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    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    的心境。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描写,整句属于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感情更加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的    风格。
    (2)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简要分析。
                                                                                   
                                                                                   。
    (3)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领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C.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D.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条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C.诗人“倚杖自叹息”,是叹息群童抱茅“欺我老无力”,这一行为太顽劣了,为他们年少无知、缺少管教而叹息。
    D.此诗选自《杜诗详注》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全诗先议论,后叙事抒情。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而问客曰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盘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 渚:江中小洲
    D.知不可乎得 骤:快速,急速
    (2)对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正确的一项是( )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
    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3)下列句子中,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托遗响于悲风 B.客有吹洞箫者
    C.而今安在哉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4)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使作者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发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和积极的人生观。
    D.第四段用曹操的典故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其用意是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攘;抢夺,窃取。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可医 术:方法 B.未尝于声色 征:表现
    C.不骂 卒:士兵 D.其病良 已:停止,指病好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触则痛 ②凌万顷茫然
    B.①邻翁素有雅量 ②不知其所止
    C.①翁骂 ②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D.①泛舟游赤壁之下 ②月出东山之上
    (3)下列句子中,与“鸭乃某甲所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 B.徒见欺 C.而又何羡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告诫那些做贼的坏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B.这个故事同时也在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于坏人坏事一定要检举揭发。
    C.这个故事说明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做坏事之人悔悟过错,改恶从善。
    D.因邻居老人气量大,故偷东西的盗贼没有被骂。等到盗贼自己讲出实情,他身上的鸭毛才退。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C)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项脊轩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余而居 扃牖:关闭门 B.有神护者 殆:大概
    C.时至轩中 时:时常 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手:亲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顷,持一象笏至
    A.三五夜,明月半墙 B.先姚抚甚厚
    C.儿成、则可待乎 D.久,能以足音辨人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是( )
    A.东家和西家的狗都在叫,来了客人得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上栖息。
    B.老婆婆,是我逝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
    C.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待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
    D.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灵在保佑吧。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记叙与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变迁,家庭琐事来抒发悲喜之情。
    B.作者善于选取细节来表现深情,如写母亲的语言“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动作“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等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
    C.文章用枇杷树做结,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只说树在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D.文章的叠词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服:穿戴 B.肉食者谋之 谋:计划
    C.皆以美于徐公 以:因为 D.窥镜而自视 面:表转折
    (2)下列句子中加点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
    A.邹忌讽齐王纳谏 B.能面刺寡人之过 C.吾妻之美我者 D.窥镜而自视
    (3)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欲有求于我
    C.皆以美于徐公 D.皆朝于齐
    (4)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与妻妾,客人的问答,说明大家都有偏爱的一面,进而引出进谏的缘由。
    B.邹忌把"妻之私”"妾之畏”“客之有求"与齐王的“蔽甚矣”联系起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邹忌的雄辩善诱的技巧。
    C.文章通过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喻,劝齐王纳谏,使齐王明白了纳谏的重要性。
    D.邹忌进谏时,先从日常生活谈起,现身说法,以小见大,娓娓道来,令人易于接受。这一部分用了三层比喻方法来推进文章。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2)《虞美人》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具体,下列四首诗词中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作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写出词人回首往事,发出物是人非的悲怆感叹。
    C.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
    D.这首词语言明净,清新,全词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价值。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论语·尧曰》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曰》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周易》乾卦《彖》更是将“和”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太和”这个重要概念。
    “和”也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至迟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倪。以《诗经》为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由此可见,“乐”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直为后儒所称颂,《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天乐”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摘编自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其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
    B.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而代代相传。
    C.“和”意味着和谐,“同”则显得单调,“和而不同”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
    D.音乐之“乐”和快乐之“乐”,两者密不可分,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先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B.第四段通过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较及孔子对两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
    C.文章四、五两段从儒家、道家、佛家三个层面,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的最高道德理念。
    D.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都运用了引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时代关于“中”的思想的继承发展。B.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是因为早期音乐被赋予了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
    C.“中”侧重人道观,“和”侧重道德理念,“乐”侧重教化,由此可知三者功能各不相同。
    D.在中华文明中,“中”是最高真理,“和”是最高道德理念,而“乐”是最高艺术价值。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泰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该曲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聚”和“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B.作者将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作者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
    D.作者借古讽今,对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与同情。
    (2)对该曲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河”指“黄河”,山指“华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B.“望西都,意踌躇”,诗人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物是人非,“西都”犹存,苍茫大地不知往后谁主沉界。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是回顾历史,虽没有直接提到战争但战争的惨烈却跃然纸上。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全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3)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题型:简答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戏曲借助不同媒介的传播史。当戏曲传播媒介一旦发生改变,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和观众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人类社会从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发展到互联网信息时代,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智能新媒体软件应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戏曲与日益涌现的各种媒体形式的邂逅,给自身带来了新的生机。
    自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戏曲的传播与接受,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时代差异,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格局。20世纪初戏曲唱片兴起,百代公司便为谭鑫培、汪笑依等录制唱片。戏曲影片《定军山》拍摄,标志着电影与戏曲的联姻。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在我国的普及,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秦之声》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利用多媒体平台,传统戏曲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传播并存的演出格局。观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欣赏梅兰芳的《生死恨》;聆听王端卿的唱腔,也可收看央视《空中剧院》戏曲展播。
    剧场是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中国传统戏曲从宋元的勾栏瓦舍发展到明清的茶园戏楼,见证了戏曲艺术传播载体的发展演进。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的传播模式又被打破了。当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表征的新媒体与中国戏曲邂逅,我们看到了戏曲载体的极大丰富性。新媒体融合了戏曲唱片、戏曲电影电视戏曲等海量的信息资源,戏曲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拓展了传统戏曲的传播空间,观众可随时利用互联网资源跨时空欣赏经典剧作,构成了对戏曲剧场演出美学效果的有益补充。尤其对于青年戏过而言,分享新媒体提供的海量高清戏曲视频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因工作、学业、票价,精力等不能前往剧场观赏的缺憾。
    多媒体业态下,烧曲艺术观念和生产主体的创断也在发生。许多戏曲名家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时直播平台可以吸引数以方计的观众在线观看,受众人数远远超过实体剧场观众。戏曲名角合纷扮在拌音、快手、陌陌等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开通网上直播。有的戏曲名角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粉丝”看线,摇身一变成了“网红”。由于新媒体“粉丝"不受地理空间限制。往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际友人。可以说,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在线互动。在直播过程中,观众随时可以给喜爱的演员发“弹幕”交流。
    新媒体作为数字资源的“共享地”,广大戏曲速可以在新媒体网络终端下载自己喜爱的戏曲视频,也上传数字戏曲资源与广大网民分享,不同地域名的观众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实现跨越时空在线交流。新媒体打破了传播界限,全面拓展了传统戏曲的受众范围,从而构建了“在场”与“不在场”并存的戏曲演出生态,重构了观众的戏曲审美视野,
    新媒体戏曲数字资源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助推了优秀戏曲文化资源网络共享。大数据信息容量巨大且存储便利,有效保护与抢救了戏曲遗产,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利用高清摄像数字化技术,我国已经存档记录了多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戏曲剧种传承人影像资料。我国部分省市政府文化等部门牵头,也对地方戏曲剧种的戏曲文献资料、实物史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建设了特色数据库。未来,还可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推进传统戏曲剧种分类保护活动,挖掘复排传统戏曲剧目,建立档案数据库和口述史,保存濒危剧种的数字档案。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传统戏曲在做好数字化工程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时刻观察新媒体带给戏曲艺术本身的变化,这是我们做好传承的武器。
    (摘编自李有军《当戏曲邂逅新媒体》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就是戏曲借助不同媒介的传播史。传统戏曲与日益涌现的各种媒体形式的邂逅,给自身带来了新的生机。
    B.剧场是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所以对于青年戏迷而言,因工作、学业、票价、精力等原因不能前往剧场观赏是一种巨大的缺憾。
    C.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在线互动。
    D.传承传统戏曲,我们不仅要让传统戏曲做好数字化工程,也必须注重时刻观察新媒体带给戏曲艺术本身的变化。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时代,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由唱片、电影、电视戏曲栏目发展到现在的抖音、快手等智能新媒体传播,说明戏曲越来越受大众欢迎。
    B.戏曲演员在直播平台开通网上直播,吸引广大国内外“粉丝”在线,与观众在线互动,这些戏曲演员成为网红后追名逐利,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C.新媒体打破了传播界限,全面拓展了传统戏曲的受众范围,从而构建了“在场”与“不在场”并存的戏曲演出生态,意味着戏曲不再需要在舞台上演出。
    D.建设特色数据库,推进传统戏曲剧种分类保护活动,挖掘复排传统戏曲剧目,建立档案数据库和口述史,保存濒危剧种的数字档案,都是传承戏曲的有效措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反映戏曲艺术多元形态并存格局一项是( )
    A.“蒲景苑”百姓剧场通过现场播放和网络直播方式插出蒲剧电影《窦娥冤》。
    B.上海越剧院经典剧目《红楼梦》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票房爆满,掌声不断。
    C.大型豫剧经典戏曲《花木兰)在CCTV-11戏曲频道《戏曲影视剧场》播出。
    D.大连京剧院演员任思媛抖音直播《甘露寺》,网友打赏鼓励:“国粹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