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科目: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岀现的偏差。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健康囯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1)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杨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对“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B.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C.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考古界的殷墟发掘。
    D.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文章在论述上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C.在内容上侧重于介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产生的影响。
    D.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A)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C)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D)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到……去
    B.硿硿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C.余方欲还          心惊
    D.汝之乎              认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自以为得矣          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B.徐察之              吾尝终日思矣
    C.涵淡澎湃而此也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俗人言也
    D.不知浅深            亦各言志也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A.我确实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B.又有一种声音,好像老人又咳又笑,从山谷中发出,或者说是鹳鹤的声音。
    C.波浪激荡撞击并且产生这种的声音。
    D.那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啊。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和以动衬静手法,把大石、梄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B.文中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说的一段话,表明了他深信他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的台湾省,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温暖,一年四季花儿常开,草木常绿;再加上台湾到处有花木茂密、绿草如茵的山谷,所以非常适合于蝴蝶的繁殖和生长。据说,台湾所产的蝴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名列世界之冠。有人作过统计,台湾蝴蝶种类有四百种之多。其中独具特色、最为名贵的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凤蝶”等等。拿“兰屿黄裙凤蝶”来说,它产于台湾的兰屿岛,是凤蝶中最美丽的一种,后翅有大型金黄色的花纹,由于鳞片的特殊构造,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珍珠般的光辉。这种色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再如“皇蛾阴阳蝶”,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但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样对称,而且大小不一,更为奇特的是,它翅的左边为雌性,右边为雄性。据说,在一千万只蝴蝶中才能发现一只,自然是“物以稀为贵”。至于“蛇头蝶”,由于它翅膀的上端长着像蛇头一样的图案,所以称为“蛇头蝶”。它张开翅膀,足有洗脸盆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堪称珍品。
    (1)下列对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让读者了解台湾美丽的自然环境。
    B.把蝴蝶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吸引读者。
    C.台湾美丽的自然环境也有蝴蝶的一份功劳。
    D.揭示台湾美丽的自然环境是形成台湾蝴蝶特征的原因。
    (2)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程序顺序   
    D.逻辑顺序
    (3)下列关于文段主要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介绍台湾优美的适合蝴蝶生长的自然环境。
    B.介绍台湾蝴蝶的生态特征。
    C.介绍台湾的几种名贵的蝴蝶。
    D.介绍台湾的自然环境和台湾蝴蝶的总体特征。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更有一个民族传统的问题。中国画的创新,关键在于立足于民族传统之上。所谓“我自行我法”。如果离开了民族传统,则成为无源之水。其实“法”,也一定是先我而存在的,如果离开了中国画的优势继承,而侈谈创新,势必会南辕北辙,中国绘画发展中历来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虽变于古而不远乎古。试看李可染先生的《井冈山主峰图》,浑厚华滋,粗笔重墨,将井冈山之雄峻壮阔,尽情写于笔底。披图之际,不觉流连低回。觉得很厚,很有内涵,笔墨功力很深,很有味,意境深远,因此很耐看。人们可以联想到石溪、龚贤、黄宾虹的画法,但并不觉其旧,相反,却完全发挥了新的笔墨技巧,散发着新的时代气息。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1)对文段论述的观点,判断正确的是    (      )
    A.中国画应继承历史,而不侈谈创新。
    B.中国画的创新,应立足于民族传统之上。
    C.中国画离开了民族传统,就无法创新。
    D.艺术离开了民族传统,则成为无源之水。
    (2)对文段中加点的四个“传统”的具体含义,判断正确的是    (      )
    A.四个“传统”的含义都相同。
    B.四个“传统”的含义各不相同。
    C.四个“传统”中,只有第一和第二个含义相同。
    D.四个“传统”中,只有第三和第四个含义相同。
    (3)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赞美画家的画法有了大胆的创新。
    B.画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近代气息。
    C.画家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既有时代气息,又丰富了绘画传统。
    D.画家敢于否定传统,运用新的技巧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