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科目: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搪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________________。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依此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亭  田田  层层
    B.田田  亭亭  层层
    C.层层  亭亭  田田
    D.田田  层层  亭亭
    (2)本段讲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塘上的迷人景色
    B.荷塘上的月色
    C.月光下的荷塘美景
    D.荷塘月色
    (3)选出填入文中横线上正确的一句(  )
    A.碧天里的星星,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刚出浴的美人,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一粒粒的明珠。
    D.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用的修辞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
    B.通感
    C.拟人
    D.夸张
    (5)下列景物中不属于本段描写的是(  )
    A.荷花
    B.荷叶
    C.荷香
    D.闪电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聪明人为何总是孤独
      (1)现代观点认为,我们与社会交往越多,幸福感就越强。然而,心理学家却发现了一种与此理论相背离的现象。他们发现,聪明的人往往不太合群,过多的朋友和过于广泛的社交活动会让他们感觉很痛苦。
      (2)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对18~28岁的成年人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他们发现对大部分调查对象来说,与朋友的社会交往越频繁,他们对生活满意的程度也越高。但是,对于那些极端聪明的人,社会交往越频繁,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实际上越低。专家认为,能将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运用自如的高智商聪明人,不太可能花那么多时间在社交上,他们的聪明才智大多集中在一些更长远的目标上,社交有时对他们来说,是浪费时间。
      (3)心理学家认为,对外倾性性格的人来说,人际关系会带给他们满足感,相反,没有人群他们就不快乐。这种好热闹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寻求补充心理能量。而那些性格内向的人,在人群中会感到紧张,社交活动会过多地消耗他们的能量,因此,社交的价值感对他们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断言聪明人总是不合群有些偏颇,但可以解释的是,聪明的人属于内在自我比较复杂的人,他们的脑力活跃,变化性显著,总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他们的能量需求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一个自我世界很丰富的人,可能很难从外界相同的人身上找到情感联结,尤其是对只专注于自己的一个领域的人而言。对他们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跟一个平等的人在一起说话,然而,要找到同他们自己一样的人并不容易。
      (4)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共同提出,现代社会的快乐根源仍是“草原理论”。也就是说,与人类祖先一样,现代人也需要群居才能真正快乐,与朋友交往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不过,这个因素受到智商的影响。“比较聪明”的人可能更容易适应相对孤独的现代生活,摆脱“祖传的”群居生活。对智商超群的天才来说,过多的社交活动会造成困扰,让他们无法专心追求“伟大目标”。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聪明人”的特点的是(  )
    A.智商超群。
    B.自如运用智力和能力。
    C.自我世界很丰富。
    D.追求伟大目标。
    (2)下面对“现代社会的快乐根源仍是‘草原理论’”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草原理论”中的“草原”指代的是“群居生活”。
    B.“草原理论”强调的是群居生活中频繁的社会交往。
    C.现代人的不快乐是因为渐渐远离了祖传的群居生活。
    D.这句话要表达的是社会交往仍然能够给现代人带来快乐。
    (3)作者对“聪明人为何总是孤独”的回答,不正确的是(  )
    A.聪明人追求实现长远目标,所以并不希望将时间过多地用在社交上。
    B.聪明人的内在自我比较复杂,导致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紧张而痛苦。
    C.聪明人希望找到能同他平等对话的人,但这并不容易。
    D.聪明人更容易适应相对孤独的现代生活,其生活满意度不受影响。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当今国画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工笔花鸟,都是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然而,据今已有数千年的传统绘画技法——界画,却遭到相当长时间的冷落。
      中国画传统技法界画,起源很早,据史书记载,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界画的技法日见成熟。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界画,他还评价了董伯仁的界画是“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们父子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画风,并有较大的发展,界画技巧更为成熟。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件李派风格的作品,其中《宫苑图》描画工细,设色浓丽,金碧辉煌,洋溢着唐王朝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
      界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十三种,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赢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而界画并列其中。
      界画讲究的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画面处理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等对比绘法。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数万间佛寺落墨于数万计的图本,可谓是“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但是,界画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由于过分精细,画者不仅要具有极深的绘画功底,同时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文人画家为了挥洒自如,纵情于一时灵感,不太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久而久之,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这种艺术上的偏见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自从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和1979年去世的江西画家黄秋园。在18世纪下半叶、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将近200年时间里,界画艺术领域是一片荒凉的废墟。然而,在元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元代有几位画家因向皇宫献界画而被重用,甚或升官。其中最著名者为何澄、王振鹏。何澄曾向皇帝进献界画佳作《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得到皇帝器重,官至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王振鹏很得元仁宗赏识,献上《大明宫图》,竭力迎合,仁宗赐他在秘书监任职。在献画风气的影响下,不少文人画家从事界画,即使非专职,亦兼而能之。
      令人欣喜的是,界画在中国美术教学,特别是工笔画教学中,仍有一席之地。也许界画与昆曲有着同等的命运,如何改变文人对界画的轻视,使这一传统的绘画得以延续,很值得我们一思。
    (1)关于“界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
    B.“界画”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
    C.“界画”以画宗教建筑为主,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
    D.“界画”主要运用对比绘法处理画面,如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
    (2)下列不属于界画日渐没落原因的一项是(  )
    A.界画过分精细,要求画者必须具备极深的绘画功底。
    B.大多数文人画家为了纵情于一时灵感,不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
    C.由于艺术上的偏见,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
    D.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界画和大写意、工笔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
    B.界画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技法日见成熟,在唐代到达顶峰。
    C.何澄因向皇帝进献界画《姑苏台《阿房宫大明宫图》而得到皇帝器重。
    D.界画在中国美术工笔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其命运已大大改善。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脑功能?
      (1)你大脑的巅峰时刻,应在何时?
      (2)人们总以为自己大脑的巅峰,是在自己记忆力最强的时刻——比如十几二十岁时。我们那时上知古文下背单词,能在一周内(有时甚至是一天内)学完一学期的课程,还能拿到及格……然而,十几二十岁,也是我们不忍回顾的“黑历史”最多的日子——说真的,如果我们的大脑那时最棒,为什么它把我们一次次领到沟里去呢?
      (3)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大脑健康中心”的主任桑德拉·邦德·查普曼认为,记忆力远不能代表大脑功能。用记忆力来衡量大脑功能,就像用外表来挑选终身伴侣外表美丑很容易被注意到,记忆力好坏也很容易分辨;外表好当然是优势,记忆力好也能带来许多便利;然而,外表确实不是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项,而记忆力,也不是大脑最强的能力。
      (4)深思熟虑才是。负责深思熟虑的,是大脑最靠近前额的部分——额叶。科学家们曾以为额叶是大脑最不重要的部分,毕竟因手术或外伤失去额叶的人也能存活,而额叶不成熟的人看上去活得还挺好——就像是十几二十岁的我们。在涉及到幸福生活时,额叶远比记忆力更重要。记不住清朝皇帝顺序不是大事,总是忘记待办事项稍有点麻烦,然而,只要额叶运作正常,你就能评估出“该使用辅助记忆的工具了”,然后做出“用本子或软件提醒自己”的明智抉择。
      (5)如此重要的额叶,却是大脑中成熟得最晚、衰退得最早的部分。许多人的额叶功能差不多二十来岁才发育成熟,四十岁就开始走下坡路……除非,我们努力锻炼额叶。额叶功能就像骨密度,可以通过锻炼来提升。骨质可以储备,认知功能也可以储备。在《你的大脑,你的生产力》一书中,查普曼提出,额叶功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衡量:一是策略性注意力,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专注力。在信息超载的重压下,额叶需要判断哪些信息可以置之不理,哪些值得关注,并迅速调动大脑集中于重点信息。二是综合推理能力。额叶能从繁杂信息中提炼出要点、解决方向,并不断观测应用效果,及时进行修正和反思。三是创新力。运作良好的额叶不会因循守旧,而是会跳脱出固有的观念和做事方式,用不同视角理解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这三种能力,都能通过持续锻炼来获得提升。
      (6)现在的研究显示,只要没有罹患大脑疾病,大脑的绝大部分神经元就能健健康康地陪你一生,还会因为不断锻炼而愈发高效。比如综合推理能力,就在许多人60岁后才达到高峰期。。
      (7)大脑的巅峰时刻,不在过去,也非现在,而是将来——但你得精心照料你的额叶。
    (1)文中说“记忆力远不能代表大脑功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即使一周内能记住一学期的课程,也不代表大脑的功能很强。
    B.年轻的时候记忆力非常好,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常常犯错。
    C.记忆力的好坏使人容易分辨大脑功能的强弱。
    D.用记忆力来衡量大脑功能,虽然易于判断但无法看清大脑能力的实质。
    (2)关于文中对“额叶”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额叶负责深思熟虑,能决定大脑最强的能力。
    B.即使失去额叶,人也会生活得很幸福,不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C.即使记忆力衰退,额叶功能仍然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评估和明智抉择。
    D.额叶成熟得晚却衰退得早,因此需要精心地照料。
    (3)关于文中所说“额叶功能可以通过锻炼来提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经常对海量信息筛选判断并调动大脑集中于重点信息,可以锻炼专注力。
    B.经常从繁杂信息中提炼要点,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可以锻炼分析综合能力。
    C.经常观察解决问题的效果,并及时修正反思,可以锻炼推理能力。
    D.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刻意寻找和别人不同的方案,可以锻炼创新能力。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仙和诗圣:迥然不同的生命意境
      (1)李白和杜甫刚好跨越中国诗的黄金时代,成为两个高峰。他们只相差11岁,可是两个人个性明显不同,我们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
      (2)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
      (3)虽然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时的诗歌高峰,李白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与杜甫呈现出来的生命意境非常不同。很多人喜欢争辩李白好还是杜甫好,其实生命里面常常充满两难,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喜爱李白与杜甫两个诗人?
      (4)在青春期,很自然会喜欢李白。李白的生命里所呈现出的自由形态,他的《少年游》《少年行》中的青春形式,在正统文学当中不被鼓励。在整个文化体制中,受鼓励或赞赏的是经过很多历练之后的成熟与稳重。青年时对李白的爱好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很想背叛学校的教育,很想背叛家庭的规矩,很想像李白一样出走冒险。这未必是对李白绝对正确的理解,可是李白令人感觉到他的生命可以豁达到孤独地出走。那时候大家聚到一起,念的多是李白的诗句。而对于杜甫的感动,是在进入中年的沧桑之后,开始明白他对人世间的悲悯,以及他把个人放入群体当中,对使命与责任的承担。
      (5)杜甫的社会性很强,李白根本没有社会性。李白鼓励个人把社会性的部分切断,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人角度思考生命意义和价值。儒家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定是放在群体当中考虑,比如孝与忠,是在家族与国家里完成自我,如果抽离了家族和国家,个人的意义无从讨论。李白不讨论这些问题,他只是一个决然的个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杜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都是把自己放到群体当中。
      (6)圣与仙是非常不同的两种形态。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
      (7)整整一千年当中,很多人在讨论李白杜甫的优劣,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他们都是不可取代的。樟树与榕树哪种更好?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世界里,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人的世界也是如此。李白杜甫的生命分别抵达了不同的巅峰状态,如果非要去比较优劣,会偏离对他们的真正认知。
    (1)下列对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的解释不准确的是(  )
    A.李白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他追求的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
    B.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都是不符合世俗的道德标准的。
    C.作为“诗圣”,杜甫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儒家学说所尊崇的圣人。
    D.杜甫的个人生命风范是在群体生活中自我锤炼出来的。
    (2)下列对“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迥然不同”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李白的生命呈现的是自由形态,杜甫的生命呈现的是成熟与稳重。
    B.李白的生命形态容易激发年轻人的勇气,杜甫的生命形态唤醒了中年人的悲悯心和责任感。
    C.杜甫的社会性很强,他思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李白却并不如此。
    D.李白和杜甫的生命意境有着不同的源头,前者源自老庄的思想,后者源自孔孟哲学。
    (3)下列对作者分析不宜讨论李白杜甫优劣的原因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争论谁优谁劣是很大的精神浪费。
    B.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取代的,是无所谓优劣的。
    C.李白和杜甫分别到达了不同生命状态的最高点,一定要分好或不好是荒谬的。
    D.如果强硬地比较李白和杜甫的优劣,会妨碍我们对二者的真正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