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1173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弱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竞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节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违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兵》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官,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服/未阀/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母扰归/服未阅/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母优归/服未闪/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母忧归服/未阅/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毁/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省级考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取中后称为举人。由于是在春季举行,又称春闹。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C.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D.欧阳德敢于直速,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

    (2)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藻,字彦先,广平易阳人也。藻涉猎群籍,美谈笑,善与人交,饮酒至一石不乱。永安中,与姊夫李嶷俱来归国,赐易阳子。擢拜南部主书,号为称职。时北地诸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藻推诚布信,诸羌咸来归附,藻书其名籍,收其赋税,朝廷嘉之。迁龙骧将军、雍城镇将。先是氐豪徐成、杨黑等驱逐镇将,故以藻代之。至镇,擒获成、黑等,斩之以徇,群氐震慑。雍州人王叔保等三百人表乞藻为奴騃奴戍主。诏曰:“选曹已用人,藻有惠政,自宜他叙。”在任八年,迁离城镇将。太和中,改镇为岐州,以藻为岐州刺史,转秦州刺史。秦人恃险,半多粗暴,或拒课输,或害长史。自前守宰,率皆依州遥领,不入郡县。藻开示恩信,诛戮豪横,羌氐惮之,守宰于是始得居其旧所。遇车驾南伐,以藻为东道都督。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后车驾南伐,以藻为征虏将军,督统军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辞于洛水之南,高祖曰:“与卿石头相见。”藻对曰:“臣虽才非古人,亦不留贼虏而遗陛下,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高祖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东数石赐卿。”后与高聪等战败,俱徙平州,景明初。世宗追录旧功,以藻为太尉司马。是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赠钱六万。

    (选自《魏书·刘藻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B.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C.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形/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D.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羌:我国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以游牧为主。

    C.刺史:原为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权力扩大,是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的官职。

    D.高祖:多用来指我国古代开国帝王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藻治政讲究方法。面对前后几任刺史和太守难以解决羌人凭据险要叛乱的情况,他推行诚意,讲求信用,最终使羌人们归附。

    B.刘藻敢于打击豪强。刘藻任龙骧将军、雍城镇将时,氐族豪强徐成、杨黑等人驱逐他,刘藻将他们擒获斩首,氐人深受震动。

    C.刘藻作战失利被贬。皇帝南伐,任刘藻为征虏将军,督统军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后来他与高聪都吃了败仗,被贬到平州。

    D.刘藻做事很有自信。南伐时,面对皇帝的希望,他说不会留下贼虏让陛下劳神,而会在那里斟好美酒,等皇上、百官来痛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

    (2)秦人恃险,率多粗暴,或拒课输,或害长吏。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B.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C.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D.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掌管刑罚,是西汉时期地方上的执法官,在执行法律方面起重要作用。

    B.季,常和伯、仲、叔放在一起来表示顺序,在兄弟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

    C.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汉代曾设置专门的官员来掌管宗庙礼仪。

    D.族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属于较重的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初入仕途,遭遇坎坷而萌生退意。由于身家殷实,张释之得选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来要求谒见皇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B.张释之刚直不阿,秉公判案。皇帝乘车经过中渭桥,有人从桥下跑出来,皇帝御辇所驾的马受到了惊吓。张释之顶住皇帝的压力,依照法律公正判决。

    C.张释之据理力争,公平执法。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供设的玉环,皇帝想给偷盗者超出法律规定的严惩,张释之认为,依照法律,死刑已是最高限度。

    D.张释之公正执法,得到众人的称赞。中尉条侯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看到了张释之执法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也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2)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县令捕蝗

    钱勰任如皋县令,岁旱蝗发,而泰兴独绐郡将:“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①钱勰:宋朝人,字穆甫。②如皋:古地名,今江苏如皋市。③泰兴:古地名,今江苏泰兴市。④郡将:郡的长官。

    (文化常识)

    谦称与尊称。在社会交际中,既有尊卑长幼的区别,又有人情礼貌的讲究,所以古今都存在谦称与尊称,而古人特别讲究这一套。上文末了说到“敝邑”与“贵县”,虽带戏谑,但用词上前者是谦称,后者属尊称。又,“鄙人”“寒舍”“陋室”“犬子”等属谦称,而“阁下”“令尊”“令郎”“贵府”等属尊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会:_______;②独:________;③绐:___________;④云:________;⑤已而:_________

    ⑥诘:_________;⑦盖:_________;⑧檄:_________;⑨不才: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令辞穷。

    ②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3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子难客

    齐田氏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生,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⑤囋⑥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

    (注)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殖:种植,使……繁衍生长。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和:_________;②亦:________;③并:_________;④类: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笔立就,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顾:___________;②悉:__________;③将:__________;④诸:________;⑤援: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卲,字子才,河间郑人。少在洛阳,会天下无事,与时名胜专以山水游宴为娱,不暇勤业。尝因霖雨,乃读《汉书》,五日略能遍记之。后因饮谑倦,方广寻经史,五行俱下,一览便记,无所遗忘。年未二十,名动衣冠,诸人方之王粲。

    自孝明以后,文雅大盛,卲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于时袁翻与范阳祖莹位望通显,文笔之美,见称先达,以卲藻思华赡,深共嫉之。尝有一贵胜初受官,大集宾食,翻与卲俱在坐。翻意主人托其为让表。遂命卲作之。翻甚不悦,每告人云:“邢家小儿尝客作章表,自买黄纸,写而送之。”卲恐为翻所害,乃辞以疾。太昌初,敕令恒直内省,给御食,令覆按尚书门下事,凡除大官,先问其可否,然后施行。

    卲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谘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诬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有斋不居,坐卧恒在一小屋。果饵之属,或置之梁上,宾至下而共啖。天姿质素,特安异同,士无贤愚,皆能顾接,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子大宝,有文情。孽子大德、大道,略不识字焉

    (节选自《北齐书·邢卲传》)

    (注)①责胜:尊贵而有权势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B. 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C. 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D. 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穿的服装这里指缙绅、土大夫。

    B. 文笔,南北朝时称有韵之文为文,无韵之文为笔,后来泛称文章为文笔。

    C. 敕令,即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有时也称太后太子发布的诏令。

    D. 孽子,婢妾所生的儿子,旧指所谓庶出之子,庶孽之子即非嫡亲之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邢卲天资聪慧。少时贪玩不用功读书,曾因连日阴雨才读《汉书》,但五天就能基本记诵。阅览五行齐下,一遍就记住,世人把他比作王粲。

    B. 太昌初年,邢卲身居要位深受浩荡皇恩。在内省上班,生活和政治待遇优厚,朝廷凡是任免大小官职,都要征求他的意见,然后才办理。

    C. 邢卲秉性简易朴素,博览典籍,通晓事务,有关吉凶礼仪的事情,无论公家私人都向他咨询请示,他对疑难的解答,成为人们做事的指南。

    D. 邢御生性旷达不拘小节,不讲究威仪,果实糕饼之类,有时放在小屋梁上,与客人取下共享,有时面对客人解开衣服捉虱子,仍谈笑风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孝明以后,文雅大盛,卲雕虫之美独步当时。

    (2)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卲援笔立成证引该洽。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 食也。”遂命增银。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 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 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 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谱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 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 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B.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C.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D.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 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很有学识。他乡试考了第一,又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与权臣石亨意见不同时,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且皇帝大都接受了他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端,又字履善,古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宋在位久,政理浸息,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威。帝亲拔为第一。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上书“乞新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共罪,亦不。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卫。

    江西室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独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清,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时赏坐肩舆,后兵问谓谁,时赏曰“我姓文”,众以为天祥,禽之归,天祥以此得选去。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日:“吾不能押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日:“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论曰:自古志士,欲大义于天下者,不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见在柙,百计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至刑部郎官                   稍微

    B.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         回复

    C.大义于天下者                   通“伸”,伸张

    D.百计之,终不可得                 驯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众以为天祥,禽之归           屈心抑志兮

    B.言者力赞从天祥请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C.成败利钝动其心             背绳墨追曲兮

    D.是其所欲有甚生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B.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思/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C.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D.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亦作“对册”,古代被召见或应考的人对于皇帝所问有关治国策略的回答。

    B.肩舆,即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C.汗青,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

    D.德佑,古代帝王的年号,般皇帝都有一个年号,如崇祯、嘉靖、世祖等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年轻有为,展现非凡才能。他二十岁中进士,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侃侃而谈,得到皇帝赞赏,被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

    B.文天祥敢于直言,嫉恶如仇。他对宦官劝说皇帝迁都的事情极力反对,多次请求皇帝治罪,甚至不惜以自免官职为代价。

    C.文天祥誓死不降,表现民族气节。他对弘范劝其做宰相始终不为所动,对在燕所给的优厚待遇置之不理,始终不屈服。

    D.文天祥视死如归,决不苟且偷生。他觉得自己所能做的事已经完成,主动请死,从容就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的选择。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

    (2)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隽不疑之母

    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问不疑:“有何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注)①行县:巡视下属各县。②录囚徒:省察囚犯有无冤情。③为:给、与。④残:残酷。

    (文言知识)

    “即”在文言中多指“即使”“如果”。上文“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中的“即”,便指“如果”,句意为:如果隽不疑平反的人多。它又指“靠近”“接近”,如“可望而不可即”,意为能见到但不可靠近或取得;“若即若离”意为既像接近又似疏远。它还指“当”“当前”,如“即日”“成功在即”。“即景生情”意为由眼前的景物产生感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辄:___________;②亡:____________

    2上文有三个“为”,除了“笑为饮食”中的“为”解释为“给、与”外,其余两个“为”分别依次解释为: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活几何人?

    ②语言异于他时。

    4理解:①上文“或亡所出”中的“出”指什么?__________

    ②隽不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