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汤海秋传

    姚莹

    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态。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之,上置尚书吏议。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于》九十一篇。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或问之, 曰:“此石室之藏也。”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大臣用事者曰:“书生之见耳!”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而已。君是时已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

    君少为文,有奇气。初成进士,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君曰:“是不足言文也。”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者三十余卷。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义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耳。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其持论如此。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俯仰二十年间,升沉存殁若此,悲夫!

    (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人 之                    讦:揭发

     

    B. 吏议轻,不足以              儆:敬重

     

    C. 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 之  拟:模仿

     

    D. 已 者三十余卷              梓:刊刻

     

    (2) 下列加下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 以为司官朝吏 若舍郑 以为东道主 

     

    B. 援嘉庆中故事争              臣闻求木 长者

     

    C. 上虽召见君, 无所询 貌恭 心不服

     

    D. 君见其言不用, 大著书 今君 亡赵走燕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度支。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B.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C.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D.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乾祐,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 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 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 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年仅十八岁的他就考中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赏识,被提拔任用。

    B. 许仲宣精明能干,政绩斐然。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财和粮食供应,能保障军需;曹彬需要数万件陶器给士兵做灯具,他能预先料到,如数交付。

    C. 许仲宣审时度势,决策果断。征讨交州,形势不利,他上奏请求罢兵;未得到朝廷答复就让军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并起草文书晓谕交州。

    D. 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与县令分掌县印时,县印丢失,上司下令逮捕县府所有小吏,且把县令及主簿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县令听说后,仓皇失措,仲宣却泰然处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2)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 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相如 贱人   素:向来 B. 吾念之 顾:回头看
    C.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 相如 车避匿 引:调转
    (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 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如每 时   B. 大王必欲 C. 而相如 叱之 D. 以 国家之急而 私仇也
    (3)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 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 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 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 主辱,臣死有余僇

    C. 敛赀财以送其行

    D.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宽之远胄。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以告,希烈不能诘。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先此,河阳李茺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二年卒,年五十四。

    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为乱。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选自《新唐书·李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B.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C.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D.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 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澄作战勇敢剽悍。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开始时是江淮都统李垣幕府的副将,最终被封为陇国公,加封王爵。

    B. 李澄很有计策谋略。兴元元年,在得到德宗亲手书写的帛诏时,他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为反叛李希烈作准备。

    C. 李澄忠于朝廷。他被叛乱分子李希烈任命为尚书令,却派人向朝廷表心意;他审时度势,归顺朝廷,朝廷封他为武威郡王。

    D. 李澄做事很有个性。他在进封王爵后,每次呈上表章,必定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当时的士大夫都看不惯,讥笑他粗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

    (2)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判)以文无害①为沛王史掾。高祖为布衣(平民)时,何数以(凭借)吏事(政事,官务)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帮助、辅佐;近臣、随从;支配、控制)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察看、监管)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奔向)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管理政务。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接受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完备、详尽)知天下厄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逃避、躲闪;隐、消失)去,何常关中卒,(立即、就;总是)补缺。上以此专属任(委任,任用)何关中事。

    汉二年(前205),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立即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通“拒”,抵御,抗拒)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慰劳)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日晒衣裳,露湿车盖。形容奔波劳碌),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兄弟)能胜兵者(定后)悉诣(到、拜访)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三年(前204),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抢劫、夺取)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只是)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而)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挥调度)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通“碌碌”,庸碌无能)未有奇节(奇特的节操)。及汉兴,而何之勋烂焉。

    太史公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②厄塞:险要之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帝为亭长,常 左右之左右:帮助。 B.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  去:离开

     

    C. 汉王与项羽相 京索之间距:距离    D. 何常兴关中卒, 补缺   辄:立即。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功人”“勋烂”的一组是( )

     

    ①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②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③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④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⑤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⑥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大肆抢掠财宝的时候,萧何却独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收走了秦的律令图书,为汉王朝治理关中地区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 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完全否定了将领们“被坚执锐”“攻城略地”地功绩,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 虽然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但刘邦对萧何却是疑忌重重。在京索激战中,刘邦就担心他会乘机反叛,所以常常借“劳苦”之名从前方派员到关中后方侦伺萧何的动静。

     

    D. 司马迁对萧何做了评价,认为萧何在秦时充当刀笔吏,表现平平,“未有奇节”;到“汉兴”之时,萧何才施展抱负,大有建树,堪称“勋烂”。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文言文阅读。

    敬播,蒲州河东人也。贞观初,举进士。俄有诏诣秘书内省佐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寻授太子校书。史成,迁著作郎,兼修国史。与给事中许敬宗撰《高祖》《太宗实录》,自创业至于贞观十四年,凡四十卷。奏之,赐物五百段。太宗之破高丽,名所战六山为驻跸,播谓人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德,山名驻跸,此盖以銮舆不复更东矣。”卒如所言。

    时梁国公房玄龄深称播有良史之才,曰:“陈寿之流也。”玄龄以颜师古所注《汉书》,文繁难省,令播撮其机要,撰成四十卷,传于代。寻以撰实录功,迁太子司议郎。时初置此官,极为清望。中书令马周叹曰:“所恨资品妄高,不获历居此职。”参撰《晋书》,播与令狐德棻、阳仁卿、李严等四人总其类。

      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播议曰:“昆季孔怀,天伦虽重,比于父子,性理已殊。生有异室之文,死有别宗之义。今有高官重爵,本廕唯逮子孙;祚土锡珪, 余光不及昆季。岂有不沾其廕,辄受其辜,背礼违情,殊为太甚!必期反兹春令,踵彼秋荼,创次骨于道德之辰,建深文于措刑之日,臣将以为不可。”诏从之。

    永徽初,拜著作郎。与许敬宗等撰《西域图》。后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并依旧兼修国史。又撰《太宗实录》,从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三年,为二十卷。奏之,赐帛三百段。后坐事出为越州都督府长史。龙朔三年,卒官。播又著《隋略》二十卷。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B. 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C. 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D. 会刑部奏/言准律谋反/大逆父子/皆坐死/兄弟处流此/则轻而不惩/望请改从重法/制遣百僚详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均发生于此。

    B. 高丽,又称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都城在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

    C. 《汉书》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与《隋史》《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 著作郎,官名,在东汉时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至唐代,主管秘书省属下之著作局,高宗龙朔间曾改称司文郎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敬播富有文学才华。他不仅辅佐颜师古、孔颖达修撰《隋史》,而且和给事中许敬宗一起撰写共四十卷的《高祖》《太宗实录》,并得到皇帝奖赏。

    B. 敬播深受他人赏识。梁国公房玄龄极赞敬播有良史的才能,认为他有“陈寿之流的史才”, 不久因撰写实录有功,升任极负清高名望的太子司议郎。

    C. 敬播敢于提出异议。面对刑部上奏,他觉得高官重爵的后代应当沾荫庇之惠,而非受牵累获罪,否则会背礼违情,最终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 敬播仕途一帆风顺。无论是最初的太子校书,还是后来的著作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以及越州都督府长史,可谓平步青云,最后他逝世于任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繁难省,令播撮其机要,撰成四十卷,传于代。

    (2)昆季孔怀,天伦虽重,比于父子,性理已殊。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将军,仕历五州刺史、安吉侯。文显和,夏州刺史。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于时文州民夷相聚为乱,庆应募从征。贼据保岩谷,径路悬绝,庆束马而进,袭破之,以功授都督。卫王直之镇山南也,引为左右。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直甚壮之。稍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柱国府掾。及诛宇文护,庆有谋焉,进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帝劳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复从武帝拔晋州。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诏曰:“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高位缛礼,宜崇荣册。”于是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

    寻以行军总管击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总管。俄转宁州总管。高祖为丞相,复以行军总管南征江表。师次白帝,征还,以劳进位上大将军。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寻加柱国。开皇初,拜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数年,出除凉州总管。岁余,征还,不任以职。

    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自是上每加优礼。卒于家。(选自《隋书·卷五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B. 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C. 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D. 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 “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 “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庆广涉经史,弃文从武。他认为读书用来记个姓名就行了,自己不愿意长久从事文字工作,后来便应召入伍,随军打仗。

    B. 宇文庆屡立战功,因功升迁。他平定了延安反叛的胡人,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后转任宁州总管,历任丞相、上大将军等职务。

    C. 宇文庆勇气过人,受到武帝称赞。跟从武帝攻打河阴时,他率先登城,和敌人短兵相接,被城上石头击中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

    D. 宇文庆有勇有谋,很受器重。攻打文州民夷时,他束马而进,大破敌兵;在和卫王宇文直一起时,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

    (2)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易

    年份:201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事宋竟陵王刘诞,诞反,淡坐诛。昭六岁而孤,十一,随外祖于朱雀航卖历日。为雍州刺史袁顗客,顗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顗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见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其祸。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天监十一年,出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俄而疾风暴雨,倏忽便至,数间屋俱倒,即梦者所见军马践蹈之所也。自后郡舍遂安,咸以昭正直所致。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性尤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于暗室,类皆如此。京师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大通二年九月,卒,时年七十五。诏赐钱三万,布五十匹,即日举哀,谥曰贞子。
    (节选自《梁书•傅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B.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C.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D.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谥,即谥号,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C.舍人,随侍身边亲近属官的统称,但是战国和汉初王公贵族没有舍人。
    D.“大通“属于年号,”大通二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二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傅昭做事专注,很受欣赏。他做雍州刺史袁顗的门客时,袁顗认为他读书时神情不一般,必定成为人才;袁粲也因其专注称其有名人贤士之风。
    B.傅昭为官廉洁,没有贪念。在任中书通事舍人时,他廉洁清静,不干预别人的事;生活简朴,明帝赞他有古人的风范,赠给他漆盒烛盘等物。
    C.傅昭笃厚谨慎,严于律己。儿媳妇从娘家带来别人馈赠的牛肉,他认为吃了犯法,又不好报官,就不顾家人的反对,让儿子把牛肉埋掉了。
    D.傅昭为人守正,备受仰慕。他时常以清静施政,不因私利与人交往;京城的后辈很崇尚他的学问,尊重他的道义,都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
    ②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