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科目:
总题量:269 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两百多年前,富兰克林曾说:“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想一想“新事物”有哪些:火车、轮船、飞机、高楼、升降机、自来水、电话、电灯、电视、电影、手提电话、光纤、计算机、胰岛素、器官移植、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几乎无穷无尽。
    为什么这两百年产生了这么多的新事物呢?是因为工业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些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事情。百年前,全球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一2%,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大量出口。我再举一例。去年《财富》杂志称,近30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这两百年,尤其是近百年、近50年来,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前进:首先是科学,科学能带动工业;工业则带动经济;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科技发展。如20世纪出现的统计学,在农、工、医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影响。科技、工业、经济这三个互相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这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很难讲。前些时候有个很惊人的消息说,有生物学家估计,到2050年,人均寿命可达150岁。我不知道是否会这样,但我希望这件事情不要发生,否则影响实在是不可想象。
    再看过去50年的发展会得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从基本原理转变为工业的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了。例如半导体方面,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的容量每18个月就要加倍;现在已由1971年每个芯片上103个晶体管增加到107个,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
    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持续下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有很大的自信心讲的话。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学校、国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是多用“科“,还是多用“技”?国家注入资源时,该对“科”多一点,还是该对“技”多一点?这是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挠头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有删改)
    (1)作者说“这些变化是非常惊人的事情”,不能体现“非常惊人”的是    (      )
    A.20世纪出现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质量的新事物。
    B.农业人口数量的巨幅缩减体现了农业生产质量的大幅提升。
    C.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在2050年达到150岁。
    D.芯片的容量提升速度十分迅速,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2)下面不属于作者对未来科技的展望的是    (      )
    A.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将来会有更多更新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B.未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今天的人们拥有更大的自信心。
    C.人类的生产力还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大提高。
    D.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的趋势将在未来持续地表现出来。
    (3)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      )
    A.富兰克林的话既是对他那个时代科学发展趋势的概括,又预测了未来的科学发展状况。
    B.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还会不断提高。
    C.科学促进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工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D.科学与技术关系十分密切,但科学比技术重要,因为有了科学,才有技术。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      )
    A.辉煌  星辰  奉献  粗糙    B.汇聚  推卸  旁骛  雾霾 C.缠绕  谋略  抉择  微蹙    D.嘹亮  疏漏  寰宇  晨羲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风光秀丽的喀纳斯,以它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观光游览。 B.尽管这次他做错了事,但是他仍然对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批评 C.有些优秀的同学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总是 D.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生活美满幸福。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最恰当的是    (      )
    ①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
    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
    ③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
    ④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
    ⑤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
    ⑥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
    A.⑥④②⑤①③    B.④②⑥③⑤① C.⑤④①②⑥③    D.⑥⑤①③④②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毕淑敏,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B.《十八岁和其他》是台湾著名作家杨选堂表现对儿子的疼爱、理解和期望之情的散文。 C.《我很重要》的作者是当代作家,《永远的校园》作者是现代作家。 D.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青春梦幻曲》。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比喻) B.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排比) C.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反问) D.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再了。(比喻)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知外物,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甚至于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喜欢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临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不一定是关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调子高而缓,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调子低而急,心力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了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聚精会神观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在美感经验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具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的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1)以下对“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移情作用是由我及物,把本来在我的变成在物的一种美感经验。
    B.移情作用是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C.移情作用是把我的性情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的心理活动。
    D.移情作用是一种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来感知外物的心理活动。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美感经验中的移情现象的是    (      )
    A.陶渊明爱菊,是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是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B.看颜真卿的字,仿佛对着巍峨高山;看柳公权的字,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
    C.庄子日:“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D.红是视觉的结果而不是花所固有的属性,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可是我们通常直说“花是红的”,仿佛红是花的属性。
    (3)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不是同一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B.我们平时所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身处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移情现象。
    C.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D.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所体察的意蕴和情趣是不尽相同的,深人所见深,浅人所见浅,人们的欣赏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作“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选自《国际先导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是    (      )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B.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是    (      )
    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D.“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
    B.“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C.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齐伐我  军队   
    B.小大之  诉讼案件
    C.公将之  大鼓   
    D.公问其  原因
    (2)下列句子中,与“何以战”句式相同的是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公与乘    惟江上清风
    B.战长勺    寄蜉蝣天地
    C.下视辙    皆出于此乎
    D.登轼望之    古者富贵名摩灭
    (4)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当权的人非常卑鄙,不能深谋远虑。 
    B.吃肉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C.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D.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长远相处。
  •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
    为了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日前由成都市教育局、共青团成都市委和清华同方三方主办的“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在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活动当天,三原师生制作了1600多件征文作品和电脑软件。参加活动的同学一致表示,要文明健康上网,远离精神污染。
    据了解,此次“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将途经20站,历时4个月,三原外国语学校是该活动的第12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