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2022年 语文 第二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 (xǔ)    染(xuàn)    残羹冷(zhì) B. (zhá)    心(yè)    按不住(nà) C. (yín)    子(tóu)    冕堂皇(guàn) D. 进(bié)    头(chàn)    栩如生(xǔ)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 吸吮    按装    泽被后世    藕断丝连 B. 凫水    暮蔼    胜卷在握    扣人心弦 C. 蹿蹦    赡养    闻过饰非    漠不关心 D. 晌午    妨碍    阴谋诡计    再接再厉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是光彩照人、美不胜收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还是不可________和无法复制的。
    ②为官________,勤政爱民是评价每一位领导干部德行的重要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用来衡量领导干部的一把重要标尺。
    ③领导看望因地震而导致双腿截肢的这位病人时说,________身体受到了严重摧残,________要努力坚持下去,使生命变得有光彩。
    A. 超脱  廉政  即使  也 B. 超越  廉政  虽然  但 C. 超越  廉正  虽然  但 D. 超脱  廉正  即使  也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 “这是最后一片叶子。”琼西说道:“我以为它昨晚一定会落掉的。” B. 我已经爱过,恨过,笑过,哭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 C. 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 D. 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 他并没有把自己画得如何的,还是他教我们时那样的平凡。 B. 北海亭面馆的这一天,也是从早就忙得 C. 在正统的文艺家眼中,这类通俗读物完全是 D. 这些普通人的大爱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丰碑,是民族的灵魂。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 今年,冰箱厂产品的质量、数量都有所增加。 B. 秋天的济南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C. 列宁有非常渊博的知识和经验。 D. 许多同学昨天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是
    “社会情绪能力”是继“情商”之后,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
    ①而智商的高低,至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
    ②只要你不断学习,知识就会长进,智商就会提高
    ③人的智商是可以完善、可以发展的
    ④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
    ⑤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
    A. ③①②④⑤ B. ②①④⑤③ C. ③②①④⑤ D. ⑤③④②①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曹禺的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 B.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 C.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并且是一部五幕话剧。 D. 曹禺除了《雷雨》和《日出》这两部话剧,还有《原野》《北京人》《王昭君》等剧本。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9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是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0 .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夏日
    (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A. 前六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抒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 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听两个方面,分别描写了夏季白日和晚间的景色。 C. 本诗通过对夏日村居之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现实的无比憎恶之情。 D. 本诗观察细致,文词致密,气韵流畅,意境新颖,有一种闲适的特点。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难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种叫做真养产碱杆菌的不起眼的土壤细菌具有一种天然性能;只要受到压力,它们就会停止生长并竭尽所能产生复杂的碳化合物。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教会了这种微生物项新技能:他们修补了它的基因,从而使它能够制造一种叫做异丁醇的酒精燃料,可以直接取代或者兑入汽油。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布里格姆致力于开发这种经过生物性改造的细茵,目前他正尝试让这种生物将大量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从而使它能够利用废气制造燃料。
    布里格姆解释道,在微生物的自然状态下,当它的基本营养物质来源,如硝酸盐和磷酸盐受到限制时,它就会进入储碳模式”,就是在它感觉资源有限时储存食物以备后用。
    “它所做的就是尽可能获得碳,并将其以多聚体结构储存起来。而这个多聚体的属性与很多用石油制成的塑料相似。”布里格姆说道。通过敲除一些基因,再插入另一个生物的基因,并且修补其他基因的表达,布里格姆和他的同事们成功地使这种微生物不再产生塑料转而产生。燃料
    尽管团队致力于使微生物将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但通过略微不同的调整,同样的微生物就能拥有将包括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在内的几乎所有形式的碳源转化为有用的燃料的潜力。实验室环境中的微生物已经可以将果糖(一种糖)作为碳源了。
    结果表明,持续培养这种微生物可以获得大量的异丁醇。”布里格姆说。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系统以提高生产率,同时设计工业化水准的生物反应器。
    布里格姆说,不像在一些生物工程系统中,微生物需要破坏微生物的细胞才能在体内产生期望的化学物质,真养产碱杄菌夭生就能将异丁醇排入周围流体中,进而使其被连续不断地过滤出来,而生产过程不会停止。“我们不需要额外的转运系统将它转运出细胞。”他说道。
    许多研究小组通过包括其他转基因生物在内的多种途径获得异丁醇产物。至少已经有两家公司做妤了将它作为燃料,燃料添加剂或化学产品原料生产的准备。与其他被推荐的生物燃料不同,异丁醇几乎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用于现有的发动机,一些赛车中已经使用了异丁醇作为燃料。
    麻省大学达特茅斯分校的生物学副教授马克·希尔比指出:“这个方法相比由玉米提炼的乙醇产品有许多潜在的优势。细菌系统具有可扩展性,理论上可以在工业化环境中产生大量的生物燃料。”他补充道:“这个系统的潜力尤其体现在可以从废料或二氧化碳中提取出碳,因此不会影响粮食供应。”他说,“这个方法有很大的潜力”。
    (选自《环球科学》,顾卓雅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异丁醇”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异丁醇是一种酒精燃料,可以直接取代或者兑入汽油,作为燃料使用。
    B.异丁醇可以由持续培养经过基因改造的真养产碱杆菌大量获得。
    C.异丁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可以作为燃料添加剂或化工原料。
    D.异丁醇是一种多聚体结构,它的属性与很多用石油制成的塑料相似。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经过生物性改造的真养产碱杄菌,已经能够利用二氧化碳、果糖、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等各种碳源制造燃料。
    B.异丁醇不需要任何改造就可以直接用于现有的汽车发动机,一些赛车中已经使用了异丁醇作为燃料。
    C.在微生物的自然状态下,当真养产碱杄菌的基夲营养物质来源,如硝酸盐和磷酸盐受到限制时,它就会停止生长,尽可能获得碳,并将其以多聚体结构储存起来。
    D.在生物工程系统中,微生物需要破坏微生物的细胞才能在体内产生期望的化学物质。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使用细菌系统生产燃料,理论上可以在工业化环境中产生大量的生物燃料,廉价高效,它必将取代现在的石油,成为人类燃料的主要来源.
    B.如果能够用真养产碱杄菌将大量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来制造燃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微生物燃料生产系统的生产率,同时设计工业化水准的生物反应器,就可以使这套系统安全可靠,消除其生态风险。
    D.美国大学研究出由微生物大量制造燃料的方法,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将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易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时代,读什么?
    在信息技术时代,手机社交软件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各类手机社交软件的订阅号渐渐増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岀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账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拋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攴撑,但手机社交软件分享的“微阅读”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落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妤。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増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各类手机社交软件的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当下这个“微时代”发生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是
    A.使用手机社交软件阅读的人数众多,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C.读者的口味被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微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下列对现阶段“微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微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D.“微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现在的手机社交软件提供的阅读内容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阅读内容不多。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公共账号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微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勺读辶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B.而学于师          耻辱
    C.或师焉,或焉      同“否”
    D.不耻相            学习
    (2)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古之学必有师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③欲人之无惑难矣
    ④吾未见其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是
    A.鱼,我所欲也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无兄弟之亲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题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
    (1)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要或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________________。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5 .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源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指出下面的启事在格式和内容上的4处错误。
    征稿启事
    为丰富校刊《中学时代》的内容,特征求下列稿件:园丁颂歌,班级新事,学习心得,读书笔记,思想火花和艺术创作等。
    来稿要求观点鲜明,文字简洁生动,字迹清晰,篇幅以不超过千字为宜。请写明真实姓名和所在班级。
    祝大家学习进步!
    《中学时代》编辑部2021年6月5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中档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记。
    ②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
    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⑩奶奶今夭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岀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eq \o\ac(○,11)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
    eq \o\ac(○,12)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eq \o\ac(○,13)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岀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eq \o\ac(○,14)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1)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奶奶开始拒绝照相,为什么后来主动要求和树连同这老屋照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作文 难易度:易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