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A.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侯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C.希,尔,舍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D.浴乎,风乎舞,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及三年 比:比较
    C.异乎三子者之 撰:才能
    D.吾点也 与:赞同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是(  )
    例句:异乎三子者之撰
    A.加之以师旅 B.生乎吾前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则何以哉
    (3)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中,不正确的是(  )
    A.平时就会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就做什么呢?
    B.我做这件事,等到三年,可使人人更有勇气,并且知道办法。
    C.(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下来,铿地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D.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对子路“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B.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善于辞令。
    C.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D.文段通过个性化的言行,生动地塑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是弥足珍贵的真实记录。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B.而学于师  耻辱
    C.或师焉,或焉  同“否”
    D.不耻相  学习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耻师焉  位卑足羞
    B.欲人之无惑难矣  未见其明
    C.耻学于师  小学大遗
    D.古圣人  士大夫
    (3)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是(  )
    A.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而耻学于师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吾知也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文段阐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及老师的职能作用。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广成传  舍:安置住宿,动词
    B.大王见臣列  观:道观
    C.秦王恐其破璧,乃  辞谢:婉言道歉
    D.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恐破璧  爱子,择师而教之
    B.拜送书庭  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C.况大国  异三子者之撰
    D.空言求璧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3)下列句子中,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屈原放逐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以勇气闻于诸侯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邑”,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让秦王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
    C.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壁送回赵国。
    D.文段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蔺相如在秦廷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咄咄逼人,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于其身也,则师焉  以……为耻
    B.今之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一般人
    C.道之不传也久矣  老师
    D.今其智反不能及  竟然
    (2)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拘时  会西河外渑池
    B.于其身也,耻师焉  位卑足羞
    C.作《师说》贻之  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
    D.可怪也欤  皆出于此乎
    (3)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错误的是(  )
    A.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
    B.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业工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后两段用孔子的言论和做法作论据阐述“无常师”的道理,最后以李潘为例鼓励人们从师学习。
    C.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做法持批判态度。
    D.文段运用了对比、引用、举例和比喻多种论证方法,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郏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B.今之众,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一般人
    C.而大遗 学习小的方面
    D.师贤于弟子 不需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A.其闻道也固先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B.古之学必有师 而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徐而察之,山下皆石穴罅
    D.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
    (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的是( )
    A.耻学于师 B.其皆出于此乎
    C.不拘于时 D.学于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篇正面阐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标准,“传道受业解惑”是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B.批评当时士大夫阶层存在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并指出其严重的后果。
    C.最后一段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赞扬李蟠虽然年少,但精通六艺,学识渊博。
    D.综合运用对比、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句式多样,感情充沛,笔力雄劲。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节选自《张衡传》,作者范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公车拜郎中 特地征召
    B.衡不当世 羡慕
    C.大将军邓骘其才 认为……奇
    D.迁为太史令 两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虽才高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B.精思傅会,十年成 今其智反不能及
    C.虽一龙发机,七首不动 子路率尔对曰
    D.验之事,合契若神 愿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句子中,与“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不吾知也
    D.欲呼张良与俱去
    (4)下列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发生地震,相应方向的龙口中的铜丸会掉进蟾蜍口中,由此就可知地震发生的方向。
    B.候风地动仪巧妙灵验,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C.最后一段写候风地动仪,以叙述为主,以说明为辅。
    D.最后一段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形象具体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 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③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④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B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C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⑤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秦贪,其强 辜负
    B.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出使
    C.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助词,的
    D.此知之,故欲往 介词,在
    (2)下下列对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君何以知燕王(状语后置句)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句)
    D.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是( )
    A.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B.我曾经犯了罪,私下里想逃跑到燕国。
    C.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D.如果赵国交出了和氏璧,而秦国不按照约定给予赵国城池,那么受益的是秦国。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①②段简介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对比,为后面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B.第③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为蔺相如的出场做铺垫。
    C.第④段在赵国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引出缪贤对蔺相如的推荐,表现出了蔺相如的才能。
    D.第⑤段中蔺相如的合理分析显其高见,奉璧入秦见其担当,侧面表现赵王的无奈和无能。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形似酒  同“樽”,酒杯。
    B.施关机  发现。
    C.其巧制,皆隐在尊中  发动机件的枢纽。
    D.知震之所在  就。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意思,不同的是(  )
    A.覆盖无际
    B.振声
    C.寻其
    D.京师咸怪其无征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机发吐丸,蟾蜍衔之
    B.虽一龙发机,七首不动
    C.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D.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未之有也”不同的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不吾知也
    C.客何为也
    D.宋何罪之有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①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缘由,为全诗奠定了________的基调。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左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②诗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________修辞手法,“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________修辞手法。
    (5)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句诗比喻________________,“千呼万唤始出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琵琶女复杂的矛盾心态,表现了人物特有的心理和特有的美感,并且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铺垫。
    (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环境的安静,反衬音乐演奏的激越。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衬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变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層朔杀,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如土石何 安求能千里也
    B.汝心之 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何而不平 必先其心志
    D.惧其不也 是亦不可以
    (2)下列对各句的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判断句)
    C.帝感其诚。(被动句)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B.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C.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