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莱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一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渐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他们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 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减,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待点。

    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在李子柒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由东方、田园、美食、女性、自然风光等诸多复杂符号组成的综合体。
    我们当然可以将李子柒的视频看作是对某种意义上的传统美学的回应,她令网民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景观,一种带有浪漫精神的、山水田园诗那样的自然,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或者王维这样的诗人。这种自然的观念背后暗示了一个无法令人满足的世间,正因为人世间存有缺憾,因而古人开始歌颂自然。然而李子柒重现了这个结构,却改变了结构的内核,将传统自然观念中暗含的道德批判转换成了对现代技术的批判。譬如她所展示的家庭土窑、手工造纸、阿胶制作等,都指向前现代的技术工艺,而不是当代社会的工业化。哪怕观念充满单纯的猎奇心,也足够让人们在这个瞬间来想象一种“去现代性”的生活,也就是脱离现代大工业系统之下的生活可能。
    在节奏非常迅捷的时代里,人们更愿意视李子柒视频为一种都市里的童话世界,温柔,并且充满视觉上的诱惑感。可以说,把后现代的文化以一种虚构的古典叙事来进行重新包装,看上去,这一切是反对都市的,但是却恰恰迎合了都市的口味。看上去,她提出了一种对于现代时间的反对,但那些视频里的时间观念,恰恰又是迎合着现代时间的基本口味。
    (摘编自尤雾《李子柒:直播时代的“田园诗”》,有删改)
    材料二:人类生存与发展除了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需要获得心理的归属感,而社群文化为个体寻求心理归属提供了可能。当前网络直播能够形成全民直播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体能够在直播平台上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群体。当前我国一直处于人口高度流动的状态,这打破了原本以血缘和地缘构建的社群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加疏离。城市的外来人口往往会有剥离感,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为了寻求心理归属感,人们需要重建主体性,获得身份认同,而网络直播门槛较低,且不受职业、收入、性别、阶层、种族等因素的束缚,它将具有相同兴趣的人们聚合起来,建立起社群。一方面,这一社群为个体间进行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空间,缓解了个体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在这一社群中,个体可以分享共同的兴趣、经验爱好等,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
    人类普遍具有猎奇、窥视的心理欲望,这在全民直播形成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从当前各个直播平台的直播内容来看,其中很多都是个人的才艺表演和日常碎片化的生活,还有部分个体为了获得观看流量而做出个性表演,通过这一平台,大量个体的私密生活细节被放大呈现,刺激用户的猎奇、窥视欲望,引发大量用户观看。在网络直播中,将原本个体的后台表演暴露给大众,将私密的个体空间变为演播厅,满足了观看者的窥私欲。这种将后台场景置于前台的做法近年来也被电视节目采用,如在很多的选秀节目中,会将原本不播出的后台场景设置专门环节播出,满足观众窥视后台的心理。
    (摘编自卢杰、王燕《“全民直播”现象的文化反思》,有删改)
    材料三:尽管直播软件平台上的网络主播在语音、面貌、个人素质、业务能力等诸多方面,与传统主播有着很大差异,但也属于现代化传播媒介中的公众人物,是具有特殊性的人力资源,由于他们能够整合多种资源,且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其通过自身言行举止所产生的舆论导向与社会影响就不容忽视。
    从2016至2018三年的直播发展状态来看,网络直播以游戏和秀场这两种直播为主体,主播利用解说或者唱歌、跳舞、脱口秀等个人才艺来完成自我表现与娱乐展示,这跟传统媒介所呈现出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直播者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传播低俗、不良内容,这些内容对社会风气造成恶劣影响。
    目前,网络直播上色情暴力内容层出不穷,正是因为网络监管体系混乱,底线与红线标准不够明确,缺少严格的法律规定,才会经常有人去不断触碰监管的灰色地带。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直播的实时性,这导致监管工作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就给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带来了很大难度。
    (摘编自刘天旭《新媒体背景下的直播文化研究》,有删改)
    材料四: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子柒所展示的家庭土窑、手工造纸在某种意义上有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吸引人们去想象脱离现代大工业系统之下的生活可能。
    B.低门槛网络直播将具有相同兴趣的人们结合起来,提供平等的空间,分享共同的兴趣,从而缓解了个体的孤独感并使之获得心理归属感。
    C.网络主播在诸多方面与传统主播有着很大差异,虽也属于现代传播媒介中的公众人物,但对社会的影响力毕竟有限。
    D.直播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直播又有实时性的特点,同时还缺少严格的法律规定,网络直播内容容易色情暴力层出不穷。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子柒视频中所体现的悠闲舒缓的美学情趣,迎合了都市人们对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城市大众的喜欢。
    B.以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契合人们猎奇、窥视、情感宣泄的心理是网络直播能成为全民直播的重要原因。
    C.网络直播中主播设置话题来与观众互动,满足了人的窥私欲,在人与人之间更加疏离的现代,值得提倡。
    D.在直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其对社会文化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社会文化的传播质量。

    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在线直播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庞大的用户群体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B.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的总交易规模将接近万亿元,市场前景广阔,不断吸引人们加入。
    C.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的总交易规模保持增长,该行业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比较小。
    D.未来很长时间内互联网直播将是行业的发展风口,将决定新一代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李子柒直播能够火爆的原因。

    怎样才能让“直播文化”对社会文化产生积极作用?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 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①,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②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疫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检验。近年来发生的数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不需要各国发扬合作精神。新冠疫情再次提醒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利益,只顾自己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自保,惟有并肩向前,才是最大可能保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②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上下一心,全力应对,吹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国政府采取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举措,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疫情面前,中国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正如来自世卫组织评价说,中国努力控制病毒源头,限制疫情传播,为世界其他地区防控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如果没有中国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
    ③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采取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全球普遍现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祥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捐款和大量医疗防疫物资,体现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呼声在全球共鸣,还体现在当出现歧视和污名化现象时及时发出正义之声、当出现不实信息时及时澄清事实。暖心的行动,无论大小,展现的都是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汇聚的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世界顶级医学科学家的忠告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的共识,相信在庆祝抗击疫情胜利的那一天,世界可以为这样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自豪。
    ④当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个别国家对我国的疫情袖手旁观,甚至说三道四,一些人还产生了针对全球化的焦虑、迷惘。这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传染病控制一直就是一种时足时乏的事情,当疾病暴发和政府担忧时,各国会投入大量资源;当传染病结束后,资源又变得相当匮乏。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这场疫情再次提出了值得全世界共同思考的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如何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如何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
    ⑤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命运与共,并肩前行,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
    (选自《共同担当使命 淬炼文明之光》,《人民日报》2020年2月12日,有改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中国采取各项举措,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B.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件中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有利于迅速战胜疫情。
    C.为全球负责是疫情以来全球的普遍态度,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人民的自觉。
    D.疫情来临时,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缺乏全球治理意识的一部分人对全球化产生焦虑、陷入迷茫。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开篇亮明中心论点,接着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最后重申观点,表达坚定的信念。
    B.以新冠疫情治理为背景,文章较为全面客观地阐述全球治理之必须,也表达了对全球治理的反思。
    C.第②段指出中国在疫情面前举措有力,制度优势明显,并引世卫组织评价,赞美中国的大国担当。
    D.第③段综合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的重要性。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是大势所趋,为创造美好未来,各国需要发扬合作精神,并肩前行。
    B.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是新冠给世界的启示之一。
    C.国际上歪曲事实、利用新冠甩锅中国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导致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再度泛滥。
    D.面对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检视不足,共同协作,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题型:选择题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终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B.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暴露出当前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难点问题有待解决。 C.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鼓励各省采取平行志愿投档,努力降低新生报到流失。 D.通过广东粤通公司出口烟花爆竹储存爆炸事故,反映出烟花爆竹在生产、经营储存等环节和安全监管中存在重大隐患。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荷塘诗集序
    (清)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处而仪谓之一诗人口,此数君子岂所甘载?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选自《惜抱轩集》)
    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治理政事。


    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的是 ______
    A.也
    B.耳
    C.矣
    D.乎

    第①段和第③段都提到了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这些人,作用分别是什么?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概述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此观点作评析。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庙里的男人
    林扶霄
    清朝年间,江南杨桥县爆发了瘟疫,县令见疫情严重,便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前来救急。
    杨福亭带着徒弟阿世来到杨桥县,见过县令后,便去浮螺山采药。两人从山腰一直采到山顶,药材足足装了一箩筐。此时,两人觉得有些累,见山顶建有一座庙,便进去休息。
    刚进大门,只见院子里烧着一堆火,两人正纳闷,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抱着一捆干柴,从屋里走了出来。那男子的注意力全在那堆火上,根本没发现杨福亭师徒二人。然而杨福亭的神色却变了,一种恐惧与惊慌从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来。阿世刚想问他怎么回事,杨福亭便拉着阿世,匆匆走了出去。
    阿世从没见过师父有如此狼狈的神色,好奇地问道:“师父,你这是怎么了?”
    杨福亭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你不要多嘴。我们采药的任务已经完成,赶紧下山去吧。”就这样,阿世稀里糊涂地被师父拉下了山。
    几天后,他们采来的药材眼看就要用完,而杨福亭因为诊务缠身走不开,阿世便自告奋勇地提出由他去采药。杨福亭点点头,又叮嘱道:“你去也行,不过快去快回,不要耽搁。”
    就这样,阿世重新来到了浮螺山,不过他没心思采药,因为他想先到山顶的那座庙里去看看。
    还没走到庙中,一股香味便已扑鼻而来。进去一看,原来是庙里的那个男人在烤野兔。阿世先在庙中供奉的神像前磕了几个头,接着便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了下来,不时看着那男人的动静。
    男人转头看看阿世,突然问道:“你是大夫?”阿世浑身一激灵,回道:“你怎么知道的?”男人笑了笑说:“不是大夫,背着药筐干吗?”阿世不服气地说:“也有可能是采药夫啊。”男人笑道:“采药夫可没你这么细皮嫩肉的。”
    阿世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沉默了一会儿,问:“你是干吗的?怎么一直在这庙里住着?”
    男人苦笑道:“我从外地来,因为身上一文钱也没了,只好先在浮螺山采几天药,等卖药赚了钱,再继续赶路。”
    阿世点点头,劝道:“那你可要小心点,杨桥县正闹瘟疫呢。”
    一听到“瘟疫”两个字,男人的脸上突然显出兴奋的神采,也没兴趣烤兔子了,他径直来到阿世的身边,神秘地往四处看看,确定没人之后,这才重新问阿世:“你真的是大夫吗?”阿世有些生气道:“这有什么可怀疑的?我之所以来杨桥县,就是为了消灭这场瘟疫的。”
    男人一拍大腿道:“太好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你听着,我现在有一条发财的好门路,你走不走?”阿世坦白道:“谁不想发财?到底是什么门路,你倒是说来听听啊。”男人小声地说,他想跟阿世合作,让阿世利用大夫的身份,在治疗瘟疫的药中做手脚,使得瘟疫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消灭。而他可以从某位道教宗师那里弄到一批符咒,待人们陷入了瘟疫蔓延的恐慌之中,哪些符咒定能卖出高价,而阿世要做的,无非是不要过早使用有疗效的方子罢了。最后所得的钱财,两人一概平分。
    男人说完了他的计划,得意地看着阿世,问阿世意下如何。阿世气得脸都红了,当场表示自己做不出这种卑鄙无耻的事来,并警告对方,小心天打雷劈。说完起身就走,不料却被男人叫住了。
    男人嬉皮笑脸地说:“你装什么清高?这年头谁不爱钱?我问你,你可听说过南塘县的名医杨福亭啊?”
    阿世心中一惊,不知男人提到师父作甚,便含糊道:“杨福亭的大名自然听过,怎么了?”
    男人冷笑道:“五年前,寿湖县大疫,我与杨福亭联手,就赚了个盆满钵满。要不是我这几年染上赌瘾,我还是富人一个。不瞒你说,我此去南塘县,就是为了找杨福亭要点钱来花花。如果你愿意与我合作,我也不用跑去南塘县了。怎么样,心动了吗?连杨福亭这样的名医都不拒绝这种赚钱的捷径,你一个小大夫还装什么?”
    阿世彻底震惊了,也终于知道师父为什么害怕见庙里的这个男人了,原来是有把柄落在他的手里。
    男人见阿世迟迟不动弹,便催促道:“怎么样,考虑清楚了吗?”
    阿世不屑地白了他一眼道:“你还是去找杨福亭要钱吧,他就在杨桥县。我就不奉陪了。”说完,阿世头也不回地拂袖而去。刚一出门,却迎头撞见了杨福亭。阿世也不打招呼,径自往前走,直到杨福亭喊了声“站住”,他才停下脚步。
    杨福亭淡淡地问:“你知道‘非人不传’是什么意思吗?”
    阿世没好气地答道:“如果一个人品行不良,那么,就不要把技艺传给他。”
    杨福亭微笑着说:“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的师叔。”
    阿世惊讶地转过头,只见庙里的那个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以“庙里的男人”为题目,赋予该人物以神秘色彩,有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庙里的男人作为故事的线索,也串联起了小说的情节。
    B.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如写阿世警告男人小心天打雷劈后“起身就走”,这一细节凸显了阿世对这种“卑鄙无耻”的人和行为的强烈憎恶。
    C.小说写庙里男人的“赚钱计划”时,没有用对话形式,而是用第三人称概述,这样就减省了笔墨,交代了计划内容,吸引读者关心以后的情节发展。
    D.小说前面写男人“嬉皮笑脸”,最后写男人“笑嘻嘻”,两处“笑”内涵不同,前者是假装出来的,后者是清楚阿世品格后的欣慰,是真情流露。

    庙里的男人和杨福亭的行动,有几次是他们事前商量好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①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刑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明达史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任格物。与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太宗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注】①隐太子: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竭心力 罄:尽
    B.之幕府 致:招,安置
    C.用玄龄之策 卒:士卒
    D.赏当其 劳:功劳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A.玄龄杖策谒军门君幸赵王
    B.各尽死力及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C.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功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D.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               廉颇,赵之良将也
    (3)下列句中分编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房玄龄精诚奉国的一组是______
    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③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
    ④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⑤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⑥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______
    A.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B.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C.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D.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将要发动兵变时,唐高祖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秘密进内阁商量大事,使秦王李世民得以顺利成为皇太子。
    B.《资治通鉴•唐纪》一段中,唐太宗重用房、杜二人,善用房玄龄的谋略与杜如晦的决断,让他们密切合作,组成合力来辅佐自己,史称“房谋杜断”。
    C.《贞观政要•卷三》一段中,面对堂叔李神通对封房、杜二人国公的质疑,庸太宗以汉代萧何作比,论公行赏,得到诸位功臣的认可。
    D.以上一、二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房玄龄珍惜人才,不计出身用人宽泛,取人所长,不求全责备。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②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
    ③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已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已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决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的就是数据库的大小。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可以看出人工智同样能把自已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体现出来。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且人工智能创作,已经不再是人工创作。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艺术创作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一项是 ______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人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请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句、结论句。材料一主体部分用哪几个分论点来证明论点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 (节选)
    路遥
    ①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②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③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④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⑤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⑥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⑦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⑧“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⑨“就是的……”
    ⑩“口粮哩?”
    ⑪“扣了!”
    ⑫“为什么扣了?”
    ⑬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⑭“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
    ⑮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⑯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⑰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⑱“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⑲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蜒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⑳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㉑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㉒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㉓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______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两袋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
    D.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一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
    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
    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