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1505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防止未成年人受到有害信息毒害,政府部门 B.我家近旁新开设了一家连锁店,货架上各种日用品,物美价廉,很受顾客欢迎。 C.无论你准备得多么充分,面试时总会遇到一些意外,所以必须具备的素质。 D.传承的魅力在于有这样的“意思”,它系着过去、连着现在,是可以的故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师说》,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失,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______
    A.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论今。
    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 题型:作文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0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于5月31日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届理事会成员钟南山作为主礼嘉宾之一,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主题演讲。经过疫情,钟南山院士对个人与国家的联结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通过这几个月的经历,我有一些领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小我和大我、奉献和索取的关系。”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现实,阐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彭越,昌邑人,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越谢曰:“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引一人斩,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击昌邑,彭越助之。,沛公与诸侯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拜越为魏。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汉三年,越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汉四年,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下睢阳、外黄十七城。汉五年秋,项王南走,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以给汉王食。项籍已死。立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稀反,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注]①青衣:县名。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斛”是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汉二年”不是年号纪年法。中国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如《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都是年号纪年法。
    C.“高祖”是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称呼的名号。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D.“太仆”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它和丞相、太师、尚书、门下省、中书省等都是官职名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在泽中的一百多个年轻人聚焦在一起,前去追随彭越,并且请求彭越做他们的首领,彭越开始拒绝了他们,还说不愿和他们一起干。
    B.第二天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大家都觉得是个小事情,可是彭越命令校长杀掉了这个人,并设置土坛,用其人头祭祀。
    C.汉五年,彭越又攻下昌邑旁二十多座城,得到大量粮食供给汉王。最后汉王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D.彭越对着吕后哭泣,亲自分辩没有罪行,希望回到故乡。吕后却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反。皇上诛杀了彭越并灭其家族。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B.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C.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D.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臣,君主时代的官吏,也指官吏对君主的自称,有时还可以表示谦卑时自称。
    B.相国,古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各国都设相,称相国、相邦,为百官之长。
    C.廷尉,位列三公,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事宜。
    D.夷,古代一人犯死罪而杀灭其亲属的刑罚制度,通常犯谋反罪的人会受此刑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彭越为人冷静,富有管理才能。陈胜起义,少年劝他效仿,他没有此想法,成为首领后,他明确命令坚定执行,确立了威信。
    B.彭越助汉灭楚,立下汗马功劳。在楚汉之争中,彭越帮助刘邦攻楚,曾截断过楚国粮道,还攻下很多城池,最后被封为梁王。
    C.彭越拒绝出兵,引来高祖责备。汉高祖率兵讨伐陈稀,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只派将领带军队到邯郸,高祖派人责备他。
    D.彭越坚持己见,未听造反建议。彭越害怕高祖怪罪,本想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建议他发兵反叛,可彭越并未听从。
  • 题型:作文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笑起来真好看。
    你读书的姿态很优雅。
    你做志愿者的样子太美了。
    ……
    假如这里的“你”就是你,面对他人的赞美,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自已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及所在学校校名等信息。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仰慕天柱山
    韩小蕙
    安徽省有潜山市,古称“舒州”。其地面矗立天柱山,巨峰开石花,傲世而独绝。
    仰慕天柱山,首先是仰慕天柱山的尊严。这是亘古洪荒的大自然杰作,有巨大一簇石峰花,雄武地绽开在天柱山顶。石峰花呈爆发式怒放状,不知是在哪个春天,不知是被哪一夜忽然吹来的春风吹醒,于是在一阵天崩地裂之后,便留下永恒。伟哉,幸哉,大自然格外开恩天柱山!
    仰慕天柱山,是仰慕天柱山的内涵。群峰莽莽,奔腾而来,山浪峰滔,岩呼石啸。一座又一座巉峦起,一块又一块巨石发功,将满山的绿高高举起,与天地人同辉,和日月星竞耀,共真善美歌泣。
    仰慕天柱山,是仰慕天柱山的厚度。李白一步一回头,留下“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心愿。苏东坡游兴高飙之际,挥毫写下“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初”。王安石虽累累被官场羁绊,内心却一直思念着“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的天柱山。黄庭坚来得最是时候,石牛古洞前巧遇大画家李公麟,请他给自己画像之后,迅即写下一首七言诗:“郁郁窈窈天官宅,诸峰排霄帝不隔……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
    仰慕天柱山,也是仰慕天柱山的奋发。一代代才人辈出,一家家儿郎脱颖。东吴出了兼文学家、科学家、数学家于一身的才子王藩;晚唐有诗词名家曹松;宋朝出了宰相王珪,还有画出《五马图》的李公麟;清初又涌现出桐城派代表作家、皖江文化首创者朱书;晚清有京剧鼻祖程长庚,率领徽班进京,使京剧这一国粹形成并传播;新中国之后,又出了“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
    仰慕天柱山,也是仰慕天柱山的传承。今天,就在我们身边,还在不断涌现俊杰人物。在天柱山怀抱中长大的刘少斌,建立天柱山养生武术院,一个又一个洋弟子追随而来,甚至在山脚下建起“俄罗斯学艺村”,穿着对襟练功服,终日沉浸在天柱山的纯净里。
    最后,仰慕天柱山,是当年从余秋雨文章《寂寞天柱山》开始的。他独辟蹊径的“安家”角度,卓尔不群的“寂寞”见识,无不震撼着我,使一座陌生的天柱山,从此在心中深扎。正如一个人要有知音的理解,一座山也需要经典的解读。
    (有删改)

    作者笔下的天柱山有哪些值得仰慕之处?

    文章第四段引用了一些文人诗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写到余秋雨对天柱山的解读?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16世纪末叶起,经由赴华传教士的著述,欧洲人开始逐渐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恰在此时,一股寻觅普遍语言文字的思潮开始在欧洲学人中孕育,并迅疾蔓延开来。引发这场思潮的动因是双重的。首先,拉丁语的没落造成了普遍语言的真空。中古以后,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相继建立,不再愿意采纳哪一民族的语言作为族际通用语;然而欧洲和外部世界的商贸活动的扩大,美洲和远东航路的打通,却使得各国比从前更加需要有一种能够通行于世界市场的语言。其次,经验科学勃兴,知识急剧膨胀,对语言表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无论古典的希腊拉丁语还是现有的欧洲民族语,似乎都跟不上学术发展的步子,于是在科学、哲学、教育各界出现一种革新现有的语言文字的呼声。
    在早期觅求普遍语言的欧洲学人当中,近代经验论的始祖、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是最热心的一位。1605年,他在《进学论》中提出了普遍语言的构想;十余年后撰著《新工具》时,他又进一步探讨了构建普遍语言的可能性,他寄希望于用这种语言来获取新鲜知识,清除以往的思想偏见或假象。这样的假象有多种,其中对思想危害最大的是“市场假象”,即由语言文字造成的概念模糊,意义含混。
    这种关于语言不可靠性的疑虑,古人也曾经有过,而培根的思考是出于近代科学的考量。然而要造就这种“最美好的言语范式”,培根本人也不知从何下手。就在这时,传教士发现了汉语,而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又以正面居多,于是培根寻求普遍语言的热情就有了寄托之所。他认为,汉字是一种“真字”,可以直接表示物象或概念,有利于记录和传达“真知”。《进学论》谈及中国语言文字时说:“在中国以及地中海东部的一些王国,习惯于使用真字,这种字符既不表示字母,也不表示整个的词,而是表示事物或概念。各国各省的语言并不相通,却能读懂他国他省的书面作品。所以,跟语言相比,文字为人们更广泛地接受。”
    在如何看待中国语言文字的问题上,培根显然背离了他自己所信奉的经验主义原则和科学归纳法,误以为所有汉字都是表示物象或概念的字符,不具表音的功能。实际上他对汉语汉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的些许认识完全是传教士汉语观的翻版。不过,他的着眼点是理想化的普遍语言,汉语只是恰巧进入欧洲人的眼帘,才成为他借题发挥的一个对象。在培根看来,设若文字只是用来记录语言和纯粹服务于书写,那么西方拼音文字要比象形表意的汉字优越得多;然而,事实上文字还起着保存、传递知识的作用,而在这后一方面,汉字或许能比拼音文字更有作为。对于西方语言和拼音文字,词是事物、思想的映像,而字母则是词的映像,所以,字母与语言真正表示的内容并不直接关联。
    哲学家们努力想把语言改造成合乎理性需要的思维工具,要求语词与概念逐一对应,概念与事物之间建立严密的逻辑关联;对于文字,则要求字符直接适配于事物。殊不知模糊、冗余、同义等等乃是自然语言系统的固有特性,无论说出的话,还是写出的字,都无法避免这类“缺陷”。
    (摘编自姚小平《西方语言学史》)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古后,欧洲产生了许多新的民族语言,他们都不能填补拉丁语没落所造成的普遍语言真空。
    B.对培根等人来说,构建一种普遍语言,既能满足学术发展的需求,也能让人们获取新的知识。
    C.文字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语言和服务于书写,而且还起着传承人类知识的作用。
    D.著名哲学家培根将寻求“最美好的言语范式”的热情寄托在了刚传入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字上。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先从两方面分析了欧洲学人寻觅普遍语言的原因,接着论述了培根在其中所作的努力。
    B.第三段引用《进学论》,说明培根认为中国语言文字有利于传达“真知”,适合作为普遍语言。
    C.文章第四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论证了象形表意的汉字相对于西方拼音文字的优越性。
    D.文章以培根对普遍语言的寻找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识为论述对象,并指出了其观点的局限性。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培根的思考是出于近代科学的考量,他想创立一种新型思维工具而非真正专注于汉语的研究。
    B.早期传到欧洲的中国语言文化形象多为正面,因为汉字消除了传教士以往对中国的思想偏见。
    C.培根实际上对中国语言文字并无直接的经验,他对汉字的热情和误解是由赴华传教士带来的。
    D.人们应该创制一种合乎理性需要、直接适配事物的语言文字,用以摆脱自然语言系统的约束。
  • 题型:作文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②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
    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④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苏轼)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二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C.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把新冠疫情的影响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文章既肯定了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指出了它的潜在风险,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人们已从这件事中受到警觉。
    B.只要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我害怕“代替了“我饿”,“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下列留言所引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 B.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李白) C.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