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裴)楷字叔则。父徽,魏冀州刺史。楷明悟有识量,弱冠知名,尤精《》《》,少与王戎齐名。钟会荐之于文帝,辟相国掾,迁尚书郎。贾充改定律令,以楷为定科郎。事毕,诏楷于御前执读,平议当否。楷善宣吐,左右属目,听者忘倦。为抚军,妙选僚采,以楷为参军事。吏部郎缺,文帝问其人于钟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于是以楷为吏部郎。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武帝初登阼探策以卜世数多少而得一帝不悦群臣失色莫有言者,楷正容仪,和其声气,从容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大悦,群臣皆称万岁。 楷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尝营别宅,其衍见而悦之,即以宅与衍。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楷子瓒娶杨骏女,然楷素轻骏,与之不平。 骏既执政,乃转为卫尉,及骏诛,楷以婚亲收付廷尉,将加法。是日事仓卒,诛戮纵横,众人为之震恐。楷容色不变,举动自若,索纸笔与亲故书。赖待中傅祗教护得免,犹坐去官。太保卫瓘、太宰亮称楷贞正不阿附,代楚王(司马)玮为北军中候。玮怨瓘、亮斥己任楷,楷闻之,不敢拜,转为尚书。玮果矫诏诛亮、瓘,以楷前夺己中候,密遣讨楷。楷素知玮有望于己,闻有变,单车入城,匿于妻父王浑家,故得免难。玮既伏诛,以楷为中书令,加侍中,与张华、王戎并管机要。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武帝初登阼探策/以卜世数多少/而得一帝/不悦/群臣失色/莫有言者/
    B.武帝初登阼探策/以卜世数/多少而得一/帝不悦/群臣失色/莫有言者/
    C.武帝初登阼/探策以卜世数多少/而得一帝/不悦/群臣失色/莫有言者/
    D.武帝初登阼/探策以卜世数多少/而得一/帝不悦/群臣失色/莫有言者/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老》指《老子》,又称《道德经》;《易》指《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老》《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后被纳入科举考试的经书范围中。
    B.武帝,皇帝的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C.从兄,一般指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可以指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或曾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中比自己年龄大的。
    D.去官,指辞掉官职,离职。古代的“去官”有被动的,比如贬谪罢职;也有主动的,比如年老多病申请辞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裴楷很有声望,屡获任用。他二十岁时就已有名,精通《老子》《易经》。经钟会推荐,被征辟为相国掾;以定科郎身份参与朝廷律令的修改;武帝精选属下,任裴楷为参军事。
    B.裴楷擅长当众朗读,口才很好。在朝廷讨论制定的措施是否得当时,他奉命在宫殿前大声宣读,周围的人都注视他,听他的朗读都忘了疲倦。
    C.裴楷性格宽厚,轻财仗义。他曾经从别处买来宅院,堂兄裴衍见了很喜欢,他就慷慨相送;他还把每年索要来的几百万租钱,散发给自己家中的亲戚。
    D.裴楷曾遭动乱,仓皇逃命。楚王司马玮发动叛乱,秘密派人去讨伐裴楷,裴楷知道司马玮怨恨自己,藏匿在岳父家,才得以免于灾难。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楷性宽厚,与物无忤。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
    ②骏既执政,乃转为卫尉,及骏诛,楷以婚亲收付廷尉,将加法。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弱冠举,学大进。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前巡抚托疾避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 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福建、广东会兵,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乃多遣间谍,佯言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七月,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宥胁从,安士民。丙辰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诸军殊死战,贼大败。退保樵舍[注],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初,京师闻变,诸大臣震惧。王琼大言曰:“王伯安居南昌上游,必擒贼。”至是,果奏捷。太监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知,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守仁乃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帝觇知之,曰:“守仁学道人,何谓反?”守仁病甚,疏,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姿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学,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三》,有删改)
    【注】樵舍:地名,位于仅江西省南昌市北郊。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乡试,明清时期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考试。因其一般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
    B.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等的文书。文中指声讨盗贼的文告。
    C.勤王,为王事尽力;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产生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即回老家安度晚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守仁名出有因,拥有传奇童年。他初名“云”,是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凡而起;他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并改名后,才开口说话。
    B.王守仁长于用兵,赢得广泛赞誉。在平定南方盗贼行动中,尽管归其节制的力量较为薄弱,但他出奇制胜,荡平贼寇,被远近惊为神人。
    C.王守仁不贪财货,治军纪律严明。在平定宁王之乱过程中,为激励士气,他拿出金宝犒赏将士;当官军临阵退却时,他将始作俑者斩首。
    D.王守仁天资超群,开创阳明心学。谪居期间,他悟出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产生极大影响。因其曾筑室阳明洞,其学说被称为“阳明学”。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
    ②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张忠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诬告王守仁?皇帝对此的反应怎样?请简要说明。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 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等寇乱陇右,刺史左昌因军兴断盗数千万。勋固谏,昌怒,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欲因军事罪之,而勋数有战功。边章等遂攻金城,杀郡守陈懿,勋劝昌救之,不从。边章等进围昌于冀,昌惧而召勋,及昌到,勋即率兵救昌。到,乃诮让章等,责以背叛之罪。皆曰:“ 左使君若早从君言,以兵临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乃解围而去。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于畜官,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陈。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扞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先出家粮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遂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臧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时小黄门京兆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先出家粮/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B.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先出家粮/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C.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先出家粮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D.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先出家粮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孝廉,指“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科目之一。
    B.檄文,指古代用于晓谕、声讨等的文书,此处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表,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言事的一种奏章,多用于比较重大的事件。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旧时“京”单用,亦可指国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盖勋公私分明,深明大义。盖勋不因私仇对苏正和落井下石,反而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虽因公务遭到左昌打击报复,但左昌有难,盖勋立刻率兵救援。
    B.盖勋忠义勇猛,誓死不屈。在平定羌族叛乱时,盖勋身受多处刀伤,仍然坚守阵地,虽被抓获,但叛军被其义勇打动,将他送回汉阳。
    C.盖勋忠于职守,秉公执法。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盖勋拒绝贵戚说情,将案情上报朝廷,奉诏彻查,威震首都。
    D.盖勋唯贤是举,刚直不阿。盖勋不怕得罪太子、蹇硕、高望三个有权势的人,坚持为国选材,非贤不举的原则,坚决拒绝了他们的非分要求。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
    ②左使君若早从君言,以兵临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

    盖勋为何劝谏梁鹄不杀苏正和?请简要说明。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 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 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译文: ______
    ②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译文: ______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沫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沫”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史馆检讨。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以休日开 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 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B.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C.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D.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______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B.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唐、宋时期,则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予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待遇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与下文“权三司使”中的“权”意思相同。
    D.天章阁,宋朝阁名,真宗时营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在天章阁接见大臣,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沈括精通水利,为民造福。他在担任沭阳主簿期间,不仅疏浚了水流,而且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
    B.沈括精于改革,成效显著。他改革郊祭之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天文历法,一直沿用至今。
    C.沈括长于外交,有理有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他通过查阅档案,确认了边界,让辽国使者感到理屈。
    D.沈括学问广博,富有成就。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他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②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请简要概括。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本论
    欧阳修
    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尧、舜之书略矣。后世之治天下,未尝不取法于三代者,以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爵地邦国,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天下音定数,邦国有定制,民有定业,官有定职。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而不劳。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为患也。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道之。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虽有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后已。
    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然后世常多乱败,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为之有条理。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劳而政益不就,認認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
    而于今之务众矣,所当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财;系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之所知也。然财丰矣,取之无限而用之无度,则下益屈而上益劳。 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则兵骄而生祸。所以节财、用兵者,莫先乎立制。制已具备,兵已可使,财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财而节兵,立法以制之,任贤以守法,尊名以贤,此五者相为用,有天下者之常务,当今之世所先,而执事者之所忽也。
    今四海之内非有乱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时水旱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以晏然至广之天下,无一间隙之端,而南夷敢杀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强之王,北夷敢有抗礼之帝者,何也?齿之数日益众,土地之产日益广,公家之用日益急,四夷不服,中国不尊,天下不实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备故也。
    今宋之为宋,八十年矣。外平僭乱,无抗敌之国;内削方镇,无强叛之臣。天下为一,海内晏然。为国不为不久,天下不为不广也。方今承三圣之基业,据万乘之尊名,以有四海一家之天下;尽大禹贡赋之地莫不内输,惟上之所取,不可谓乏财。六尺之卒,荷戈胜甲,力穀五石之弩、弯二石之弓者数百万,惟上制而令之,不可谓乏兵。中外之官居职者数千员,官三班吏部常积者又数百,三岁一诏布衣,而应诏者万余人,试礼部者七八千,惟上之择,不可谓乏贤。民不见兵革于今几四十年矣,外振兵武,攘夷狄,内修法度,兴德化,惟上之所为,不可谓无暇。天子之慈圣仁俭,得一二明智之臣相与而谋之,天下积聚,可如文、景之富;制礼,作乐,可如成周之盛;奋发威烈,以耀名誉,可如汉武帝、唐太宗之显赫论道德,可兴尧、舜之治。然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兵不足威于外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是所谓居得致之位当可致之时又有能致之资然谁惮而久不为乎!
    (《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以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奔车朽索,可忽乎
    B.使下共上,勤而不困/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天子之慈圣仁俭/挟匕首备不测
    D.兵不足威于外敢骄于内/其隙也,则施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对北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种种积弊作出非常透彻的分析,文章的结尾部分,更是勇敢地抨击了时弊,确实难能可贵。
    B.本篇题为“本论”,顾名思义,就是论述治理国家的根本。作者提出为治必须重“均财”“节兵”“守法”“任贤”“尊名”这五件当务之急的大事。其中,又特别强调“均财”和“节兵”。
    C.本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开头两段以三代之治做参照,三代之治是人们崇奉的理想,当朝则陷入严酷的现实,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D.文章善于从现象揭示事物本质。如在描述宋王朝现实状况时,先说“晏然”景象之下不安宁的边境形势,接着追问其背后的原因。这样由表及里,逐层剖析,既易于为人接受,又更加深刻有力。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是所谓居得致之位当可致之时又有能致之资然谁惮而久不为乎!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
    ②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则兵骄而生祸。所以节财、用兵者,莫先乎立制。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材料二: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材料三: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孔子曰:“何不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行道之人皆弗忍,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子路闻之,遂除之。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材料一中“狷”的意思是 ______ 。材料一和材料三体现了孔子的 ______ 思想。

    材料二中孔子面对颜渊的死过于哀恸,材料三中孔子劝子路表达哀伤要适可而止。你怎么看待孔子的这番言行?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 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 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缩高仗义的一组是 ______
    ①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
    ②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
    ③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
    ④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
    ⑤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
    ⑥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______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害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深明大义,毅然回国。
    B.信陵君想让缩高攻管,得知缩高不同意以后就勃然大怒,让安陵君将缩高活捉捆送到他那里,结果安陵君用一番话推辞了。
    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最终为避免信陵君攻打安陵国而自杀。
    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自恃功高,日夜沉迷于酒色,终被魏王猜忌而遭废黜,几年之后去世。

    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6处断句)。
    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②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

    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信陵君是“悍猛而自用”之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曰:“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从之。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燕易王卒,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蒲服:同“匍匐”,爬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B.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C.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D.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侯是爵位中的一个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往往因时而异。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共同侍奉秦国的策略,张仪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连横。
    C.郊劳,指到郊外迎接并慰问犒劳,是古代一种迎接客人或犒劳功臣的比较高的礼节。
    D.车裂,俗称五马分尸,是以车马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把人的身体撕裂的残酷刑法。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苏秦积极进取,坚韧自强。他曾经在鬼谷子那里研习学问,出游几年之后,未能施展抱负,回家后因受到家人的讥笑而难过,但他并未就此放弃。
    B.苏秦高识远谋,能言善辩。在游说燕文侯时,苏秦运用对比法分析了燕国面临的周边形势,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成联盟。
    C.苏秦纵横捭阖,终得显达。他得志时,周显王十分害怕,亲自前来迎接他;他的嫂子对他前倨后恭,引发苏秦对人生的感叹并将钱财散给了亲友。
    D.苏秦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同僚因不满苏秦受到齐王的宠信,而派人去行刺他。临死时,苏秦向齐王献计以捕获刺杀自己的凶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②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
    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 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 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路,两宋行政区域名。行政区域名,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为州,唐为道,元为行省。
    B.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独有的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C.幕,即“幕府”,是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办公的地方。
    D.二府,是宋代最高国务机关。西府“枢密院”主管军务,东府“政事堂”主管政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范成大迁升提拔很快,受到指责。绍兴二十四年,范成大登进士第,后来连续升迁至著作佐郎、吏部郎官,谏官指责他越级升职,随即被免。
    B.范成大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C.范成大整饬地方盐政,兴利除弊。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获得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D.范成大选用地方人才,不拘一格。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向朝廷隆重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
    ②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范成大在处州做官时,为解决百姓的争端创立了义役法,请简要说明具体做法和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