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亳州记
钱红丽 ①自合肥往北,过淮河,景色渐渐不同,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像极蒙克的画,似流动着的。路旁一株株苦楝,树巅紫花,细淡而繁密,犹如钢琴协奏曲急速有声。我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
②第一次到亳州来,最先被这里纵横时空的路名打动,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命名每一条道路,清新,雅古。若以路名排行,亳州想必是皖地首屈一指的文雅之城。路过庄周路、漆园路,如若置身古代,庄子于涡水之畔,以夸张的寓言体与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白芍路、菊花路、牡丹路、桐花路……一路看过去,又是簇新的灵气与山野之气了。夜里,打车回酒店途中,原本昏昏然,忽见希夷大道,一激灵而醒神,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国槐深深,绿气盎然,沉稳而持重,仿佛神州五千年文明都被默默承担下来了。
③去曹操运兵道时,一颗心原本嘈嘈杂杂的,当望见“建安文学馆”几个字,确乎一个冷战,紧随而来的,则是几千年的浩浩汤汤,岁月在文学面前变得庄严肃穆--三曹,建安七子,以至于整个汉魏文学,令人瞬间有了谦卑心,并陷入长久的缄默。
④年轻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他的《善哉行•其一》多么好: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⑤“策我良马,被我轻裘”,少年一般的蓬勃朝气,这是要我们积极地活,无须整天愁苦不竭,因为“高山有崖,林木有枝”,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好比高山有轮廓、树木有杂枝一样天生即在。既然自古皆然,那么,我们何不超越它,活得更好些呢?也就是在尘世的废墟之上给予自己精神的光芒,从而活得更为闪亮……太了不起了。
⑥建安文学馆毗邻运兵道,房间曲折幽深,空阔而润凉,墙上布满三曹书法体诗文,一幅幅看过去,手心全是汗,一颗小心脏不明所以,默默悸动。于曹操《短歌行》前站得久些,默诵一遍,不免意念丛生,算是隔空致敬了。静静走在他们曾走过的砖道,心上有细雨鱼儿出,也有微风燕子斜。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
⑦北方大地的一马平川以及天上大开大合的灰色云朵,隐隐约约间,总有一种兵气,仿佛时光倒流,一步踏入年少时课堂,历史书一页一页翻过去了,徒留群雄逐鹿中原的喧哗、铿锵,耳畔时有鼓声,轰隆隆的遗韵犹存,待仔细寻找辨别,除了万里长风,除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却什么也没有了-- 驻足涡河桥头,叫人好生惆怅,恰恰,连这种惆怅又都是辽阔无边的。面对这条河流,又怎能绕得开老聃呢?一部《道德经》,一代代人皓首穷经之解读,依然不明所以。时移事往,岁月更迭里,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形象愈发模糊,他留给世界的,除了一个背影,便是大片的沉默。
⑧回庐列车上,有幸遇着一位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列车长,于嘈杂无章的车厢里,我们畅谈一路。列车呼啸着,令平畴远畈的麦子急速向后倒去,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这一路,我还看见了炊烟、绿树、紫花……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这了。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开头用皖南水田漠漠的阴柔之美和北方的雄浑开阔之美对比,表现了淮河以北地区的独特风貌,为下文写亳州之美做铺垫。
B.作者写汉魏文学令人“谦卑”“长久的缄默”,是因为汉魏文学太过瑰丽灿烂,人们面对这样辉煌的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敢说话。
C.作者参观建安文学馆时,感到“手心全是汗”,心脏“默默悸动”,是因为被三曹的作品感染,产生共鸣,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D.结尾写车窗外的麦子“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和开头“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作者在第②段中说亳州是“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请结合全文谈谈亳州的“文气”和“底气”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