 浸润 尽管 还是 C. 界限 浸泡 虽然 由于 D. 界线 浸泡 虽然 由于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B.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三个:遗传、环境和教育。 C. 人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还是出于自己直觉的驱使? D. 小山对岸三四里是浅山,似乎细浪微波,线条柔和,曲折起伏,连接着高高的山。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 B. 中国女排,又一次夺得冠军。 C. 那一刻四周,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D. 这几篇文章写得不怎么样,有点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 他一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 B. 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C.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诗词文化带到人们的生活中,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古诗词。 D. 三星堆考古专家把先进的实验室等搬到考古现场进行考古的新尝试,具有里程碑意义。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③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⑤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情感。
    A. ②④⑤③① B. ②⑤③④① C. ④⑤③②① D. ④⑤③①②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8 .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月牙儿》,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B. 奥尔多·利奥波德,国作家,代表作有《沙乡年鉴》。 C. 郁达夫,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故都的秋》《迟桂花》。 D. 史铁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 我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批评你。 C.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①,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武冈:地名,
    A. 首句点出友人去处,“接”字点明两地江河相连,给人以比邻相近之感, B. 因为能够与友人一起观山间云雨,赏空中明月,所以诗人心中没有离愁别绪。 C. 末句“明月何曾是两乡"尽显情之恳切,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D. 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表达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 题型:阅读理解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煅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睛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仅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总之,曾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选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红楼梦》中的服饰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绝不违背清廷禁律。
    B.文中援引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是为了说明“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C.贾宝玉作为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D.仅从“通灵宝玉”“寄名锁”“护身符”这些为保证宝玉安全的佩饰物上,我们就可看到他作为贾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贾府宠儿的特殊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红楼梦》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既有对贾府宠儿宝玉所佩戴饰品的精细刻画,也有对落魄文人贾雨村衣着特点的准确概括,还有对尊贵皇妃元春服饰的"不写之写"。
    B.王熙风盛装出场见客时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套上“青缎灰鼠褂”,可见“褂子”是清人在正式场合加于袍外的礼服。
    C.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代名词,红色也正是“怡红公子"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因而曹雪芹笔下的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
    D.曹雪芹不仅用服饰突出人物外貌和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通过服饰反映了人物际遇处境,
    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尊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红楼梦》中的服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曹雪芹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季节轮换、地位尊卑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之中
    B.看破红尘出家时,宝玉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服饰彰显人物的地位。邢岫烟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也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贫穷窘迫、寄人篱下的困境。
    D.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却不细写她的服饰,因为无论穿什么都不足以标榜其尊贵,便索性不写。这不写之写更能引起人种种美的联想,比详写更经济,更含义深远。
  • 题型:阅读理解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
    ①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的过程中,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已经进步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
    ②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而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 1917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③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对其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成为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④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一个面积20多公顷的林区,这里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植板垂直带变化的,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生存着。长白山的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结构最佳参照模式。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1)下列是对第一自然段中“秘密”一词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获得发展。
    D.人类怎样搞经济建设才能与环境相适应。
    (2)下列对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一句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B.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C.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3)对“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具体任务,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实地科研项目,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C.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D.参照生态系统典范,弄清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A.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C.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D.乌鸟私情,愿乞终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摘自李密《陈情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释不正确的是( )
    A.臣洗马 除:授予官职
    B.责臣慢 逋:逃脱
    C.不名节 矜:自夸
    D.臣微志 听:听取,耳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是( )
    A.臣险衅,夙遭闵凶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外无期功强近亲 师道不传也久矣
    C.刘病日笃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急星火 业精勤荒于嬉
    (3)下列选项中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A.而刘夙婴疾病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具以表闻 D.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
    A.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杀害.
    B.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用生命所能报答朝廷的。
    C.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D.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以终其天年。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3分)
    (1)              ,内无五尺应门之僮。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
    (3)千里烟波,              。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5 . 根据下面例句,仿写两个句子。(3分)
    例句: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述说的庄严,请捧来美化自己的生命。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6 . 指出下面一则应用文的四处错误并修改。(4分)
    寻物启事:
    本人今天中午吃饭时丢失一个背包,里面装有重要物品,请检到者与本人联系,当面
    感谢。
                                                                                                                        李华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 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园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地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或悲母手中线,织或游子身上衣。
    (摘《贺州日报》)
    (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2分)
    (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2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3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豁然开朗
          丰子恺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 700 字:⑤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