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昌乐技师学院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rěn) 戏(xī) 事(diē) 叫喳(zhā) B. (jī) 鱼(zūn) 枯(zào) 苹果(xiāo) C. 号(yì) 旗(zhì) 娇(sā) 旋式(luó) D. (yǎn) 慷(kǎi)水(jí) 紧咒(gū)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慰藉 娇健 参予 如愿以偿 B. 侥幸 寒暄 刻画 措落有致 C. 编纂 端详 提炼 令人震奋 D. 落寞 恬静 沧桑 风华正茂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新学期开始,新的实习课上问题,很是棘手。 B. 这个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来,爱不释手。 C. 他们在狱卒口中只是一个编号——一个没有人疼、没有人爱、没有人的一个数字。 D.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于1798年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 B.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于我们很熟悉。 C. “无数”的另一个意义也可以说是不可数。 D. 直到20世纪初,人类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几乎没有显著增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楼大厦要在巴黎市中心立足,成群的汽车都想在老城区内冲开宽阔的大道。                          ,从实用的角度完全有理由拆掉和另建新楼——这些理由被房地产们叫嚷得最凶。
    A. 房子的设施陈旧,老城区的街道狭窄,卫生条件差,供电不足 B. 老城区的街道狭窄,房子的设施陈旧,供电不足,卫生条件差 C. 老城区的街道狭窄,卫生条件差,房子的设施陈旧,供电不足 D. 老城区的街道狭窄,房子的设施陈旧,卫生条件差,供电不足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对下面两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侦察兵,是创造发明之花的阳光雨露,是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②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A ①排比 拟人②借代 拟人 B. ①排比 比喻②借代 拟人
    C. ①对偶 比喻②比喻 拟物 D. ①对偶 拟人②比喻 拟物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为了语言准确简明,下文中必须删除的是(  )
    ①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显示,②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③已达到70亿。然而这并非④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因为人口迅猛增加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⑤巨大压力,也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稳定⑥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规划成为许多国家当务之急⑦要做的事。
    A ①④⑦ B ②④⑥ C ③⑤⑦ D ②③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左迁”指的是升官。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 “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 D.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作反映了驱逐金人,统一中原的壮志。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加点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这是您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老人家就行了。 B. 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您。 C. 我们家家教很严,常常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和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的增长或者减少取决于两个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但都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制约。
      自然环境的变迁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气候的变化,气温的升高或降低,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和剧烈程度;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泥石流、海啸、地面与海平面升降、水土流失;生物灾害;还有各种疾病、传染病、虫灾、某些物种的异常增减。这些变化及其造成的灾害对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相当明显,在人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尤其如此。10世纪末,世界各国各地都还处于农耕和游牧阶段,对天灾既无法预报,也不能有效防御,只能忍受或者用迁移的方法躲避。一次大面积的持续发干旱往往会造成千万人的死亡,14世纪初的“黑死病”(来自中亚的淋巴腺鼠疫)的传染曾使整个欧洲的人口减少了1/4到1/3,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9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的地震创造了死亡83万人的记录,17世纪前期的气候异常使大多数地方的人口出现停滞或倒退,1845年来自美国的马铃薯病虫害在3年间导致100万爱尔兰农民死亡,20世纪60年代初的饥荒使中国至少损失了1800万人。
    (1)下列影响人口的因素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长或者减少的两个因素。
    B.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制约。
    C. 自然环境的变迁不会影响死亡率但会影响出生率。
    D. 自然造成的灾害对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相当明显。
    (2)下列对在人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人类抵御天灾的方式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人类对天灾既无法预报,也不能有效防御。
    B. 人类对天灾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不能有效地防御。
    C. 人类有一定的防御能力,比如通过迁移的办法进行躲避。
    D. 人类对自然了解甚少,只能被动忍受,消极防御
    (3)下列对文中运用大量举例和数字说明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自然变化及其造成的灾害对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非常明显。
    B.说明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自然变化及其造成的灾害对人的死亡率的影响非常明显。
    C.说明在人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人类对自然灾害无法预报而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D.说明在人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自然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人类物质损失非常严重。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奇,愈奇愈险。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遍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 下列对第一段中写攀登泰山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爬泰山比喻演唱也需要峰谷跌宕才动听。
    B. 比喻王小玉的演唱如攀登泰山,节节高起。
    C. 作者听到优美的旋律,联想起攀登泰山的情景。
    D. 就像攀登泰山愈高愈奇一样,唱腔越高越有韵味。
    (2) 下列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描绘了王小玉从高潮到低潮、又到高潮、最后结束的过程。
    B. 这段文字描绘了王小玉从发展到高潮、最后结束的过程。
    C. 这段文字描绘了王小玉从高潮到结束的过程。
    D. 这段文字描绘了王小玉从起始到发展、高潮,直至结束的过程。
    (3) 下列对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段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出了王小玉说书的精湛技艺,里面没有运用侧面描写。
    B. 这两段文字为了表现王小玉说书技艺的精湛,运用了比喻、通感、夸张等手法,把听觉描写写得酣畅淋漓。
    C. 这两段文字对声音进行了绘形、绘声、绘色的描写,写出了歌声的美妙。
    D. “花坞春晓”在这里形容王小玉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合相和的声音。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2)下列各组中划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耻师焉/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4)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3分)
    (1)              ,犹抱琵琶半遮面。
    (2)问君能有几多愁,              
    (3)静女其娈,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梦回吹角连营。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仿照下列两个比喻句的形式,以“历史”开头,写两句句式相同的比喻句。(4分)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历史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下面启事中在格式和内容方面有六处错误,指出并改正。(3分)
      寻物启事
      本人是供销社会会计,于5月15日骑车经过农科大学教授楼附近时,不小心丢失皮包一只,有拾到 者交给本人,我愿意付出重金表示感谢。
      此致
    敬礼!
            江南供销社全体职工 5月16日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四十六岁的高龄产妇,在 1966 年 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故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为了挣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雪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故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所,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
    (选自《天涯》2009 年第 3 期,有删改)
    (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3 分)
    (2)文中画线处,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 分)
    (3) 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要概括母亲是个怎样的人?(3 分)
    (4)试探究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3 分)
    (5)读了本文后,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3 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难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蜡烛期待着燃烧,小鸟期待着飞翔;干旱的土地期待甘霖,冰封的冬天期待春天。 张洁曾说:“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即将走向社会的你,心中有哪些期待呢?
      请以“期待”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①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 2 \* GB3 ②不少于 7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