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4854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引经据典,用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名事来作妙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满车的猪崽儿从车上重重摔到地面,有的被活活摔死,有的挤压成一堆嗷嗷待哺,现场一片狼藉。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那种传说精神病院给病人坐电椅或精神科大夫身上带有电棒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变革与变乱并存的世界,国际社会怀着期待与迷茫交织的心情,期盼能够出现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结合中国思想、中国理念、中国实践,为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们指明方向、注入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蕴含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将有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任何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演进是一个由较小群体形成较大群体、由信息封闭走向信息共享、由相互隔膜走向相互依存、由观念差异走向观念融合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共同休思想,他们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思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改变世界。它不仅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通交往把区域性、民族性的历史带入全球范围,不同的文化在相遇相知中交流互鉴。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过去那种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逐渐被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取代。旧观念容易引发冲突、战争,新理念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的世界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哲学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做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梦与攸关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既让世界发展成为中国的机遇,又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解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智慧。
    (摘编自王德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先进世界观》)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当今世界变革与变乱并存,国际社会期盼中国有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理论。
    C.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的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理论基础。
    D.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思想与当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文章从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及中国实践三方面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先进性。
    B.文章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创新。
    C.文章对比论述了新理念和旧观念的不同,从而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世界观的结论。
    D.文章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目的仅是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理论基础。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B.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与过去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不同,它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易引发冲突、战争。
    C.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使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共识。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是以无内无外、天下一家为核心原则,以协和万邦、世界大同为终极目标的哲学观,它将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更融洽。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城乡贫困人口的逐渐减少消除,“弱有所扶”将涵盖社会中各类生活困难的群众。 B.治理网络直播乱象,不仅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监管,还需要直播主体主动一切错误观念。 C.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的传统形象进行重新设定,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D.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应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鱼虾而友麋鹿
    A.吾从而 B.先破秦入咸阳者 C.众不能堪,抶而 D.阙秦以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逍遥游》)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奚知其然也
    A.或脱身
    B.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C.项王未有
    D.能足音辨人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将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进行对比,突出“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B.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大鹏形体硕大、迅猛远征的形象,展现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
    C.斥鴳反复问“彼且奚适也”,表现出对大鹏“绝云气,负青天”展翅南飞的不理解。
    D.选文想象丰富、奇特,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体现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集体情绪的外显形式,是在进行充分的社会认知和作出集体价值判断后所形成的情感表达,与变动不居的个体情绪及集体突发性的情绪宣泄不同,社会表情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成为一种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共同的情感氛围。社会表情的形成及变化是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产物。
    按社会合作程度由高到低的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对理想类型意义上的社会表情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最为典型的合作型社会表情是社会幸福,即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中都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意识。这种表情可以通过一个侧面得到展现,如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数年间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婴儿潮”和1950年以后新中国出现的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就是社会幸福的一个重要表征。但科学地判断一个社会及主要社会群体是否幸福,需要进行综合性分析。
    社会幸福这一表情延续一段时期后,可能演化为一个新的社会表情--社会安逸,即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表情是舒适安闲的。农耕时代的小农生活总体上就处于一种低水平循环下的社会安逸状态,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形成“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体系后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一段时期内国民的社会安逸表情就较为明显,这是一种现代社会中处于较高水平的社会安逸状态。总体上,社会安逸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形成和延续,但如果不适时进行再动员和再调适,长期而普遍弥漫的社会安逸感可能会衍生出绝对稳定感,进而侵蚀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动力。
    社会表情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良好的社会表情是社会合作秩序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心理基石。与社会安逸相对立的社会表情是社会焦虑,即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表情是焦躁不安的。在一个急剧变迁的现代社会中,焦虑一直相伴而行,社会焦虑普遍存在。轻度社会焦虑的长期存在将发挥催人奋进、激发社会创新的功能,使整个社会具有强大的上行动能,有利于形成社会合作的氛围,而重度社会焦虑则可能引发负向的社会反应。
    现实中还会存在不合作型社会表情。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表情处于一个漠不关心的状态,即为社会冷漠,一个社会及其中的主要社会群体若长期处于社会冷漠状态,在一定的诱导机制的作用下,就有可能演化成社会愤怒。有些社会愤怒是以各种“社会不合作”行动表达的,但更多的社会愤怒是以暴烈的行动表达出来并形成持续性的激烈的社会冲突的。
    (节选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14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社会表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社会表情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认知和情感氛围。
    B.社会表情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态势。
    C.社会表情形成和维系社会合作秩序,会激发社会强大的上行动能。
    D.社会表情由各种因素复杂作用而形成,有合作型与不合作型之分。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社会表情可以通过某个侧面得到展现,“婴儿潮”就是社会幸福的一个重要表征。
    B.特定社会表情之间互相演化,社会幸福延续一段时期后就会逐渐演化成社会安逸。
    C.在急剧变迁的现代社会中,社会焦虑普遍存在,重度社会焦虑可能引发负向社会反应。
    D.社会冷漠及社会愤怒属不合作型社会表情,长期的社会冷漠可能会演化成社会愤怒。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节选自《祝福》)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2)
    (节选自《品质》)(1)甲乙选文画线的文字,分别表现“我”怎样的心理?
    ①“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②“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简析甲乙选文人物对话的作用。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总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选自蒋成会、张荣臣《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材料二:
    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从本质属性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历史基点。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从产生原因看,新时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科学认识矛盾变化是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多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发展。从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到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美好生活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天安门城楼两侧的巨幅横标,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世界眼光。新时代有力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胸怀“两个大局”,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栉风沐雨、勇毅笃行。
    从依靠力量看,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的中流砥柱。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都是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是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和奋斗热情的时代,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主体性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面向未来,人民对党期待更高,要求更高,必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让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实现从大党、大国到强党、强国的根本转变。
    (选自钟纪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担当尽责》,《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材料三:
    《吕氏春秋》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停滞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这次全会重点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出来。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绝不能僵化教条、一成不变。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问题、新情况对我们的制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创新,谋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历史可以遵循,只能依靠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我们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和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选自张美美《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新丝路》,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阐释上,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主观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B.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有机界的秘密,还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
    C.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还运用其唯物史观提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
    D.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身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尽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并不代表不可以用发展的眼光解读马克思主义。
    B.新时代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度统一。
    C.作为新时代的中流砥柱,只有充分彰显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我们党才能更好地依靠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D.一方面发展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又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新时代更需要创新与完善党的制度。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B.领导干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必须做好表率,当好示范,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思想意识。
    C.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D.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

    如何理解材料二开头一段所说的“新时代”的“政治判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请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分析制度革新应该遵循哪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