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晩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冋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
    D.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先锋文学在构思、语言、意象等方面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是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有重大贡献。
    C.对文学信仰的执着,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乡,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B.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深刻地渗透进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创作势头不减,先锋性特征明显。
    C.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D.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假如人类有六指
    杨  教
    进化生物学家至今也不十分清楚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四足动物)为何每只手长有5根手指。如果我们拥有6根手指,那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怎样?或者说,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我们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额外的一根手指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一些任务,如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克里夫·塔宾是专门研究脊椎动物肢体发育的,他表示:“更宽大的手能够让人成为更出色的篮球选手。不过,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额外多出或者少一根手指并不会对手的灵巧性产生太大影响。”
    多出一根手指的最大影响应该是在数学方面。如果人类的每只手拥有6根手指,现在的计数系统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们之所以采用十进制,人类学家认为这与我们拥有10根手指有关。阿拉伯数字的英文“ digit”同时也有手指的意思。如果人类拥有12根手指,那么十二进制将是最自然的一种选择,十进制则完全无法想象。
    人类在数学、语言或者音乐方面的很多成就,都是在人类文明采用一种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之后实现快速进步的。美国人类认知研究专家马克·查齐兹举例指出:“我们的阅读能力取决于字母的形状。宇母的形状逐渐演化成看起来最自然的一种形态,能够强化我们的视觉——物体——识别系统,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我们处理语音的能力源自于语音进化成一种非常自然的形态,即听起来像我们所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声音。”同样,12根手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数学能力。毕竟12要比10更为复杂。我们的大脑选择何种计数系统将对我们的数学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额外的手指被视为一种出生缺陷,名为“多指畸形”,这是一种遗传错误。自然选择并没有“惠及”额外的手指,使其永久存在,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额外的手指并没有赋予人类任何进化优势。如釆人类一定要拥有第6根手指,这根手指一定从腕部长出,作为额外的一个拇指。这是数量极少的六指四足动物的一种标准形态,例如熊猫。熊猫的最小手指远侧长有一根与拇指类似的“手指”,它是腕骨的延伸,帮助熊猫抓握竹子。
    塔宾提出了一项理论,解释动物王国的每肢五指(趾)原则,他将这一原则称之为¨肢体定律”。肢体定律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源自于计算机网络的节点原则,用于预测基于身体大小的最佳肢体数量。根据这一定律,如果肢体相对于身体来说较长,最理想的肢体数量为6个(例如昆虫);如果相对较短,数量则越多越妤(例如千足虫),如果将手指视为手部的肢体,这一肢体定律同样适用。考虑到手指需要拥有适当的长度,才能轻松弯向手掌,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显然是5根。所以说,5根手指是进化的结果,是最理想的手指数量。
    神经学家弗兰克·威尔逊曾对手与大脑的关系进行几十年的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在他看来,6根手指显然“太多”。现代假肢工程研究显示,机械手无论是3根还是4根都能拥有和5根手指一样出色的性能。他说:“如果要在4根和6根手指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4根。”
    (选自《百科知识》)
    (1)下列关于“额外的一根手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额外的一根手指能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总之,对某些事情,完成起来会更轻松。
    B.额外的一根手指能使手掌更为宽大,这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会有作用,如篮球,更宽大的手能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选手。
    C.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手的灵巧性产生不了影响,这是因为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和手指的多少没关系。
    D.额外的一根手指可能引起数学上的变革,会将十进制改变为十二进制,这对人类的数学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人类额外的一根手指是一种遗传错误,被视为一种出生缺陷,因为这个额外的手指并没有赋予人类任何进化的优势。
    B.如果人类一定要拥有第6根手指,这根手指一定从腕部长出,作为额外的一个拇指,但自然选择从来没让第6根手指存在。
    C.长有额外的一根手指是极少数量的四足动物的一种标准形态,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比如,熊猫就长有这样的“手指”。
    D.假肢工程硏究显示,机械手只需3根或4根就具有岀色的性能。根据这个研究可以说明,人类不需要额外的一根手指。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A.数学计数采用十进制,这与人类拥有10根手指有关,这个说法符合人类文明采用最自然的表达方式的人类学理论。
    B.“肢体定律”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人们根据这个方程式利用计算机技术验算出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是5根。
    C.如果将手指视为手部的肢体,根据塔宾“肢体定律”,手指需要拥有适当的长度,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显然是5根。
    D.神经学家弗兰克·威尔逊通过对手与大脑之间关系的几十年的深入研究,得出人类拥有6根手指并不理想的结论。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题目。
    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攴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徳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徳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B.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人为加剧了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
    D.人工智能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它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B.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C.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科学家的观点,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问题。
    D.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B.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理性看待人际关系,我们会发现人机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C.如果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D.如果我们能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妤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汉服”。“汉服”要用哪个朝代的?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是,这些不一定都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釆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有删改)
    (1)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A.传统的继承
    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文明的共相
    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2)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闭关锁国,脱离世界大势。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3)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我来说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二十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
    ②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启示了我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
    ③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通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我在別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感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越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④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
    (1)对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这个道理”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
    B.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诗人来说都是热烈。
    C.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
    D.在诗中可看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
    (2)按照作者的观点,最能体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境界的诗句是
    A.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选取文艺作品中表现静穆境界的例子,用以阐发他的艺术哲学观点。
    B.第③段作者用储藏多年的黄酒,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三个形象化的事物阐释艺术的最高境界。
    C.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分析,使人感受到一种得到归依似的愉悦。
    D.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有两种相反的情趣,互相映衬,现出一种凄凉的寂寞的意味。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易于获取并有很强繁殖力的干细胞的新来源。他们已经从发育中胚胎的外围羊水中提取出干细胞,并培育出了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和肝脏细胞。
    这项研究由威克森林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研究人员在羊水中发现了少量的千细胞,估计只占1%。他们将这类细胞命名为羊水液体来源细胞(AFS细胞),并相信这类细胞处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中间状态。这种AFS细胞医学应用的优势在于它很容易获取。论文描述了从羊水中提取干细胞的方法,干细胞既可从产前遗传疾病检查所需的羊水诊断中提取,也可以从产后的羊水中分离出来。
    据介绍这种AFS细胞不仅容易获取,而且繁殖很快,毎36小时数量就翻一倍。这一过程不需要其他细胞的参与,而且也不像其他类型的干细胞那样可能会引起肿瘤。科学家还发现,胚胎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所分化出的三类细胞,AFS细胞都可以分化出来,科学家相信它也可以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分化出所需的各种成体细胞。
    威克森林大学医学院高级硏究员阿塔拉自η年前就开始了这项硏究,阿塔拉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验证它是否是真正的干细胞。目前,我们还不清楚AFS细胞到底能分化成多少种细胞,现在我们尝试分化和培育的毎一种细胞都取得了成功。而且这些细胞也通过了功能测试,这表明它们的医用价值。”有关功能测试包括:将AFS细胞分化出的神经细胞注入患脑部退化疾病的小鼠中,发现细胞生长并重新占据了疾病区域;AFS分化出的骨细胞在小鼠中成功生长出骨组织;分化出的肝脏细胞能起到分泌作用。
    科学家相信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中风等多种疾病中受损的细胞组织。阿塔拉认为,10万份样本的储存库,理论上就可以为99?美国人提供理想的移植遺传配型。美国每年的新生人口超过400万,羊水无疑是稳定的干细胞新来源。
    (1)文中画线的“这类细胞”指的是
    A.从发育中胚胎的外围羊水中提取出的有很强繁殖力的干细胞。
    B.培育出了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和肝脏细胞的干细胞
    C.处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中间状态的干细胞。
    D.可从羊水中提取的有很强繁殖力的干细胞。
    (2)下列关于“AFS细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AFS细胞因易于获取而具有医学应用优势。
    B.AFS细胞繁殖过程不需要其他细胞的参与。
    C.AFS细胞能分化出胚胎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三类细胞。
    D.AFS细胞还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分化出了所需的各种成体细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FS细胞既可培育出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和肝脏细胞,还可能分化成其他细胞。
    B.AFS不像其他类型的干细胞那样会引起肿瘤。
    C.AFS细胞是否是真正的干细胞还需继续验证。
    D.美国只需建立10万份样本的储存库,就可以为美国人提供理想的移植遗传配型。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拟人
    B.比喻拟人
    C.对偶比喻
    D.比喻夸张
    (2)对诗歌最后两句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伟岸的身躯”可以理解为男性的阳刚气概以及事业、成就等。
    B.“坚持的位置”喻指平等的爱情,“足下的土地”指恋爱的双方有共同的志趣、理想。
    C.“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指男性应以事业为重,只有事业有成,才能嬴得女性的爱情。
    D.这两句诗是全诗主旨的深化和升华。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B.“高枝”和“绿荫”都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C.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D.《致橡树》是一首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①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管子》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②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釆断采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③张骞来到大月氏,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④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⑤值得提岀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⑥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⑦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⑧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1500年至1800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⑨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1)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
    B.历代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
    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在宋代,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陆上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无存;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就是从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张骞发现的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是他第二次出使的路线,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兴衰消长。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①得益于中国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②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③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晢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攴撑的“二次元”虛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④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⑤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怙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B.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人为加剧了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
    D.人工智能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它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B.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C.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科学家的观点,提出热门已经意识到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问题。
    D.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时空的风险。
    B.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理性看待人机关系,我们会发现人机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C.如果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D.如果我们能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妤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
    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②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③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选自《话说文学趣味》,有删改)
    (1)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各类作品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2)下列对“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C.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一个人喜欢诗,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学趣味。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深研八股文、试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