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1922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

    对上面文字论述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诚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B.语段论证严谨,主要采用举例和对比、比喻论证的方法。
    C.语段语言平实浅近,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
    D.“诚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大学》论述“微言大义”,尤其是“慎独”说,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贷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 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
    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亓可乎?”鲁阳文君曰:“然。 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选自《墨子•鲁问》)【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B.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C.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D.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话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豕,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除此之外,猪在古代还有“豚”“加(一指公猪)”“彘(指母猪)”等别称。
    B.笞,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是对犯有轻微过错的人所使用的惩罚手段,笞在中国奴隶社会已广泛使用。
    C.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操《陈损益表》中的“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钟鼎之任”一句中的“钟鼎”比喻富贵荣华。
    D.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从“豆”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然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
    ②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说苑•反质》)

    子贡认为文与质的关系是 ______ ,墨子认为文与质的关系是 ______ 。

    你赞同哪种文质观?请简述理由。古诗文默写。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特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外之臣,门庭庶子,中之众、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念,曰: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D.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

    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B.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②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兼爱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
    ②既以非之,何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 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之,则士众能为之。昔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表述,的一项是 ______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②孺子:小孩③怵惕:惊惧。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yà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⑥贼:伤害、残害。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今人见孺子将人于井 ______
    ②仁之也 ______
    ③不足以父母 ______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长于说理,尤其善于使用排比句、对比句、打比方。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公都子曰:“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注】①闲:捍卫。②诐:偏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大于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②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③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句:人 有是四端也
    A.若火 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
    C.人皆有不忍人
    D.治天下可运 掌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贤人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而传命。’当令之时互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注】①镃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B.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C.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D.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先子:先,已故的。指已逝世的长辈。文中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B.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辅助成王平定叛乱,被封于鲁国。
    C.四境:指四方国境。苏洵的《六国论》中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邮:指古代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及车马的驿站。文中“置邮”即设置驿站。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能在齐国重建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因为孟子认为管、晏二人不值得自己学习。
    B.孟子说,曾西不敢和子路相比,不屑于与管仲、晏子相比,说明在孟子心目中,子路较之管、晏治国能力更强,水平更高。
    C.孟子认为,周文王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方圆百里的基业兴起,是非常不易的。
    D.孟子认为现在齐国拥有统一天下的优越条件:很久没出现周文王那样的贤君,百姓饱受暴政压榨,而齐国疆土广大,人口众多,推行起仁政必定事半功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译文: ______
    ②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译文: ______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定公。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 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有删改)【注】①滕定公:滕国国君。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担心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于是再次派然友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认为这件事处理得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尽孝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译文: ______
    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译文: 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