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C.句读之不知 读:朗读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2)下列句子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郡之贤士大夫
    (3)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犹记周公之被逮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通过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而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B.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比之后,得出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结论。
    C.把为子择师和自己不愿从师对比后得出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
    D.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作对比后得出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蔺相如徒以为劳 ,而位居我上 言辞
    B. 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感到羞耻
    C.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斥之 在朝廷上
    D. 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卑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侣鱼虾友麋鹿
    B. 徒吾两人在也 今钟磬置水中
    C. 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D.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与“相如闻,不肯与会”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断头置城上
    C.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后,廉颇、蔺相如二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
    B.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这一部分由写蔺相如为主转为廉、蔺并重,写了二人从矛盾激化到和好的过程。
    D.廉颇的“负荆请罪”既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喜爱争权夺利的一面,比较全面的塑造了廉颇的人物形象。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缇骑按剑而 向前 B.吾社之行为士者 率先
    C.不少变 脸色 D.是时以大中丞吴者为魏之私人 巡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敛赀财送其行 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
    B.予犹记周公被逮 师道不传也久矣
    C.呼中丞之名詈之 买五人之脰函之
    D.之声义 然此可智者道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 石之铿然有声者
    C. 谁为哀者 D. 客有吹洞箫者
    (4)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苏州市民暴动的原因是“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B. 选段追述苏州人民的反暴斗争和五义士慷慨就义的情景。
    C.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仆之”“噪而相逐”,通过“抶”“仆”“噪”“逐”四个动词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
    D. 选文中“然五人之当刑也”中的“五人”指的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顺昌。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选自《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B. 而卒莫也 消长 :消失和增长
    C. 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侣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青,取之于蓝而青
    B.郁苍苍 客亦知夫水与月
    C.侣鱼虾友麋鹿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不知东方既白 师道不复可知矣
    (3)下列句子中,与“凌万顷之茫然”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于怀 B.得双石于谭上
    C.而今安在哉 D.玉斗一双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客人的回答抒发了对曹操的仰慕之情,表达了老当益壮的决心和意志。
    B.苏子借水与月阐发万物和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表明他能辩证地看问题。
    C.苏子对清风、明月的看法和态度,体现了他旷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D.文段多处运用对偶和比喻,句子长短错落,韵脚灵活多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托遗响悲风
    B.今安在哉 侣鱼虾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诗乎 固一世雄也
    D.寄蜉蝣天地 月出东山之上
    (3)下列句子中,与“而今安在哉”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处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人的回答抒发了对曹操的仰慕之情,表达了老当益壮的决心和意志。
    B.苏子借水与月阐发了万物和人生变与不变的哲理,表明他能辩证地看问题。
    C.苏子对清风、明月的看法和态度,体现了他旷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D.文段多处运用对偶和比喻,句子长短错落,韵脚灵活多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志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举酒客 致意,引申为劝酒
    B.纵一苇之所 好像
    C.万顷之茫然 越过
    D.正襟坐 端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苏子愀 何为其
    B.侣鱼虾友麋鹿 耳得之为声
    C.此非曹孟德诗乎 惟江上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寄蜉蝣天地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来说,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夹,迫近) B.以俟君子(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D.吾与点也(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 求也为之
    B.咏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C.愿为小相焉 风雨兴焉
    D.则何以哉 毋吾以也
    (3)下列句子中,与“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马之千里者
    C.大王来何操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
    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
    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于的发下,于路不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的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 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③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④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B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C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⑤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秦贪,其强 辜负
    B.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出使
    C.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助词,的
    D.此知之,故欲往 介词,在
    (2)下下列对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君何以知燕王(状语后置句)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句)
    D.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是( )
    A.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B.我曾经犯了罪,私下里想逃跑到燕国。
    C.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D.如果赵国交出了和氏璧,而秦国不按照约定给予赵国城池,那么受益的是秦国。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①②段简介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对比,为后面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B.第③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为蔺相如的出场做铺垫。
    C.第④段在赵国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引出缪贤对蔺相如的推荐,表现出了蔺相如的才能。
    D.第⑤段中蔺相如的合理分析显其高见,奉璧入秦见其担当,侧面表现赵王的无奈和无能。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嫌怨,隔阂
    B. 若入前为寿 寿:祝寿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 ,使……跟从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下列句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籍何以至此?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果地震陇西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者有小人言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
    B. 因击沛公坐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
    C. 若属皆且所虏 君王人不忍
    D. 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宁许负秦曲
    (4)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本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开始很平和,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使气氛趋于紧张。
    B. 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
    C. 当时宴会在军帐中进行,座次按古代室内礼仪活动形式安排,以坐在东面为尊。
    D.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即出于此。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3)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