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臣所以亲戚而事君者 去:投奔
    B.恐惧甚 殊:很,极
    C.相如虽 驽:无能
    D.且庸人尚之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蚓无爪牙
    B.我赵将 国以礼
    C.相如廷叱之 冰,水为之,寒于水
    D.夫秦王之威 徒吾两人在也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不吾知也 B.我为赵将
    C.加之以师旅 D.蚓无爪牙之利
    (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廉颇性格鲁莽,态度傲慢,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感到不满。
    B.面对蔺相如的逃避行为,他的门客感到耻辱,纷纷离开了他。
    C.蔺相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而且见识高人一筹。
    D.文段通过映衬的手法与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其人也远矣        超出
    B.或师焉,不焉      或者
    C.不耻相            学习
    D.授之书而习其句者  句中停顿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道所存,师之所存也
    B.师道不传也久矣
    C.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欲人无惑也难矣
    (3)下列句子中,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相同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耻学于师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B.运用三层对比,层层递进,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反映了韩愈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D.通过对比,流露出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淸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妤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滚绣球】是
    A.词牌
    B.宫调
    C.曲调
    D.曲牌
    (2)下面是对这支曲子的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有冤难诉、有口难辩的悲愤之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3)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①句说明窦娥认为人的生死是由鬼神来掌握的,谁该生,谁该死,应如日月分明。
    B.第②句用设问句询问天地为什么混淆了盗跖和颜渊,第③句用对比句揭示了不公平的社会现状。第④句指出这些状况是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敢坚持正义造成的。
    C.第⑤句和第⑥句窦娥愤怒谴责天地失掉职分就不该为地做天,这为后面天地被窦娥冤情之大所感动,使其实现三大誓愿作了铺垫。
    D.第⑦句窦娥面对法律黑暗的现实,无法伸冤,只感到无限委屈和悲伤。
    (4)朗读曲词,下列句子中理解正确的是
    A.这段曲词使用了不少古白话,如日月、鬼神、天地,这些词语和今天的意思一样,显得通俗而且生动。
    B.这段曲词以天地象征现实,以鬼神象征统治者,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另外还使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
    C.这段曲词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在绝望中因愤恨而抗议,揭露岀现实的普遍不合理现象,否定了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统治者的公正性。
    D.这段曲词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对于不公社会的满腔怨愤,体现了曲词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特征。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唯倜傥之人称焉     卓越,非同一般
    B.以其愤               舒适
    C.仲尼而作《春秋》     困穷
    D.思空文以自见         使……流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是
    A.古者富贵名摩灭                 吾尝终日思矣
    B.退论书策,舒其愤               思垂空文自见
    C.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道。   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至激义理者不然                 近自托无能之词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段列举古代圣贤身处逆境而发愤著书的事例,进一步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效仿古人著书。
    B.作者通过列举古代圣贤发愤著书的事例,直抒胸臆,表达了内心的悲切郁闷之情。
    C.作者认为,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作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
    D.作者在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B.至赵矣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C.臣请汤镬              完成
    D.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    通“熟”,仔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乃设九宾礼廷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B.秦强而赵弱                 若属皆为所虏
    C.大王遣一介使至赵           不如因而厚遇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以吾一日长
    (3)下列句子,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句读之不知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蔺相如力陈归璧于赵的理由,表现出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
    B.蔺相如在秦廷痛斥秦王的行为,表现了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
    C.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使蔺相如的形象更加生动,性格更加鲜明。
    D.“相视而嘻”这一细节表明秦国君臣轻视蔺相如,只顾相互嘻哈玩笑。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夭地,渺沧海之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苏子愀,正襟危坐     ……的样子
    B.侣鱼虾而麋鹿         以……为朋友
    C.举匏樽以相           同“嘱”,劝酒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合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表转折
    B.相与枕藉舟中             形容词词尾
    C.为其然也                 什么
    D.物与我皆无尽也           那么
    (3)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是
    A.不拘于时
    B.何为其然也
    C.渺渺兮予怀
    D.凌万顷之茫然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中“客”举曹操之例,借此表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并由此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B.第二段中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而抒发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C.最后一段以叙事作结,写了主客借酒消愁,酒后杯盘凌乱、酣然入睡的情形。
    D.本赋运用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报任安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不韦蜀,世传《吕览》   迁徙
    B.不可记                 尽
    C.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查
    D.则仆偿前辱之           职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古富贵而名摩灭          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子之独笑,何?
    C.近自托无能之辞          青,取之于蓝,而青
    D.退而论书策,舒其愤      作《师说》贻之
    (3)下列句子中,与“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相同的是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不吾知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而行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棱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其道也固先乎吾    听见,引申为懂得
    B.而学于师    耻笑
    C.爱其子,师而教之    选择
    D.师道之不    ‘恢复
    (2)下列句子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古之学必有师
    C.人非生而知之   
    D.日师日弟子云
    (3)下列句子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是    (      )
    A.由是观之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地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挟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昊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昊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敛财以送其行          同“资”,钱财
    B.而仆之              击
    C.既而以吴民之乱于朝  请求
    D.呼中丞之名而之      斥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去今之而葬焉   
    B.缇骑按剑而
    C.亦以死生之大   
    D.买五人之腹而
    (3)下列句子中,与“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式不相同的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不者,吾属皆且为所虏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选文第一段把五人之死与“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对比,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B.选文第二、三段记述了苏州老百姓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C.民心所向,正义所在,通过人民的各种表现,反衬阉党诛五人的卑鄙无耻。
    D.选文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五位义士慷慨就义时的形貌。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乐运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迕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悉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虎口。
    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B.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C.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D.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
    D.“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______
    A.乐运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劝谏皇帝,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
    B.乐运忠诚正直,不欺瞒皇帝。当皇帝问乐运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据实回答是一般人,并指出皇帝一般会受左右近臣的影响。
    C.乐运体恤亲属,孝顺母嫂。他用自己做佣工赚来的钱为沦为奴隶的亲属赎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因而孝名远播。
    D.乐运仕途坎坷,著书明志。乐运因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发愤著书,取名《谏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②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乐运的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最终他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