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1009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下列选项,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必有师
    ②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C.六艺,指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经传,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论今。
    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撮其大概有:张扬了理性思维,减少了直觉思维;偏重于语法,轻忽了词法;强化了模仿,忽视了表现,等等。此种得失的出现,与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新诗的出现,固然与古诗有血脉渊源,但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这样,新诗与古诗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运用于诗歌写作,有着巨大的诗性差距。
    (摘编自苗雨时《新诗向古诗学习什么》,2017年8月27日《扬子晚报》) 材料二:2017年是中国新诗发展100年,“80后”著名诗人、作家李成恩于当地时间7月5日,应邀出访拉美。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觉醒,从人性的角度确立了诗的现代性,她认为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与民族的生活、诗歌语言与诗歌艺术的探索,世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中国当代诗人与拉美诗人有共同之处,即都对日常生活较为关注,多写人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体验。
    她说中国现代诗与世界最好的诗歌处于同一个水准,中国现代诗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这是一个现代性的传统,从语言的开放到个体的想象,中国新诗百年到了当代,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并且正在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诗人的写作。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对外的翻译还要快步跟上,外国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总是快一步,我们庆幸能够很快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但我们最好的作品却要滞后被外国读者读到。这次来拉美,她发现拉美对中国优秀诗人了解得并不多,所以这次来得恰逄其时。
    (摘编自《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2017年8月29日凤凰网) 材料三:近日,“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在北京颁奖,大赛顾问、著名诗人谢冕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了创意写作,也谈到了诗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在目前良好的写作状态中,一些诗人的作品看似是个人表达,但概念化倾向很严重。
    平时,出于研究需要,谢冕阅读过很多诗歌,但能让他眼前一亮的不多。谢冕说,基本都是大体相同,个性突出的诗人并没有出现,这是当前诗歌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都写一条江,可能词句不同、结构不一,但思路都相同,读起来感受差不多。
    什么才是个性独特的诗人?谢冕举了海子的例子:“想想他的诗有多独特?里面有这样的文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那都是他很独特的东西,别人无法模仿、重复。”
    谢冕还提到,在目前的诗歌写作中,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过分口语化,缺乏节奏感,等等。他指出,现代诗歌接近口语是自然的,但要有节制,不能无边无界,像“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类似的诗歌,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诗歌要有诗歌的内涵,它是文学皇冠上的珍珠,语言是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的,要精练,过度口语化会使这些内涵丧失殆尽。”谢冕认为,艾青先生把“白话写诗”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口语化但有节制,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创作,但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么好。
    除了语言要精致外,谢冕认为,诗歌是音乐的文学,要讲究韵律。“徐志摩诗歌的格律感是很好的,句子长短一致,有的还押韵。没有节奏感,诗歌就会‘不好听’。”谢冕说。新诗发展到现在,有成就,但也要直面问题,只有这样,新诗才能够健康向前发展。
    (摘编自《专访谢冕:现代诗歌接近口语不能无边无界》,2017年8月5日中国新闻网)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类似“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这样的诗歌语言,目前在我国的新诗创作中还能找出许多,诗句过于口语化,缺乏节奏感,不可取。
    B.“80后”著名诗人和作家李成恩在我国新诗发展100年之际,受邀出访拉美,这对于我国新诗在海外传播、扩大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C.新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虽替代了古诗,但与传统古诗相比,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直觉思维减弱、忽视词法、不重视表现等问题。
    D.李成恩认为中国新诗最大的成就在于诗歌中现代意识的觉醒,而这正是中国诗歌的独特之处,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方诗歌的不同之处。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新诗虽然与古诗存在着血脉渊源,但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诗歌写作上存在着巨大的诗性差距,导致了新诗与古诗之间的断裂。
    B.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喜爱,诗人谢冕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阅读大量的现代诗歌,从而发现了新诗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C.与新诗诞生之初主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不同,我国新诗历经百年,已建立起了自己的传统,也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
    D.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使新诗发展成为可能,但在新诗的发展历史中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最终必会阻碍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当前我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乡篾匠
    李 汀
    清晨,在秦巴山区深处,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背着竹背篓,头上缠着青布巾的蔑匠,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开始走村串户找活路。
    浓雾笼罩的山村响起吆喝声:编竹篓篓、竹背篓,补竹-晒席、竹-撮箕喔---是蔑匠手艺人上门了,赶紧端着饭碗迎出来,应承着:快屋里坐。蔑匠放下背篓,主人同他坐在一条长板凳上,递上纸烟,朝霞的斑斓里有了浅浅的影子。
    主人指了指屋后的一片毛竹林,蔑匠拿上砍刀选了一棵竹子,锯短剖成指头宽的竹片,再换蔑刀劈成细蔑,用蔑刀刮平整。这时候,整个院子都是竹子的味道,柔软、清香。细蔑刮好后,蔑匠在背篓里找出他的宝贝东西--蔑舌。蔑舌是一条长十几厘米、宽一两厘米的扁铁条,一头平一头 尖,尖的一头镂条小沟。只见蔑匠左手把蔑舌穿过密实的编打层,右手把进补的蔑片从蔑舌上面的口上插入,左手抽出蔑舌,把进补的蔑片乖乖地带过来。一会儿,烂了的簸箕就补好了。
    “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蔑匠师傅买了去,做成物件用途广。做把竹椅放门堂,夏日炎炎好乘凉。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这曲调熟悉,像山歌一样飘在山沟沟里,蔑匠师傅眼里闪烁着亮亮的光芒。
    我们家熟识的蔑匠唱不出山歌。他是个哑蔑匠,不唱山歌,但山歌在他心里。八十年代的山村,一副蒸笼是值钱的家当了。那时家里过年蒸馍,母亲要到邻村去借蒸笼。一年冬天,父亲一咬牙:“请蔑匠来扎一副。”
    哑蔑匠背着背篓来我家,初冬的阳光刚跃出山头,一抹阳光跟随他进了我家院子。他用手比画,和父亲交流。父亲说:“慈竹就在屋后呢。”蔑匠从背篓拿出砍刀,去竹林里选竹子。我跟在他身后,帮他扛砍好的竹子。蔑匠“呀呀呀”夸我。我笑,他也嘿嘿笑。
    把竹子扛回院坝,父亲已经在院坝里生起了一堆柴火,眸里啪啦燃烧的柴火,映红整个院子。柴火旁煨着一壶老鹰茶。蔑匠点上一杆叶子烟,含在嘴里,开始忙起来。从锯开始,经过 剖、拉、撬、削、磨、刮等工序,一根根竹子变成蒸笼格的竹片,变成蒸笼盖的蔑条,变成蒸笼的外框……
    蔑匠背篓里有许多家什,弯刀、锯子、撮子,还有用竹子做的各种小狗、小竹塔子、小虫子等玩意儿。弯刀是给剖开的竹子里面拉上口子用的,长长的手柄一头放在右肩上,弯刀那头用手按住使劲往胸前拉,剖开的竹片上留下一道道口子。锯子是用来锯竹子长短的,一锯子下去,细细的竹屑撒在土院坝里,引来一群蚂蚁排着长队,叼着细竹屑“嗬哟嗬哟”往洞口爬。撮子是用来撮竹节头的,剖开的竹子,把里面的节头剔除,需要这锋利的撮子一点一点撮出来。
    一切准备好了,蔑匠把柴火生大了,他要把准备好的竹片放在火上烤。烤好一面,再烤另一 面。这时候,他有空歇歇了,蹲在火堆旁,大口大口喝着老鹰茶。有时,也随手用那些零碎的细竹丝,三下两下就编织好一只蚂蚱或一只小狗递给我。那时候,我觉得蔑匠师傅是那么神秘,好 像他啊呀不成语的言语,都有某种魔力和韵味。
    烤好的竹片滚烫,蔑匠要趁热拉成圆圈。他用厚布垫上,一头拉在手上,一头踩在脚下,使劲拉手上的竹片,脚顺势移动,最后把拉过的竹片两头接上,木夹子夹住,再调整几下,竹圈就圆了起来。
    三床蒸笼做好了,蔑匠依次把蒸笼码好,盖上蒸盖,圆圆的蒸笼立在院坝里,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对着远处的山峰“啊啊”吼起来,他吼的是“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吗?没有人知道,山谷回荡着“啊啊”的回声。
    蒸笼扎好了,那一年过年,我家蒸的蒸馍格外香甜。蔑匠走时,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小竹塔送给我,好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下还刻有四个字:好好学习。我一直珍藏着他给我的这份美好祝福,只要我坐在书桌上看到那小竹塔,那份美好和温暖迅速笼罩了我,心里不由得就燃起一种炽热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8日第20版,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请蔑匠来扎一副”一句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让蔑匠做一副蒸笼也需要“父亲一咬牙”,由此可以看出偏远山区中家庭生活贫困的现状。
    B.“嗬哟嗬哟”既是拟声词,又兼具拟人的手法,将一群蚂蚁排着长队叼着竹屑往洞口爬的情景写得生动而又形象,活灵而又活现,极具人性化。
    C.“三下两下”与“编织好一只蚂蚱或一只小狗递给我”两处均可以表现出哑蔑匠亲切善良的性格特点,他对待孩子温柔可亲,也受到了孩子喜欢。
    D.“心里不由得就燃起一种炽热来”一句,既是我对哑蔑匠送我小竹塔的美好回忆,又是我对后来发现的他让我“好好学习”这一美好祝福的感动。

    本文第一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文中两次提到蔑匠所唱之歌“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其中包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课内句)
  • 题型:选择题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下列各句中带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评论家认为,超人起天王在上海的演唱会引起十室九空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炒作的结果,不要过度期待其对地方文艺的积极作用。 B.这种药能治疗心脏病,又没有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C.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体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俯仰皆是 D.面对“低磁装修”沸沸扬扬,莫衷一是的情况,欧派集团在“欧派杯中国国际家居文化节”中专门开办“绿色家装大讲堂”,为消费者答疑解惑。
  • 题型:选择题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神马都是浮云”“鸭梨”“算你狠”“围脖”“非常艰难决定”“给力”等网络词语在2010年一夜蹿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B.《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中选取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对读错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C.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预防余震再次发生。 D.网络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丰富并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和阅速的形式,使传统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 题型:选择题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幸福是什么?______一旦人的精神需要、情感诉求和心理期待无法获得充分满足和应有尊重,幸福的天平就会在失衡中倒向失望、叹息和迷茫、无助的另一端。
    ①惟其如此,幸福才会不经意间来敲门。
    ②幸福固然包含着物质层面的拥有和满足,
    ③所以,幸福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人的精神寄托、心灵安顿与人格实现。
    ④但更多指涉精神层面的感受,
    ⑤是包括健康、情感、财富和理想等生活要素间的一种和谐共振状态。
    ⑥它是实践付出和心理满足的和谐一致,
    A.②⑤④③⑥① B.②④⑤⑥③① C.⑥⑤②④①③ D.⑥⑤①②④③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积善成德,而自得(指人的智慧)
    B.不积小流,成江海(没有用来……的办法)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专一)
    D.非蛇鳝之穴无可者(托付、寄寓)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木直中绳,輮
    B.不积小流,无以成
    C.非蛇鳝之穴无可
    D.上食埃土,下饮,用心一也

    对上面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了客观条件有好有坏,在作者看来,好的客观条件对于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翻译以下句子。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迷路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得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