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29601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①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连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梁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②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窝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巴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鲁迅的《野草》。②头钱:旧社会里提供赌博场所的人向参与赌博者抽取一定数额的钱,叫做头钱,也称“抽头”。侍候赌博的人,有时也可从中分得若干。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奴才主要从哪三个方面诉说了自己悲惨的生活处境。
    (2)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3)文章的结尾似乎解决了奴才的问题,奴才最后也高兴起来。这是一个圆满的的结局吗?为什么?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在百年大变局、祖国正复兴的历史关口,仰望星汉苍穹,无数的热血青年洒汗九州,踔厉前行。苏翊鸣踏一滑板,驰骋冰雪,闪耀冬奥;韦东奕携一水一馒头,解码数学王国神秘;宋令东乘“神十九”,奔向太空,打开新世界大门……“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祖国向前,青春向上。时代需要我们,我们必不负时代!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讲述你我的青春故事,谱写你我的人生华章。
    上面语段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700 ;(3)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逛
                                                                                                 和军校
    泔河村的敦厚妈一辈子逛过的最大地方是观音镇。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虽然这些吃喝她都没享受过,可逛一逛也够敦厚妈幸福几天呢。自从摔跛了腿,敦厚妈再也没有逛过。
    敦厚妈守寡早,就敦厚这么一个儿子,当敦厚想当兵的时候,敦厚妈死活不依。可敦厚一试,真就“试”上了,崭新的军装穿上身,就要走了,敦厚妈把前襟哭湿一大片,最后敦厚还是和同村孙四海、孙长明一起去当兵了。
    第三年敦厚回来了,和小秋结了婚。小秋人俊,少话,识理,三天两头来帮敦厚妈做家务,妈长妈短地叫。后来,敦厚入党,转成志愿兵,要去一个油田当石油工人。
    敦厚很孝顺,每次回来,都给妈买好多好多好吃好穿的,帮妈干农活,用自行车驮着妈到观音镇逛两回集。敦厚的话变得多了,当着全村人,讲他的油田有多大,有多好,讲得一村人都勤勤地朝敦厚妈递艳羡的目光,敦厚又要走了,给妈留下了好多的钱,走时带着小秋。
    偌大的一个屋子,空荡荡的只剩下敦厚妈一个人了。孙四海他妈说:“你敦厚咋不带你进他的油田上去逛一逛啊?”因为孙四海刚带他妈逛了咸阳。敦厚妈就替儿子说话:“敦厚叫我去的,我想咱一个农村妇女,腿又不好,话也不会说,走不到人面前去;再说了,敦厚又要忙,咱去了给娃惹麻烦。”可是泔河村人的话变得难听了:“真看不出敦厚是个没良心的。”敦厚妈说:“是我不去,油田没啥好逛的。”孙四海他妈说:“没啥好逛的?没啥好逛的他为啥把他媳妇叫去逛呢?”…村里人都这么说,敦厚妈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人多的场合去得也少了。
    敦厚妈年底就突然不行了。敦厚回来夜夜陪着,端吃喂喝,无微不至。小秋更是殷勤,尽着孝道,敦厚带妈去县医院查病,医生叹气说:“准备后事去。”敦厚把妈驮回村里,急着要去油田。支书张大昌拦住了敦厚说:“敦厚,你妈是有今没明的人了,赶紧接你妈去油田逛一逛。”
    敦厚说:"叔,我知道,但是天南海北,我也要给我妈把病看好。"头一低,泪就“叭叭叭”砸下来。”叔,我有难处。"敦厚咬咬牙,走了。泔河村的骂声也就起来了.
    教厚走后第十九天,小秋正在给妈熬药,张大昌带了几个人,接小秋和敦厚妈,一见面,小秋就抱住张大昌,哇的一声哭了。
    一行人来到了敦厚所住的单站上。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人,四野茫茫,比他们村还荒凉。小秋的感觉准确,敦厚死了。三个盗油人,开着四轮车,敦厚拦车,他们送钱,敦厚不要,他们吓唬,敦厚不怕。敦厚伸手拦在路中央,说:“想把油拉走,就从我身上碾过去,”装满一车油的四轮从敦厚身上碾了过去……敦厚死前留下话:把我妈和支书接到油田来看看。还说,他攒的钱,全用来给他妈看病……
    采油厂的领导说,这井是全厂最远的一口,没人愿意来。敦厚从部队下来,又是党员,他就主动去了。这么多年,他一句埋怨都没有过。小秋抱着妈哭得死去活来,断断续续地说:“他想条件好些了,分了房子,再把妈接来……"
    最后,张大昌说:“敦厚是个好娃,是我们村的光荣,叶落归根,我们村要给他建个高高大大的墓。”油田上的领导说:“敦厚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我们还要追认他为烈土,号召全厂向他学习,我们想把教厚同志的遗体火化,留在这里.”
    双方各说各理,互不相让。这时,小秋和她的婆婆在山上那个采油小站旁悄悄地为敦厚挖着墓穴。
    妈说:“敦厚,你就住这儿,把井看好……"
    小秋说:“妈要是想你了,我就跟妈来看你……”
    起风了,落雪了,一会儿,天地一色。
    (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写了敦厚妈逛观音镇,有什么作用?(3分)
    (2)小说在塑造敦厚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敦厚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文中有两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二者有什么关联?(3分)
    (5)敦厚的故事可歌可泣,彰显了人生价值,对此你有何感想?结合文章说-说你的想法。(3分)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下列各项中的“弥”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弥”意义相同的是(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下列对荷叶给人的感受概述正确的是(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列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由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通感。
    (4)这一段文字依次写了荷           、荷        、荷          、荷     。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秋 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茶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第①段中,哪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作者说“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作者要寻找的“秋韵”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通过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情感。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液助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日前在《神经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血液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因为它能够积极地调整神经元处理信息的方式。
    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血栓就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
    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克里斯托弗·穆尔指出,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很多迹象表明,血液对大脑的作用比单纯的营养供给者要复杂得多,因为它能够调整神经元传达信号的方式,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
    穆尔认为,血液不仅仅是大脑的维持系统,实际上还有助于控制大脑的活动。具体来说,血液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它们相互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此,也调整了信息在整个大脑的传递过程。
    这项理论对人类更好地认识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痛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穆尔说,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可能与血液系统的变化有关。
    穆尔指出,大部分人认为,这些疾病的症状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但他认为,血液系统遭到破坏是致病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有必要研究全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癞痫患者导致疾病发作的大脑区域内的血管通常是不正常的,如果血管的这种异常状态造成了癫痫症状的产生,那么作用于血液的药物就可能成为取代现有治疗方法的新选择。
    这一假设对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是用来了解大脑血流变化的常用扫描手段。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知道了血液对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来了解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磁共振成像显示,当指尖的血流量大的时候,人就更容易感受到手指受到的击打。这就证明了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关于该区域血液流动的信息将有助于预测大脑未来的活动。
    但血液对大脑的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血液含有能够穿透血管影响神经元活动的溶解因子,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此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也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最后,脑组织的温度会在血液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因此穆尔认为,应该用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的大脑,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
    (选自《参考消息》有删改)
    (1)下列各项是对“血液助思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血液负责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因此,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对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
    B.血液是大脑的营养供给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血液是大脑的维持系统。没有这个系统,大脑就会死亡,从而终结人的思考。
    C.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和癫痫等疾病是神经元受损的结果,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D.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影响到附近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了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方式,因而影响到了人的思考。
    (2)关于“”血液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产生影响“”的表述,恰当的是(  )
    A.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会对血管的扩张和收缩产生反应。
    B.血液在复杂的神经元中流动,人们就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神经元未来的趋势,从而预测到大脑未来的活动。
    C.血液中含有一种溶解因子,而且血液能够穿透血管影响到神经元活动,血流量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溶解因子的浓度。
    D.脑组织的温度会影响到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使血液发生变化。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血液不仅仅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必要的氧气,还有助于调整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
    B.血液流动能够改变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调整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过程。
    C.研究表明,血液系统可能是决定大脑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血液系统遭到破坏可能就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D.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了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流动信息将有助于改变大脑未来的活动。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一)
    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拴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这就不坏!”你也许要这样说。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然而,未必尽然。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现在请你坐下,来一杯清茶,两毛钱的枣子,也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好,那边就有三四个,大概其中有一位刚接到家里寄给她的一点钱,今天来请请同伴。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较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总之,这里有特别的氛围,但并不古怪。人们来这里,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随便喝点,要是袋里有钱;或不喝,随便谈谈天;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但是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因此,这桃林就很出名了。
    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思考桃林茶社风景区成立的因缘是什么?
    (2) “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一句中“民族的精神”是什么?
    (3)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博上小号长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4)赏桥文中划线的句子。
    (5)生活处处皆为风景,播写一段你心中比较美的风景。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二)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寒暑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须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食和照顾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芦第,青草和野篙。这些也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备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钢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成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拍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个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途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创、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是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着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这时的我们,头扎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地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长剑骑战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子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子,水牛老了。连田野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因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会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桌基少,干的却是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里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条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五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条小牛的价值,这-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1)第④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用意?
    (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
    (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
    (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一)
    ①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哎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②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③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1)请给选文拟定一个小标题。
    (2)选文中①②两处两次写女人们划船时的水声,但同中有异,试从词的重叠和标点分析,两次各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
    (3)找出文中女人们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说说体现了女人们怎样的心理。
    (4)文段开头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5)赏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③。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韩少功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实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选自《2017中国杂文精选》,原名《有关经典的加减法》,有改动)
    (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2)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3)下列对“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畅销读物往往不具备作为经典所必需的良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畅销读物虽然能够流行于世,但却过不了经典化的隐秘门槛。
    C.畅销读物往往不符合人类长久以来秉持的较为广泛的价值共约。
    D.畅销读物虽然能够被“建构”,但却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