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生物死亡后,承载其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成为重建古生物演化史的重要工具。这一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受益于人类全基因组的发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古DNA领域的研究蓬勃发展。该领域奠基人斯万特·帕博开创性地解决了 DNA污染问题,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古DNA研究超净室,并设计出超净室工作规则。其团队据此重构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发现了丹尼索瓦人—首个仅通过古分子证据而确认的已灭绝古人类。
    古DNA提取物中常含大量污染DNA,真正有用的DNA分子信息常常不到测序数据的1%。科研人员用DNA摘获技术—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污染DNA中“钓取”出来。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古基因组研究,目前超过2/3人类古基因组数据来自叫“1240k"探针组的捕获数据。该技术不仅使古DNA测序效率大大提高,还能有效从棘手样本中得到足够数据。典型例子是中国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我国南方温暖潮湿环境和酸性土壤不利于古DNA保存,使得这片区域的古DNA研究一度处于空白。得益于此技术,广西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了在农业传播前,东亚和东南亚人群已有大量交流。
    沉积物DNA分析是一种新兴古DNA分析技术,它可不依赖骨骼化石而从“土”中提取古生物遗传物质。此方法弥补了人类化石可遇不可求的缺憾,极大扩展了研究对象,打开了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人群演化的新窗口。2020年,中国科研人员从白石崖溶洞遗址沉积物中钓取35个样品的242,种哺乳动物和人类线粒体DNA,并使远古人类DNA得以富集。这些古DNA与遗址的骨骼遗存相印证,证实犀牛、鬣狗等动物的存在。这些古DNA还揭示该地四个地层有灭绝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DNA。这是首次在丹尼索瓦洞穴之外的地方发现丹尼索瓦人,是支撑其曾分布广泛的有力证据,
    自2010年起,中科院建立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以古DNA技术为核心、主攻古人群基因组研究,并行开展动物古基因组、共生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演化、古蛋白质等衍生研究。2016年首次详细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2017年对田园洞人个体进行DNA测序,实现中国地区乃至整个东亚最古老人类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2018年建立自动化实验平台,该平台实验速度快,精确度高,产量高,产出了系列重磅成果。例如,揭示东亚早期现代人的遗传多样性及长时间尺度下动态演化图谱;阐明华夏族群万年来的遗传连续性及不同文化人群的迁徙融合历史;明确以台湾岛阿美族和泰雅族为代表的南岛语族与福建内陆古人群同源。这些研究,更新、补充或修正了国际学术界相关学术假说,为阐明华夏族群的形成过程及追溯南岛语族源流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选自邓涛《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古DNA领域研究情况的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帕博团队用DNA捕获技术获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首次确认已灭绝古人类。
    B.通过对古DNA的研究发现,东亚和东南亚人群随着农业传播、开始大量地交流。
    C.沉积物DNA分析技术,为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人群演化提供了新途径。
    D.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我国科学家首次详细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遗传谱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
    A.人类全基因组的发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家重建古生物演化史。
    B.利用DNA捕获技术使科学家能够从棘手样本中提取到足够有用的DNA分子信息。
    C.白石崖溶洞遗址沉积物与骨骼遗存相互印证,证明了丹尼索瓦人曾经广泛分布。
    D.古人群基因组的研究为阐明华夏族群形成过程及追溯南岛语族源流提供了依据。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说明利用古DNA重建古生物演化史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B.第四段按照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中科院在古人群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C.运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古DNA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及重要成果。
    D.用准确、简明、通俗的语言,将深奥抽象的科学知识表达得浅显易懂、具体可感。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202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的注视
      当那个漂亮的女人拄着盲棍小心翼翼地上车时,全车的乘客都对她报以同情的目光。她把车钱付给司机,摸索着走到司机留给她的座位上坐下,然后将公文包放在膝盖上,那根白色的棍子就靠在她的腿边。
      她是34岁的苏莎,一年前由于一次意外,她陡然间失去视力,从此被抛入黑暗、愤怒、沮丧和对自己的怜悯之中,她曾经是一位相当要强的人,但如今,命运将她变成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成为周围人的负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她不明白,心中充满了愤怒。但是无论怎样地哭喊、祈求,她知道自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永远失去了视力,将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度过余生。
      阴云笼罩着曾经生活乐观的苏莎。每一天,她都在痛苦沮丧与疲惫不堪中度过,她唯一所依靠的就是她的丈夫马骏。
      马骏是一位军官,他深深地爱着苏莎。当看到失明令苏莎那么沮丧与痛苦时,他便决心帮助妻子鼓起勇气与信心去开始新的生活。马骏的军旅生涯曾训练他如何面对困难,但是他知道这一次却是最为困难的一场战斗。
      最终,苏莎感到自己可以回去上班了。她过去是乘公交车上班,但现在却害怕一个人去。于是马骏每天开车去送她。但是,马骏很快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他对自己说:“苏莎必须学会自己搭公交车上班。”但是,她还是如此脆弱,失明引起的怨恨还没有从心中消除。这个时候提这些,她会怎么想?
      正如马骏所预料的那样,苏莎害怕再搭公交车。“我是个瞎子!”她愤怒地说,“我怎么知道自己到了哪儿?我想你是嫌我累赘了,想扔下我不管了!”
      苏莎的话让马骏的心都要碎了,但他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他向苏莎保证每个早晨和晚上都会陪她一起乘车,接送地,直到她完全能够应付为止。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马骏身穿制服,每天都同苏莎一起乘车。他教会她如何依靠其他感官,特别是听觉,来判断自己到了什么地方;如何适应周围新的环境。他帮助她与司机搞好关系,让他们照看着,为她留个座位。他逗她开心,不论是在苏莎摸摸索索不太顺利地下车时,还是在她把公文包放到车厢里的时候。
      每天早上他们一起出发,把她送到地方以后,马骏再乘出租车去自己的办公室。终于,在一个星期一的早上,离家前,苏莎眼睛里充满泪水,她深情地对他说:“再见!”之后,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们第一次各自走各自的。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每一天苏莎都很顺利,眼盲之后她从没感到这样好过。她成功了,她终于可以自己去上班了!
      星期五早上,苏莎像往常一样坐车上班,当她付车费时,司机说:“孩子,我真美慕你。”
      苏莎不知道司机是否在同她说话,还有谁会美慕一个双目失明、挣扎着寻找生活下去的勇气的女人呢?她不由好奇的问:“为什么你会羡慕我这样的人?”司机回答说:“因为照顾和保护你一定是件快乐的事。”
      司机的话让苏莎感到纳闷,于是她又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司机说:“你知道吗?过去几天,每个早上,在你下车时,都有一个穿着一身军装的、长得很帅的小伙子站在拐角对面的街上注视着你,在确定你安全地穿过街道并走进办公室以后,他会向你的方向抛一个飞吻,然后才转身离开。你真是一个幸运的女人。”
      幸福的泪水滑下苏莎的脸颊,尽管她再也无法看见马骏,但她却能始终感觉到他的存在。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文中“最为困难的一场战斗”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骏为什么认为“苏莎必须学会自己搭公交车上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刻画马骏这一形象?概括马骏的品质特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部分司机与苏莎对话,这一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和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亲情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在“爱的注视”下,我们不断成长。结合苏莎失明后情感的变化过程,谈谈你对“爱的注视”的感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