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为了语言准确简明,下文中必须删除的是( )
①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显示,②截至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③已达到70亿。然而这并非④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因为人口迅猛增加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⑤巨大压力,也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稳定⑥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规划成为许多国家当务之急⑦要做的事。
A ①④⑦ B ②④⑥ C ③⑤⑦ D ②③⑤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的增长或者减少取决于两个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但都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制约。
自然环境的变迁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气候的变化,气温的升高或降低,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和剧烈程度;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泥石流、海啸、地面与海平面升降、水土流失;生物灾害;还有各种疾病、传染病、虫灾、某些物种的异常增减。这些变化及其造成的灾害对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相当明显,在人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尤其如此。10世纪末,世界各国各地都还处于农耕和游牧阶段,对天灾既无法预报,也不能有效防御,只能忍受或者用迁移的方法躲避。一次大面积的持续发干旱往往会造成千万人的死亡,14世纪初的“黑死病”(来自中亚的淋巴腺鼠疫)的传染曾使整个欧洲的人口减少了1/4到1/3,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9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的地震创造了死亡83万人的记录,17世纪前期的气候异常使大多数地方的人口出现停滞或倒退,1845年来自美国的马铃薯病虫害在3年间导致100万爱尔兰农民死亡,20世纪60年代初的饥荒使中国至少损失了1800万人。
(1)下列影响人口的因素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长或者减少的两个因素。
B.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制约。
C. 自然环境的变迁不会影响死亡率但会影响出生率。
D. 自然造成的灾害对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相当明显。
(2)下列对在人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人类抵御天灾的方式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人类对天灾既无法预报,也不能有效防御。
B. 人类对天灾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不能有效地防御。
C. 人类有一定的防御能力,比如通过迁移的办法进行躲避。
D. 人类对自然了解甚少,只能被动忍受,消极防御
(3)下列对文中运用大量举例和数字说明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自然变化及其造成的灾害对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非常明显。
B.说明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自然变化及其造成的灾害对人的死亡率的影响非常明显。
C.说明在人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人类对自然灾害无法预报而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D.说明在人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自然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人类物质损失非常严重。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奇,愈奇愈险。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遍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 下列对第一段中写攀登泰山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爬泰山比喻演唱也需要峰谷跌宕才动听。
B. 比喻王小玉的演唱如攀登泰山,节节高起。
C. 作者听到优美的旋律,联想起攀登泰山的情景。
D. 就像攀登泰山愈高愈奇一样,唱腔越高越有韵味。
(2) 下列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描绘了王小玉从高潮到低潮、又到高潮、最后结束的过程。
B. 这段文字描绘了王小玉从发展到高潮、最后结束的过程。
C. 这段文字描绘了王小玉从高潮到结束的过程。
D. 这段文字描绘了王小玉从起始到发展、高潮,直至结束的过程。
(3) 下列对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段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出了王小玉说书的精湛技艺,里面没有运用侧面描写。
B. 这两段文字为了表现王小玉说书技艺的精湛,运用了比喻、通感、夸张等手法,把听觉描写写得酣畅淋漓。
C. 这两段文字对声音进行了绘形、绘声、绘色的描写,写出了歌声的美妙。
D. “花坞春晓”在这里形容王小玉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合相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