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乎高哉  危:危险。
    B.可以横峨眉巅  绝:越过。
    C.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D.一夫关,万夫莫开  当:把守。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
    B.青泥何盘盘,百步萦岩峦。
    C.剑阁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问君西游何时还?巉岩不可攀。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但见悲鸟号古木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雄飞雌从绕林间
    (4)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所守或匪亲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庞安常医而聋,遂往求疗  擅长
    B.皆一时人也  奇特
    C.深人意  明白,领悟
    D.是日饮而归  剧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聋颖  蟹六跪二螯
    B.君以眼耳  君翻作琵琶行
    C.纸画字  常身翼蔽沛公
    D.余戏曰  予犹记周公被逮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译: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
    B.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译: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擅长医治聋哑人,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C.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译: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D.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译: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皆一时异人也”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
    B.苏轼高歌“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C.从“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可知,余与庞安常皆是残疾人。
    D.文章记述了与聋人医生庞安常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A.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侯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C.希,尔,舍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D.浴乎,风乎舞,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及三年 比:比较
    C.异乎三子者之 撰:才能
    D.吾点也 与:赞同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是(  )
    例句:异乎三子者之撰
    A.加之以师旅 B.生乎吾前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则何以哉
    (3)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中,不正确的是(  )
    A.平时就会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就做什么呢?
    B.我做这件事,等到三年,可使人人更有勇气,并且知道办法。
    C.(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下来,铿地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D.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对子路“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B.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善于辞令。
    C.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D.文段通过个性化的言行,生动地塑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是弥足珍贵的真实记录。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未能远谋  鄙陋
    B.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敲鼓
    C.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下面
    D.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参与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忠属也,可以一战
    B.彼竭我盈,故克
    C。公将驰
    D.望其旗靡,故逐
    (3)下列文言句式,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何以战
    D.蚓无爪牙之利
    (4)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子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舟中弹琵琶者
    A.不相师
    B.学而大遗
    C.遂命
    D.早出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  第二年
    B.年长衰  容颜
    C.使弹数曲  快速
    D.是夕觉有迁谪意  才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转徙于江湖间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感斯人言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B.而学于师  耻辱
    C.或师焉,或焉  同“否”
    D.不耻相  学习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耻师焉  位卑足羞
    B.欲人之无惑难矣  未见其明
    C.耻学于师  小学大遗
    D.古圣人  士大夫
    (3)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是(  )
    A.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而耻学于师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吾知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文段阐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及老师的职能作用。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形似酒  同“樽”,酒杯。
    B.施关机  发现。
    C.其巧制,皆隐在尊中  发动机件的枢纽。
    D.知震之所在  就。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意思,不同的是(  )
    A.覆盖无际
    B.振声
    C.寻其
    D.京师咸怪其无征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机发吐丸,蟾蜍衔之
    B.虽一龙发机,七首不动
    C.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D.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未之有也”不同的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不吾知也
    C.客何为也
    D.宋何罪之有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①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缘由,为全诗奠定了________的基调。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左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②诗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________修辞手法,“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________修辞手法。
    (5)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句诗比喻________________,“千呼万唤始出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琵琶女复杂的矛盾心态,表现了人物特有的心理和特有的美感,并且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铺垫。
    (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环境的安静,反衬音乐演奏的激越。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变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層朔杀,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如土石何 安求能千里也
    B.汝心之 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何而不平 必先其心志
    D.惧其不也 是亦不可以
    (2)下列对各句的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判断句)
    C.帝感其诚。(被动句)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B.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C.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则曰  居:闲居
    B.舍瑟而  作:作业
    C.乎舞雩  风:吹风
    D.瑟希  鼓:弹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国以礼  由也
    B.则何哉  吾一日长乎尔
    C.舍瑟作  咏
    D.千乘国  加以师旅
    (3)下列选项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藏之名山
    C.而大声发于水上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