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文言文阅读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 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______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②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而前驱负:背,用背驮东西

    C.梁君臣之首函:匣子,此处是动词

    D.天下之豪杰举:列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无忘乃父之志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C.方其系燕父子组愿十五城请易璧

    D.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用庄宗“得与失”“盛与衰”的内容作为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 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白下:南京的别称。②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②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结合《晏子治东阿》上下文,辨析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并翻译各句。
    ①今子治而乱。
    ②君乃反迎而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⑧外连衡而斗诸侯。
    ⑨秦无亡矢遺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⑩转而攻秦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干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含,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骏马一跃,最远不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却能到达远方,缘于走个不停。
    B.骏马一跃,最远不过十步;十个人驾驭的劣马却能到达,缘于齐心协カ。
    C.骏马一跃之后,不能再走十步;劣马拉车十天却能到达远方,缘于走个不停。
    D.骏马一跃之后,不能再走十步;十个人驾驭的劣马却能到达,缘于齐心协力。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沛公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陈庭学记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药最奇。然去中川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 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速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矢,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 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B.跨马行篡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C.跨马行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D.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请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______
    A.则以告余 竖子不足与谋
    B.会余于京师 而今安在哉
    C.成都,川蜀之要地 刘备,天下枭雄
    D.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其难至如此 通往四川的道路就是这样难以到达。
    B.既览必发为诗 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D.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为送别陈庭学作序,并未开门见山,而是远远地从“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落笔,构思精妙。
    B.从此文来看,作者对陈庭学诗歌创作中存在的某些偏差似乎有所认识,并希望有所提醒和纠正。
    C.文中作者看似对蜀地山水大加赞赏,实则意在表明自己未趁年轻游览蜀地,生平游历不广的遗憾之意。
    D.本文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启发,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盛气凌人的口吻,而是娓娓道米,恳切诚挚。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欧阳修
    臣近见淮南按察使邵饰奏,为体量知润州席平为政不治及不教阅兵士等,朝廷以饰为未足信,又下提刑司再行体量。
    臣窃以转运、提刑俱领按察,然朝廷寄任重者为转运,其次乃提刑尔。今寄任重者言事反不信,又于其次者而决疑。臣不知邵饰为人才与不才,可信与不可信,如不才不可信,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之?若果才而可信,又何疑焉?又不知为提刑者,其才与饰优劣如何?若才过于饰,尚可取信。 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若反以罪饰,臣料朝廷必不肯行。若舍饰与席平俱不问,则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况席平曾作台官,立朝无状,只令制勘,亦不能了,寻为御史中丞,以不才奏罢。朝廷两府而下,谁不识平?其才与不才,人人尽知,何必更令提刑体量,然后为定。
    今外议皆言执政大臣托以审慎为名,其实不肯主事而当怨,须待言事者再三陈述,使被黜者知大臣迫于言者不得已而行,只图怨不归己。苟诚如此,岂有念民疾苦、澄清官吏之意哉?若无此意,是好疑不决,则尤是朝廷任人之失。自去年以为转运使不察官吏,特出诏书,加以使名,责其按察。今按察使依禀诏书,举其本职,又却疑而不听,今后朝廷命令,谁肯信之?
    凡任人之道,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若无贤不肖,一例疑之,则人各心,谁肯办事? 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今反为朝廷不信,却委别人,则饰之使威,谁肯信服?饰亦惭见其下,今后见事,不若不为。不独邵饰一人,臣窃闻诸处多有按察官吏,皆为朝廷不行,人各嗟惭,以谓任以事权,反加沮惑,朝廷之意不可谕也。伏望圣慈特敕其邵饰所奏,特与施行。又令今后按察使奏人,如不才、老病灼然不疑者,不必更委别官,示以不信。所贵不失任人之道,而令臣下尽心。取进止。
    (有删改)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润州知府席平不务政事,淮南按察使邵饰巡察后上奏朝廷,但朝廷没有采纳。
    B.朝廷在处理席平一事的做法上让人生疑,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陷入两难境地。
    C.朝廷主政官员假托小心,不主动承担,有时迫不得已才去做,只图无人埋怨。
    D.朝廷应当相信按察官员所奏之事,加以处理,不再委派他人,方为任人之道。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
    ②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认为皇上不信任邵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查阅工具书,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入白母曰:“朝廷不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 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 扶持公道。其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复前。旁侍者远观,悚汗,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说说“明目张胆”“扶持”两个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把下面的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狙公
    刘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刘基《郁离子•瞽聩》)①[狙(jū) 公]养猴的人。狙,猕猴。 ②[部分]这里是部署、分派的意思。 ③[寤]通“悟”。④[柙(xiá)]兽槛,兽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