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寿光职教中心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jué) 热(chì) 教(huì) 浑身数(xiè) B. (jū) 击(xí) 奢(mǐ) 如法制(páo) C. 结(zhēng) 笨( zhuō) 挑(tì) 极泰来(pǐ) D. (xiào) 邻( pí) 击(jū) 博闻强(zhì)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2 .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宵 弛骋 粗制滥造 跌宕起伏 B. 急躁 陷井 一幅杰作 黄粱美梦 C. 遨游 葱茏 吊以轻心 谈笑风生 D. 闲暇 迁徙 罄竹难书 疾言厉色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3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看到左邻右舍的孩子上大学的上大学,参军的参军,王阿姨心里难受:从小娇惯了的“宝贝儿子”小学毕业后就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实在不________。
    ⑵你们不是夸奖说他很有能耐吗?怎么这回又说他办事________呢?
    ⑶________从直接的经济意义上讲,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可利用的资源,________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
    A. 成材 不利 不仅 而且 B. 成才 不力 不仅 而且 C. 成才 不利 虽然 但是 D. 成材 不力 虽然 但是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4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B.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习总书记在2018新年贺词中说:“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 B. 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 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 D.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6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B. 他一走进运动场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 C. 不但我们的作品要立足文化传统,而且要关照文化现实。 D.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7 .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      ,       。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            ,       
    ①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 ②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 ③低沉地、悲伤地构成自己的丧歌 ④在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⑤这种声调,如怨如诉
    A. ④⑤②①③ B. ④②①⑤③ C. ⑤③②①④ D. ④③①②⑤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8 .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 学生给老师拜年时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新年事业蟾宫折桂!” B. 小王领父亲见班主任时说:“老师,这是令尊大人。” C. 对于有兴趣投资木王山森林公园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 我所做的只是畅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易

    9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张溥是清朝政治活动家、文学家。自幼勤学,著有《七录斋集》。 B.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作者是钟丽思。 C. “缙绅”指一般做官的人。“社稷”指国家。 D. 悼词以介绍逝者生平事迹为主,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
  • 题型:选择题 难易度:中档

    10 . 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A.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B. 颔联写诗人因战乱而流落蜀中的境遇。 C. 颈联写诗人“宵立昼眠”的反常举动和为自己个人遭遇愤愤不平的心态。 D. 尾联写诗人期盼破敌平乱的急切心情。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除夕,家家年夜饭必有一盘“全鱼”,这种“年年有余(鱼)”的风俗,自古已有,至今盛行。此俗从何而来?其实此俗的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历代身置水境,近鱼既久,则生渔俗。
       渔民靠水吃鱼。船中就餐,鱼头惯朝船大,鱼尾朝船二,船脚们则各食其近。食毕鱼之上爿,皆忌翻身:因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渔民最忌“翻”字。俟食鱼之下爿时,碍于骨刺,挑之易断,等于折了船大、船二的“首尾相连”,不吉;即使骨刺不断,若食净鱼之下爿,又等于食个“漏底儿”,亦不吉。故而食鱼习于有余,不余则易犯忌。这样积久成俗,就成为船文化的一种属性,即“以鱼谐余,以鱼寓吉,以吉示富”,更是渔民祈愿船行安之,获鱼丰之,讨彩生计兴裕。这大概是“年年有余”的原始之义。
    渔民有此俗,源于何朝何代?总该受染于与之相关联的地域背景、生态环境和饮食文明的进化。这样去看,东晋是前基期,宋代是形成期。
       自三国时孙吴据治江东,置主渡口于芜湖、建邺(今南京)间,渔业随之起兴。又设农官,稻植亦勃。西晋时,北人为避“八王之乱”,由中原南迁江东者为数众多。至东晋,司马睿又建都建康(亦今南京),后传位十帝。其间,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江东进而开发,鱼稻远胜孙吴之时,时人则始称江东为“鱼米之乡”。那时,渔业勃兴,商机遍水,为生财时尚之道。渔业发达必然带动渔俗兴起,“食鱼寓吉”“以鱼譬余”的祈福舆情为“鱼米之乡”的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随顺情理。起码,这里是有了“年年有余”之年俗的成因氛围。
       此外,至宋以前,宴举大凡是每人一杌(小凳),宴者在地席上盘腿大坐,“大件”或整形之馔分派“各吃”(分餐),而非合食。但自入宋,“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抵因这时期有了以供合食享宴的桌椅,也是促成“年年有余”之年俗的直接原因。
       先说椅。椅初名“胡床”,为胡人所习,不用时活脚交叠,故又称“交椅”,汉时传入中国。因非古制,时为士大夫们所不屑。入宋,椅子才具备型格。再说桌,即餐桌。坐椅而食,杌(小凳)需接高脚,对应为桌。这样,桌不必单人独用,更适于阖家或聚友同桌享宴。这又是饮食方式的一大进化。缘此,大席面取代了小杌案,大餐具取代了小餐具,共食取代了分食。而且这促使了制馔术的突破性发展,食材调配、制作方法和肴馔的样式、造型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尤其是鱼馔,宴时的大餐具盛行,“全鱼”便大行其道,为“年年有余”创造了先决条件。须知,得先有众人合食之宴,方可造“年年有余”之俗。椅和桌的物象存在,是此俗形成的物质保证。
    因而,谓“年年有余”之俗起兴于宋时,是由于物质文明的演进带动人们的食鱼观念而成因的。至今南方许多地区,“全鱼”仍是宴中亮点,通常是宴尾之馔,基本是端上来行俗,谁也不会大啖图尽。还有一些地区,头馔即是全鱼,一直置于席面中间,俟至宴尾,人们才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此二种食鱼习俗都意味着,这尾鱼是今年余下的,留给明年,以循“年年有余”之吉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夕,家家年夜饭必有一盘“全鱼”,这种“年年有余(鱼)”的风俗,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借此 祈愿讨彩,这种风俗至今盛行。
    B.西晋时,北人为避“八王之乱”,由中原南迁江东者为数众多,江东进而开发,时人则始称江东为 “鱼米之乡”。
    C.“年年有余”之年俗因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而兴起,至宋时,随着饮食方式的大进化,特别是合食 之宴,为“年年有余”的渔俗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D.椅初名“胡床”,又称“交椅”,汉时传入中国,当时的士大夫们不屑于使用它,至宋时,椅子却 促使人们的饮食方式发生改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年年有余”的原始之义出于渔民食鱼习于有余,不余则易犯忌的习俗,包含着“以鱼谐余,以鱼 寓吉,以吉示富”之意。
    B.东晋时期,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加之渔业勃兴,商机遍地,这些都为“年年有余”之年俗形 成提供了氛围。
    C.宋以前,宴举是每人一杌,“大件”分派“各吃”,到宋代时,“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具有 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D.自古以来“全鱼”是宴中亮点,一般在宴尾才端上来,人们只是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谁也不会将鱼食尽,以循“年年有余”之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俗的形成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地域和生态的环境,离不开饮食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物质基础的保证。
    B.因为船“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所以渔民最忌“翻”字,因此他们认为食尽鱼之下爿不吉,常常 不食尽鱼之下爿。
    C.宋代物象桌的出现,使得大席面取代了小机案,大餐具取代了小餐具,共食取代了分食,是渔俗形 成的物质保证。
    D.宋代无论食材调配、制作方法还是肴馔的样式、造型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尤其是鱼的制作, 全鱼开始盛行。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
    ①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行走在苗乡时,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还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寨,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五彩的花边和闪亮的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让你感受到苗族银饰悠久、神奇、精美的文化魅力。
    ②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化得到一脉相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饰品做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馈赠也是常事。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终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总之,“ 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③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主要有银雀凤冠、银牌耳环、银项链、银手镯、银脚环等等。在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图案则多为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④从古迄今, 苗族银饰的工艺水平从粗糙不断走向精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奇葩,都是由银饰工匠们手工制作的,工艺方法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制作流程大抵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五道工序。苗族银匠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在造型设计上也堪称高手,他们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精心设计和加工,件件银饰各具其妙。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它比现代魔方环2巧妙,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L”形状物,平折成90度,其上饰有数朵梅花,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此戒指若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套”
    ⑤苗族银饰丰富多彩, 天成一韵,就像一首用白银写就的美丽诗篇,那么纯净,那么隽永,那么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1)下列关于“苗族银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苗族银饰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苗乡亮丽的人文景观。
    B.苗族的银饰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发展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
    C.苗族银饰的图案由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与苗家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一致。
    D.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银饰都是由民间银饰工匠手工制作而成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苗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
    B.银饰文化渗透于苗家人日常生活,男婚女嫁、祝寿送终、遗产继承都离不开银制饰物。
    C.苗族银匠锤砧劳作的行家,是造型设计的高手,其所制作的银饰堪称民间艺术奇葩。
    D.“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是最具苗族民族特色、充分展现银匠才智的苗族银饰。
    (3)下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述苗女的民族盛装,点明苗族银饰之美,引出下文,是全文形成“总——分”的结构。
    B.第④段中加点的“大抵”一词准确说明苗族银饰基本的制作流程,符合实际,也不排除例外。
    C.第④段中的画线语句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的特点。
    D.第⑤段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展示了苗族银饰的非凡魅力,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易度:中档

    1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素不闻诗书之 训:教诲
    B.诏纷出 矫:假托
    C.五人之死 视: 看
    D.人皆得以使之 像对待奴仆那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缙绅能不易其志者 吾尝终日思矣
    B.佯狂不知所者 羡长江无穷
    C.而五人生编伍之间 虽才高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师道之不传久矣
    (3)下列句子中,与“斯固百世之遇也”句式相同的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比“大阉之乱”时“缙绅”与“五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五人激昂大义的气节。
    B.“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既是对五人功绩的赞誉,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C.“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以双重否定的句式,有力肯定了五人在反阉党斗争中的作用。
    D.文段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议中含情,使文章事、理、情交融,感染力强。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易

    14 .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限选三句)(3分)
    (1)嘈嘈切切错杂弹,                   
    (2)                   ,说怿女美。
    (3)少小离家老大回,               
    (4)师者,               
    (5)                ,相逢何必曾相识。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5 . 仿照下列示例,另选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3分)
    水是山岳的眼睛,山岳有了眼睛,更加灵动妩媚。
    水是大地的血液, 大地有了血液,更加丰润饱满。
    水是天空的云彩, 天空有了云彩,更加多姿迷人。
  • 题型:语言表达 难易度:中档

    16 . 学校2020级3班的小明同学于9月12日在操场捡到一个钱包,内有人民币若干、手机一部。请你代替小明写一个招领启事。(4分)
  • 题型:简答题 难易度:难

    1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根善的拐杖
    ⑴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⑵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⑶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⑷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⑸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⑹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⑺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⑻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⑼“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⑽人群出奇地安静。
    ⑾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⑿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⒀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⒁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1)结合选文具体内容,概括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3分)
    25选文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粗糙”和“光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3分)
    (3)选文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选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3分)
    (5)分析选文第⑩段“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3分)
  • 题型:作文 难易度:中档

    1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成长的岁月中,我们曾经历过很多触动心灵的一瞬。它或许是坎坷中的一个微笑,或许是迷茫时的一个指教,或许是悲伤时的一个引导,也或许是成功时的拥抱,但这些美好的瞬间凝聚成了心里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在我们心底沉淀成美好回忆。
      请以“行走在美好中”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思想健康,不得抄袭和套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7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
  • 下载word版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