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1147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郏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B.今之众,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一般人
    C.而大遗 学习小的方面
    D.师贤于弟子 不需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A.其闻道也固先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B.古之学必有师 而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徐而察之,山下皆石穴罅
    D.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
    (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是( )
    A.耻学于师 B.其皆出于此乎
    C.不拘于时 D.学于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篇正面阐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标准,“传道受业解惑”是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B.批评当时士大夫阶层存在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并指出其严重的后果。
    C.最后一段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赞扬李蟠虽然年少,但精通六艺,学识渊博。
    D.综合运用对比、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句式多样,感情充沛,笔力雄劲。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202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乃有所不得已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臣乃敢上璧
    D.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2)下列对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被动句)
    C.古之人不余欺也(倒装句)
    D.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是(  )
    A.沛公还在崤山以东时,贪恋钱财货物,喜爱美女。
    B.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候进来,可以占领整个秦地而为王。
    C.秦朝时他和我一同出游,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的命。
    D.登记官吏、百姓于簿籍上,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两段文字展示出刘、项双方矛盾的起因,由此拉开了后面鸿门宴上斗争的序幕。
    B.交代两军位置、实力,叙述双方主帅和谋士的表现,预示着项羽悲剧命运的合理性。
    C.曹无伤告密使矛盾激化,项伯夜访张良后矛盾暂时缓和,情节一紧一松起伏有致。
    D.人物的语言极具个性化,项羽寡谋轻信和刘邦巧于应变的性格特点初步显现出来。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景山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嗆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 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有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妾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妥与狷,君子皆不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苟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而鲁侯,斯二各何求哉?委乎天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瑕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白。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ī):人名,与孔子同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世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②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①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第二则材材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下列对文中斜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 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______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______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______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②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1

    (2021•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各 题。
        嗟夫 !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作者张溥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蹈死不顾,亦故哉           通 “何”,什么
    B.之谋难于猝发             很,十分
    C.五人之死                   比较
    D.人皆得以使之               像对待奴仆那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待圣人之出投缳道路         吾尝终日思矣
    B.佯狂不知所者               羡长江无穷
    C.列其姓名大堤之上           虽才高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师道之不传久矣
    (3)下列句子中,与 “斯固百世之遇也”句式相同的是  (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通过对比 “大阉之乱”时“缙绅”与 “五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五人激昂大义的气节。
    B.“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既是对五人功绩的赞誉,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C.“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以双重否定的句式,有力肯定了五人在反阉党斗争中的作用。
    D.文段部分以叙述为主,叙中有议,议中含情,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感染力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 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 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②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 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盖有 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2020•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A)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C)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仰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其后秦伐赵,石城 攻下
    B.廉颇送至境,与王曰 告别
    C.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回头
    D.赵亦设兵以待秦 隆重
    (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句:秦王赵王击缶 
    A.圣人之所以圣 
    B.之声义 
    C.国以礼 
    D.若属皆且所虏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       ) 
    A.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讨好赵王,相会在西河外渑池。
    B.在这时蔺相如向前献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击缶。 
    C.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怒视他们,他们都散开了。 
    D.秦王直到喝尽了酒,始终未能占到赵国上风。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渑池会前廉颇送别赵王时,请立太子为王的一番话,表现了他耿耿忠心和过人胆识。
    B.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突显他有勇有谋、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特点。 
    C.司马迁善于描写矛盾冲突,文段集中展现秦赵两国的冲突和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 
    D.“跪请秦王”“张目叱之”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丰满逼真、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