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1372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土/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候,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执事,办事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C.《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D.《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高赫?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各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三)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邹孟轲之母也》节选)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______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或师焉,或不焉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______
    A.位卑则足
    B.而学于师
    C.吾从而
    D.学而大遗

    下列对文中划线处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轲曰:“ 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民,塞仁义也。仁义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先王之道,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B.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C.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D.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尤又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 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B.“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大夫”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兰亭集序》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C.六艺,指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经传,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论今。
    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太祖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比长,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元兵十万攻和,拒守三月,食且尽,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壬子,置。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撒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

    (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甓(pì):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
    B.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
    C.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
    D.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本义是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旧时也用来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
    B.建元,此处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建元原指中国古代第一个年号,即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建元”。
    C.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为中央监察机构。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明初改为都察院。
    D.表,古代臣子用来查验弹劾他人的呈文,有其特殊格式。汉代将臣给君的呈文分为章、奏、表、议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元璋作战勇猛,治理军队颇有智谋。朱元璋曾经率众击破元兵,打得元兵渡江而逃。朱元璋虽不服韩林儿,但依然用其年号来号令军队。
    B.朱元璋体恤民心,想让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下令将军中所掠妇女释放回家,让民众感动。称帝前和属下探讨北征,求拯民于水火的计谋。
    C.朱元璋志向远大,心在天下。他打下和州,统领诸将,朝南而坐向诸将出示任命檄文。被任命为右副元帅,却发出不愿受制于韩林儿的慨叹。
    D.朱元璋才能出众,以率先垂范赢得尊重。讨论军事,他剖析决论如流,众将有所屈服。分工筑城,他率先完成,从而在诸将中树立起了威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
    ②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

    文章末尾在议北征时,朱元璋是怎样说服诸将的?请简要说明。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薛珏,温如,河中宝鼎人。少以门荫授懿德太子庙令,累授乾陵台令。无几,拜太子中允,兼渭南尉,奏课第一。间岁,复以清名尤异闻,迁昭德令。县人请立碑纪政,珏固让不受。迁楚州刺史、本州营田使。先是,州营田宰相、遥领使、刺史得专达,俸钱及他给百余万,田官数百员,奉厮役者三千户,岁以优授官者复十余人。珏皆条去之,十留一二,而租入有赢。建中初,上分命使臣黜陟官吏,使淮南李承以珏楚州之去烦政简,使山南赵赞以珏硖州之廉清,使河南卢翰以珏之肃物,皆以陟状闻,加中散大夫,赐紫。无几,李希烈自汴州走,除珏汴州刺史,迁河南尹,入为卿。 当是时,诏天下举可任刺史、县令者,殆有百人。有与群官询考,及延问人间疾苦,及胥吏得失,取其有恻隐、通达事理者条举,什才一二。宰相将以辞策校之。珏曰:“求良吏不可兼责以文学,宜以圣君爱人之本为心。”执政卒无难之,皆叙进官,颇多称职。贞元五年,拜京兆尹。司农供三宫畜茹三十车,不足,请市京兆。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八年, 坐窦参改太子宾客;无几,除岭南节度观察使。以疾卒,年七十四。废朝一日,工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薛珏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
    B.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
    C.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
    D.是时/韦彤为万年令/珏使彤禁鬻卖/民苦之德/宗怒/夺珏彤俸/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不久父亲所起,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起的。
    B.司农,官名,又称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屯田、水利等相关事务。
    C.诏令,古代文体名称,它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D.赠,指功臣的先人或者本人死后,朝廷对其追封爵位官职以示褒奖的制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薛珏声誉清美,受民爱戴。他政绩优异、声名卓著,百姓要为他立碑纪政,他坚决推让不予接受。
    B.薛珏改革弊政,减支增收。他在担任楚州刺史、本州营田使时,大量裁减冗员、减少支出,使得国家田租收入有结余。
    C.薛珏大胆进言,为国选材。他认为文学不应是良吏选拔考核的必需条件,最终按照等级授予官职,所选官员大多称职。
    D.薛珏触怒权贵,受到惩处。他通过韦彤下达禁令,使司农在京城无法购买畜茹,触怒了权贵,因此受到皇帝的处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诏天下举可任刺史、县令者,殆有百人。
    ②坐窦参改太子宾客;无几,除岭南节度观察使。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课内句)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
    道曰:“ 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而坐,谕以诏意。 或识之曰:“ 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注】①间关:辗转。②逋负:拖欠税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B.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C.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D.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未冠:冠,即帽子,未冠,就是未戴上帽子。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即视为成年,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
    B.胡床:“栖,谓之床”与“窗前明月光”之“床”一样,“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
    C.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经秦改革,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
    D.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查道自幼好学,侍母尽孝。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济世安民,以德服人。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
    C.查道性格淳厚,犯而不较。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不予追究。
    D.查道品行端正,为人有操守。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留下了吃枣留钱的千古佳话,得到大家的敬佩。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
    ②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积善成德,而自得(指人的智慧)
    B.不积小流,成江海(没有用来……的办法)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专一)
    D.非蛇鳝之穴无可者(托付、寄寓)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木直中绳,輮
    B.不积小流,无以成
    C.非蛇鳝之穴无可
    D.上食埃土,下饮,用心一也

    对上面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了客观条件有好有坏,在作者看来,好的客观条件对于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翻译以下句子。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