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指出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仆偿前辱之(2)与尔同万古愁
    (3)曲终收拨当心(4)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
    (5)张良出,项伯(6)思垂空文以自
    (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8)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
    (9)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10)虽槁暴
    (11)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12)敛财以送其行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2)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
    (3)者乐,仁者寿(
    (4)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一年矣(
    (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寂然,无敢哗者(
    (6)行过夷门,见侯生,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7)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 )
    (8)子墨子九之(    )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嗟夫!(A)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岀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C)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D)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缙绅而能不其志者                          易:改变
    B.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比较
    C.忠义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暴:显露
    D.安能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屈:委屈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A.不能容远近
    B.忠义暴朝廷
    C.青取之
    D.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最恰当的是
    A.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和从商的人都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
    B.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
    C.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抵消罪罚,就脱身逃走。
    D.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使身后的人享受到荣耀。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段交替使用不同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充分表现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了五人之死的巨大意义和影响。
    B.第二段通过五人与高爵显位者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和价值,揭示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行文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而悲壮的性情和品格,充分反映了作者舍生取义的执著追求。
    D.选文饱含深情,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借五人之死的叙述和议论,阐明了作者对死生意义的思考,弘扬了一种人生正气。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B)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夭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柱,傍行八道,施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选自范晔《张衡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中有柱              都:大
    B.施发机              关:枢纽、关键
    C.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    征:征讨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A.验之事,合契若神
    B.即次饮之酒
    C.自此
    D.勇气闻于诸侯
    (3)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即使才华高于世界,却没有骄傲高尚的情绪。
    B.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平民百姓交往。
    C.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D.京城的学者有人责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4)下列语句不属于表现张衡高尚品德的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常从容淡静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威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臣请入,与之同    命:生死
    B.拔剑切而之     啖:吃
    C.刑人如恐不     胜:胜利
    D.而听         细说:小人的谗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意常在沛公也     吾令人望
    B.毫毛不敢有近     若属皆且为
    C.今项庄拔剑舞     先破秦入咸阳王之
    D.拔剑切啖之       起,立饮之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卫士仆地
    B.今以钟磬置水中
    C.断头置城上
    D.而君幸于赵王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项伯起身舞剑,想要刺杀沛公,但是项庄也起身舞剑,用身子挡住了沛公,项庄没能成功。
    B.樊哙一听说沛公危险,二话没说就冲进了项羽的帐中去救沛公。
    C.樊哙虽然是个莽夫,但粗中有细,在和项王说的话中说明了暴秦的“虎狼之心”和沛公的“劳苦而功高”,这让项王找不到理由杀沛公。
    D.沛公出来上厕所,顺便叫上樊哙,是想和他一起逃跑。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与群臣论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上与群臣论盗    止:禁止
    B.朕当奢省费      去:离开
    C.自数年之后      是:这
    D.民以奉君        刻:剥削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
    A.民之所以为盗       假舆马,非利足也
    B.犹割肉充腹         夫秦王之威
    C.君富国亡           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
    D.夫欲盛费广         居庙堂之高忧其民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得双石于潭上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客何为者
    D.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之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盜。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
    (选自《劝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不如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C.君子非异也        生:生活
    D.用心也            躁:浮躁,不专心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蚓无爪牙
    A.秦人视,亦不甚惜
    B.冰,水为
    C.四海大,有几人欤
    D.句读不知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A.君子知识渊博,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B.借取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C.劣马拉十辆车,(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D.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不可以已”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
    C.文章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D.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犹如江海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A)“赐不能识也。”简子不曰:“夫子孔子数十年,(B)终业而,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C)“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D)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哉,子贡之言也!”
    (选自《论语》)
    【注】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名赐,字子贡。③譬:好像,犹如。④奚:怎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简子不曰          说:同“悦”,高兴
    B.夫子孔子数十年    事:侍奉
    C.终业而之          去:离开
    D.哉,子贡之言也    善:善良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终业去之
    A.人不知不愠
    B.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
    C.执策临之
    D.乃记之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最恰当的是
    A.我不认识他
    B.终于毕业离开他。
    C.我好像使饥渴的人能够在江海边喝水一样。
    D.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本文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本文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本文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本文阐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壁。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赵王与大将军亷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匆予,即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東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以勇气于诸侯     闻:闻名,出名
    B.即秦兵之来       患:忧虑,担心
    C.欲亡走燕       窃计:私下打算
    D.在赵             曲:弯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蔺相如者,赵人          欲人之无惑难矣
    B.而君幸赵王              良曰:“长臣”
    C.均二策                  师道不传已久矣
    D.秦王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至丹荆卿为计
    (3)下列句子中,与“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句式相同的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良臣。
    B.蔺相如曾经想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被赵宦者令缪贤劝阻了。
    C.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D.赵王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人秦。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辶。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予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辶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驾一叶扁舟
    B.倚歌而和
    C.自其变者而观
    D.取之无禁,用不竭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山川相缪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樽以相属
    D.相与枕藉乎舟中
    (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是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客何为者?
    (4)从体裁上看,下列作品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是
    A.《游褒禅山记》
    B.《石钟山记》
    C.《念奴娇·赤壁怀古》
    D.《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