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罐 儿
    冯骥才
    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
    他爹是要饭的,死得早。他是靠他娘缝穷拉扯大的。打他能走的时候,他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连饿带累,他娘就死在了路上。他孤单一人,只能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
    这天下晌,他来到一个村子,想进村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村口黑森森大槐树下有个窝棚,棚子上冒着软软的炊烟,一股煮饭的香味扑面而来。这可是教命的气味!他赶紧奔过去,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没吭声,低头接着煮粥。
    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吗?拿罐儿来。
    他听了一怔。罐儿是他的名字。他现在还不明白,爹娘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叫他有口饭吃。
    要饭的手里不就是拿个罐儿吗?
    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捏一个罐儿,放在这火上烧烧就有了。”
    罐儿看见那边地上果然有一堆泥,过去抓起泥来捏。可是他抽手抽脚,儿捏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一眼,没说话,叫他放在火中烧,还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老汉叫他把罐子放在木案上,给他盛粥。当他把罐儿捧起来往案子上一放,只听“咔嚓”一声,罐儿竟散成一堆碎块。
    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掉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他像是在自言自语。罐儿没弄明白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
    罐儿很快烧成,老汉随即从锅里舀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
    老汉伸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喝非唱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
    等他把热粥喝下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时做不好也没关系。”
    罐儿应声,开始捏罐。按照老汉的做法,他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却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着。
    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原打算喝完粥接着往前走,可是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句儿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
    多少年后,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本跌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好都知道了。这地方的胶泥很特别,烧过之后,赤红如霞,十分好看;外边再刷一道黑釉,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
    磬,有的如钟。人人喜欢,渐渐闻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村里一人,手艺极佳,这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盞陶罐。他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他罐儿。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那时逃荒逃难年年都有,逃难的人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
    又过了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只知道这村子出产陶器。家家门口都放着一些小小的要饭用的陶罐,任由人拿。人们就叫这村子“罐儿庄”,或“罐子庄”。一个秀才听了,改了一个字,叫贯儿庄。从此,这小村就有了大名。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文章以“罐儿”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
    (3)“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结合上下文分析“他”明白了什么。(3分)
    (4)最后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5)“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结舍儿的成长经历,谈谈个人应如何“修行”。(4分)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202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人崇尚青色,将其与许多美好的物象联系在一起,年轻人又被称为“青年”,正当年少是“青葱岁月”,廉洁奉公的官员是“青天”,技艺高超为“炉火纯青”,仕途亨通乃“平步青云”“青云直上”。被重视或喜爱除了所谓受到“青睐”,还可说成得到“青眼”“垂青”。史书亦可谓“青史”“汗青”,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汉青”,往往被古人视为无上的荣耀。世间有五光十色,古人为何独对青色分外垂青呢?
      中国的先人们将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统一划分为“木火金土水”,即“五行”。人们对这五种自然物质的色彩加以观察和总结,由此产生了“青赤白黄黑”,即“五色”。《释名·释采帛》曰:“青,生也。象物生时色。”《说文解字》解释:“青,东方色也。”具体而言,青色五行属木,而木象征着具有生长的特性的植物,关乎春季和东方。春季象征一年之始,东方则象征一日之始,故青色便象征着“生”的希望与开始。可以想象,与远古先民的环境最休戚相关的颜色是青色——头顶青天,身傍碧水,放眼望去是葱葱郁郁的植被,无时无处不被青色所濡染和包围。在长久的无意识的共生中,青色浸染了古人的色彩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对于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来说,青色的寓意古朴、庄重而神圣。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当青色以文字、意象的形式融入艺术创作时,它就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
      漫漫华夏文学史亦可称为一部青色的“劳模史”。有人统计过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位文豪共计2800多首使用色彩词的诗歌,其中提及青色就有709处,数量居所有颜色之首。历代文人墨客撷草木之色,集山川之彩,铺陈设色,借色传情,或述一已之志,寄托人生理想,或抒一腔深情,感叹离愁别绪……乐此不疲地把各自对青色的推崇诉诸笔端,并将之巧妙地融于不同意境的创造,赋予青色独特且丰富的审美内涵。
      “诗画本一律”青色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丹青”之名的组成部分,而且在传统绘画中,无论是文人雅士创作的山水画,还是民间艺人创作的宗教壁画,艺术家们都格外关注颜料中的青、绿。在很长时间内,中国山水画的主色调就是青绿色。
      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也与中华民族“尚青”的传统密不可分。特别是宋代,青瓷制造发展至巅峰,宋人理性、沉静、悠远、淡泊的品格和青色冷静、阴柔、素雅、含蓄的特点完美契合,直观映照了色彩审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发展脉络
      此外,历史悠久且广泛应用于民间的蓝印花布,也和中国布衣“青衣蓝衫”的现象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人多势众”,成为国人“尚青”观念的另一个注脚。
      青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颜色,它温润而不虚浮,灵动而不张扬,清爽而不单调。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色也将陪伴着我们不断创造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情感牵念。
          (选自云海《华夏千年一抹青》,有删改)
    (1) 下列对古人崇尚青色原因的理解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
    A.青色五行属木,属东方之色,代表生长,象征希望与开始。
    B.远古先民将情感寄托于色彩,其生存环境与青色休戚相关。
    C.在与青色的有意识共生中,青色成为人们审美中的重要色彩。
    D.青色是古代农耕文明的载体,其寓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2) 下列对文中“有意味的形式”具体表现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历代文人墨客借青色寄托人生理想,创设诗词意境,丰富审美内涵。
    B.宋代青瓷,反映出宋人的品格追求与青色本身色彩特点的完美契合。
    C.中国传统绘画主色调为青绿色,这是尚青审美情趣在绘画中的体现。
    D.“蓝印花布”和“青衣蓝衫”一起承载着众多中国人崇尚青色的情感。
    (3) 下列对文段写作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门见山点明观点,论据充足,论证过程条理清晰。
    B.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论述古人尚青现象。
    C.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相结合,语言凝练、典雅、厚重。
    D.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组织材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202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浩瀚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还有千千万万个头不等、形状各异、运行轨道不同的小行星。它们在装点太空的同时,也带来撞击地球的风险和隐患。人们或许认为这是杞人忧天,但只要看看月球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就知道此类事件并不新鲜。之所以察觉不到,是因为人们记录这些事件的历史还太短。
      大量证据表明,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湾,生存了1.6亿年的恐龙因此灭绝。2013年,一颗直径约18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约30公里高空爆炸,当量约相当于30颗广岛原子弹,导致近1500人受伤。这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后果会更严重。可见,小行星防御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各航天大国都在开展此项研究。
      如果小行星真要撞击地球应怎么办?科学家们设计了多种办法。第一招是使用核武器将小行星炸成碎块,但碎块可能还会飞向地球。第二招是用飞行器拖走小行星,不过这对大尺寸小行星无能为力。第三招是利用激光烧蚀小行星,这一技术尚待发展。第四招是利用万有引力,缓慢牵引小行星使其改变运行轨道,不过这需要较长预警时间。第五招是动能撞击,即利用飞行器撞击小行星,使其瞬间改变速度,并逐渐偏转其轨道,这是目前最成熟可行的技术手段。
      国外不久前发射了一枚航天器,开展“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这是人类首次进行小行星防御测试,也是动能撞击技术在深空中的首次验证。该航天器重约550千克,将会在2022年10月“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接近地球时,以约6.6公里/秒的高速去撞击该系统中的“小月亮”。就像地球有月球,有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卫星。“迪迪莫斯”就由一颗直径约780米的主星和一颗直径约160米的“小月亮”组成。这颗“小月亮”像钟表指针一样运转,它每11小时5分钟环绕主星运行一圈。预计撞击后,其绕转周期将缩短10分钟左右,届时人们可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到绕转周期的改变。
      这一任务设计得相当巧妙。首先,选择的实验对象无论怎么受到撞击,未来几百年都不可能撞击地球,这是为了防止弄巧成拙,把本来无害的小行星导向地球。其次,通过测量绕转周期改变量来评估撞击效果,这就规避了直接测量微弱速度改变的难题。再者,撞击窗口选在2022年这颗小行星距地球仅1100万公里处,人们可利用地面光学和雷达望远镜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同时,这一任务还计划开展柔性太阳能帆板、新型电推进系统等多项新技术试验,为未来深空探索积累宝贵经验。
      防御小行星撞击是人类面对的共同任务,我国对此同样高度重视。国家把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作为未来重要航天项目之一,提出“以石击石”“末级击石”等中国特色的小行星防御方案。期待我国未来能够为防御小行星撞击、保护地球家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选自李明涛《探索小行星防御新路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的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A.开展这项任务是为应对“迪迪莫斯”2022年10月接近地球时带来的撞击风险。
    B.这是人类首次进行小行星防御测试,是利用动能撞击瞬间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
    C.“小月亮“遭到撞击后,预计环绕主星运行一圈的周期变为11小时45分钟左右。
    D.通过测量“小月亮”,绕转速度改变量来评估撞击效果,为未来深空探索积累经验。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是(  )
    A.恐龙的灭绝表明,体积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B.动能撞击作为最成熟最可行的手段,是人类防御小行星撞击威胁的首选。
    C.本次小行星防御测试会产生大量碎片,可能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D.我国采用“以石击石”“末级击石”等中国特色方案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条理清晰,结构紧凑,简要介绍小行星防御系统的建设原因、方法和发展现状。
    B.从月球到地球,全文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应对小行星撞击威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C.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
    D.运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将深奥抽象的科学知识表达得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