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为儿童时,多其家  游:游玩

    B. 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对……感到奇怪

    C. 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志    素:向来

    D. 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    特:特别

    2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 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C. 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D. 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2)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4欧阳修钟情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庸保:帮工,伙计。庸,同。被雇用的人。家丈人:东家,主人。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兵诣赵                益:增加。

    B.秦王必                  解:懈怠。

    C.言是非                  窃:暗地里。

    D.举筑秦皇帝              朴:撞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得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指土神,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薰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人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 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2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 “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 玺即印,古时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以宁颇富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奉县尹之命赋《琴堂诗》救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而在当时享有盛名。

    B. 张以宁历经两代,官场几番变动。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监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 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了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天子嘉奖;他在返途中不幸去世,天子下诏让有司将他的灵柩运回。

    D. 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说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和《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2)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一、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学见称,其诗多类白乐天。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①。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注)昆体: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

    2根据内容分析,这段文字最可能出现的典籍是()

    A. 《文心雕龙》

    B. 《诗品》

    C. 《六一诗话》

    D. 《人间词话》

    3陈公为什么叹服“过”字,请简要回答。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B.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C.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D.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2下列对文中加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 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 《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

    B. 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

    C. 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 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2)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何岳轶事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

    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其人感谢而      去________________

    (2)他日来取       俟________________

    (3)教书于宦官家   尝________________

    (4)不动心          略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2)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3)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3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   ②北海虽,扶摇可接  赊:远

    B. 翳翳以将入        景:景象   ②终军之弱冠        等:等待

    C.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   ②奉圣朝            逮:至

    D. 榆枋而止          抢:碰     ②蒙国恩            寻:不久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⑧ D. ②④⑥⑦

    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士,且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以秦王    属:叮嘱,告诫

    B. 诽谤者    族:灭族

    C. 沛公又不受    让:推让,谦让

    D. 士,且日合战    飨:犒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    今君亡赵走燕

    B. 唯恐沛公不秦王    何辞

    C. 稍征关中兵自益    敛费财送其行

    D. 以文谕项羽    人之力而敝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善于笼络人心,重视以“柔”的政策得民心。比如召集年老有德望及豪杰之人,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的牛羊酒食。

    B. 刘邦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樊哙、张良就是他身边两个很得力的人,他们曾劝谏刘邦还军霸上,拒守函谷关,并在鸿门宴上合力帮刘邦安全脱身。

    C. 《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项羽本纪》最详,《高祖本纪》则写得相当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

    D. 《高祖本纪》是以刻画刘邦这一人物形象为主,司马迁保留了“归,立诛曹无伤”这一细节,就很好地体现了刘邦处事果断的特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易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高祖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说。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疾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选自《南史》,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众军次于沔口               勒:统率,率领

    B. 昔廉颇、马援以年老遗           见:被

    C. 去城数十里乃                   反:通“返”

    D. 于师                         卒:最终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

    B. 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

    C. 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

    D. 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他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表面答应与李乌奴共事,暗中却另有他谋,最终独骑逃回。

    B. 杨公则对百姓轻刑罚薄 赋税,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C. 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

    D. 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

    (2)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