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拓展上模块 第一单元 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浅(fū) 逻(jī) 竹(sǔn) 众取宠(huá) B. 谆(zhūn) 兴(qù) 治(zhěn) 生吞活(bāo) C. 种(miù) 差(qīn) 调(làn) 有的放(shǐ) D. 造(yì) 黑(qī) 闭(sè) 而不实(hu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贫乏 周密 一知半解 夸夸奇谈
    B.实践 告诫 粗枝大叶 可歌可气
    C.策略 摸索 图有虚名 前仆后继
    D.典型 罗列 革命气慨 误人不浅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努力是不容     的,他为我国农业带来新的曙光。
    ②我今天在这里只能谈一下自己     的认识,因为我也是刚进人这个行业。
    ③他这种粗暴的做法,     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会增加双方的矛盾。
    A. 质疑 肤浅 不但 反而 B. 置疑 浮浅 不但 而且 C. 质疑 浮浅 不但 而且 D. 置疑 肤浅 不但 反而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说起我国古代的建筑,人们常常提到的有厅、堂、楼、阁、亭……等等。 B. 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C. 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D. “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B. 长春亚泰与山东鲁能两支球队实力相当,,难分高低。 C. 那几篇文章写得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篇还算 D. 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这两个国家终于结为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6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
    A. 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B.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 C.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 D. 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享用一份
    个一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进入唐代,          。     ,     ,     。     ,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①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②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③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④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⑤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⑥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A. ⑤③④②①⑥ B. ⑥④⑤③①② C. ⑥④②①⑤③ D. ④②①⑤③⑥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阴”。 B. “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C. 《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都出自纪传体史书《史记》。 D. “新月诗派”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胡适、梁实秋、徐志摩、舒婷等。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分析错误的是( )
    A. 他们起到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拟人) B.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借代) C.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问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偶) D.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排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0 . 对下面这首诗(“词”“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A. 起笔“新"“旧”对比,表达出景物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B. “儿时回"三字折射出词人内心那种期盼西下夕阳返回又知其难返的复杂心态。 C. “独徘徊”的“独”意为“独自”,道出词人独享徘徊于小园香径的欣喜之感。 D. 整首词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耐人寻味。
  • 题型:阅读理解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问“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是电脑时代,不存在汉字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审美效果,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
         ③比如“灰尘”的“尘”字,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麈”,后来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更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事实并非如此。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把“台湾”写成“壹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和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
          ⑥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说简化字太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人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选自《咬文嚼字》)
    (1)下列不属于本文批驳的错误观点的是( )
    A.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B.电脑时代已不存在简化字书写困难的问题。
    C.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1)下列关于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⑥段作者认为用中国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最能体现汉字繁简之美的差异。
    B.第④段中举语言学家亲历的例子,说明了学习简化字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
    C.第⑤段直接否定了用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这种幼稚的想法。
    D.第③段举"灰尘”的“尘”字的简化过程,说明了汉字的发展轨迹。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主要从论点和论据两方面进行了批驳。
    B.作者站在汉字的历史潮流里看待汉字繁简问题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
    C.文章最后作者认为简化字太粗糙肯定是由习惯和心理上的先人为主造成的。
    D.从政治或其他方面推行“以字促统弃简投繁”都是胡乱折腾汉字的体现。
  • 题型:阅读理解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涵养环保理念 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
                                                                                                                                               木辛
            ①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不小,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国家领导人一直挂念在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有关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深刻阐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上海考察时,他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强调“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在北京考察时,他鼓励老街坊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
           ②随着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福建、河北、山东等 20个省、自治区,上海、广州等173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目前,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7.6%,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③垃圾分类是一个长链条的过程。环环相扣,前后联动。任何一个环节“力有不逮”都会严重影响整体成效。出现在我们普通人视线中的,更多是处于前端的垃圾分类,而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外,还有后续多方参与的垃圾回收运输分拣以及垃圾处理环节。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后端产业处理能力的不足正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瓶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要加强前端的引导和监督,同样需要强化中后端的环节,加快推进相关技术发展、产业成熟及上下游的衔接,形成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正向循环。
            ④垃圾分类不是哪一方面的事,归根到底是每一个你我共同的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清朗整洁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就凝结在你我的点滴努力中。每个个体都要勇于走出过去的“舒适区”,养成新的生活习惯,涵养新的生活方式。基层社会组织等也要擅用技术赋能,让垃级分类多一些新潮味道,让个体在垃圾分类中的努力更加可视化,让他们看到垃圾分类实实在在的好处.
           ⑤在青岛,垃圾收运车和垃圾桶安装上识别装置,让混装混运处于实时监控中;在一些农村地区,技术人员和志愿者手把手教村民使用厨余垃圾堆肥,并用以养花种菜;在湖州等地,积分兑换制撬动居民垃圾分类主动性和积极性……相信这些充满新意的尝试将进一步激发出人们践行低碳环保理念、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为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⑥一起来吧!为绿色发展,为美好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活方式,更是“新时尚”。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表述不恰当的是( )
    A.垃圾分类是一个长链条的过程,需要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力有不逮”都会严重影响整体成效。
    B.让垃圾分类多一些新潮味道,让个体看到垃圾分类的好处,需要基层社会组织擅用技术赋能。C.垃圾分类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D.青岛、湖州等地采取的一些促进垃圾分类的举措,很好地激发了人们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既需要每一个个体的主动参与,也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B.目前,我国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范围正在逐步形成,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
    C.多方参与的垃圾回收、分拣、运输以及垃圾处理环节,是出现在我们普通人视线中的处于前端的垃圾分类工作。
    D.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后端产业处理能力的不足正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瓶颈,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①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国家领导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
    B.第②段精准数据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在持续深入推进。
    C.第④段从个体、社会组织和法规三个层面垃圾分类是你我共同的事。
    D.第⑥段总结全文,倡导全社会一起努力,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悲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要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摘自司马迁《鸿门宴》)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素留候张良 善:与.…交好
    B.更民,封府库 籍:户籍
    C.秦地可尽也 王:称王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倍:背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具告事 具沛公言报项王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不如因善
    C.臣韩王送沛公 谁为大王此计者
    D.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击之
    (3)选出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亚父者,范增也。
    C.若属且皆为所虏。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张良曾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因此项伯在得知项军即将攻打刘军时特来劝张良先逃亡。
    B.在接见项伯前,刘邦特意先详细解项伯与张良的旧交情,这足见刘邦行事之谨慎。
    C.张良救主有功,刘邦感激不尽,亲切地称呼对方为兄长,给他敬酒,并结为亲家。
    D.项羽妇人之仁,改变主意,答应不再攻打刘军,这为后来自己被刘所灭埋下了伏笔。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3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其中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名句是“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妙乐曲声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3)荀子在《劝学》中认为君子最终能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5 . 把下面的长句,变为三个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意思不能改变。(3分)
    2024年10月11日在河南郑州启幕的由中国商业联合会、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且为期三天的国际商品交易会吸引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 29个国家和地区叔的 600余家企业参加.
                                                                                   
                                                                                   
                                                                                   
  • 题型:填空题 难易度:中档

    16 . 下面是光远技工学校的一通知里面有因处内容或格式上的不当,请指出。(4分)
                                                                                                                      关于举办校园知识竞赛的通知
    各位同学: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大家的知识水平,学校决定举办校因知识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活动时间为2024年11月20日,活动地点在学校礼堂。参与人员为咱们自己的学生,不用紧张。
          特此通知。
          此致
    敬礼
                                                                                                                                                                                                                                                                            光远技工学校教务处
                                                                                                                                                                                                                                                                                  2024年11月1日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根善的拐杖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它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⑧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社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人群出奇地安静。
    ⑪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⑫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⑬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⑭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摘自《朱成玉最美散文集》)
    (1)从文章内容来看,题目中“拐杖”具有什么样的含义?(2分)
    (2)结合选文具体内容,概括父亲是个怎样的人。(3分)
    (3)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选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5)分析选文第⑩段“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3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一个破旧的木车轮被主人遗弃在角落里,它觉得自己毫无用处了,非常失落。可是有一天,一位艺术家看到了它,将它捡了回去,经过一番精心雕琢,木车轮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被放在展览馆中供人欣赏。
    木车轮一开始认为自己被遗弃就没有价值了,然而它却在艺术家的手中获得了新生,展现出了别样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木车轮虽然不能再作为车轮使用,却以艺术品的形式发挥了其他的作用。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自己的思考、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700 字;⑤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