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奧波徳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1)对“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是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B.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D.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2)根据原文,生态整体主义区别于其他生态观的最根本特征是
    A.利奥波德提出的“和谐、稳定、美丽”三原则。
    B.“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
    C.完全以生态系统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
    D.强调生态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绝不把整体的某一部分看作中心。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许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选自《柳河东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出其佣乎吏         十分之一
    B.今我受其             通“值”,价值,钱
    C.存义令零陵二年矣     代理
    D.故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讼平                有达于理
    B.廉颇者,赵之良将    师道之不传久矣
    C.公我献之            若属皆且所虏
    D.而青蓝              不能容远近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A.来打官司的都心平气和,缴纳赋税的都感觉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
    B.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也从来不取俸禄之外的钱财。
    C.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
    D.打官司的都心平气和,缴纳赋税的都感觉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也从来不取俸禄之外的钱财。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官民关系中,官应该是“民之役”,其职责是“司平”于民,而不是去“役民”。
    B.官吏危害百姓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
    C.民不敢“怒而黜罚之”的原因是“势”不同,即老百姓在官民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主人在主佣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D.作者认为薛存义“不虚取直”“知恐而畏”,是一个较为合格的官吏。作者借此号召向薛存义这样的官吏学习。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基因图谱与人生宣判
    ①有关基因的两条新闻不期而遇地撞到一起。
    ②一则令人高兴,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继去年成功绘制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之后,他们又绘制出了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对人类基因的面貌有了新的发现。
    ③另一则令人悲伤,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被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告上法庭,要求该公司停止对雇员进行基因缺陷检测。这是美国首例与工作场所、基因隐私和基因歧视有关的法律纠纷案。
    ④诚如人们时下习惯于用“双刃剑”来描述全球当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样,基因技术发展,同样也未逃出科学进步与传统道徳相互冲突的困局,而上述两则新闻,正是这一困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
    ⑤毫无疑问,人类基因图谱的精确绘制,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性意义。如果说19世纪的科学家用元素周期表描述世界,为20世纪的科学革命铺平道路,那么现在的基因解码一定会在21世纪掀起生物和医药领域里的革命。
    ⑥科学家们巳在着手确定每个基因及其功能,而以往的治病方式也可能将因之而改变。人类将能以罹患的各种疾病的可能性来衡量人体的健康,毋须等到真正患病。
    ⑦正因如此,有人担心,今后可能会发生因基因异常而歧视某人的现象。道德家们则更忧虑依据基因而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和成败。所以,有科学家呼吁,有必要教育医生和公众,让他们知道基因知识有哪些极限。毕竟,人不只是一堆基因那样简单,换句话说,人类绝非各种基因加起来的产物。基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与人体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
    ⑧尽管人类已破解了基因图谱,但现在距离认识基因彼此之间的关系仍遥远。人体内有1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里有数万个基因,它们彼此间发生怎样的作用,产生怎样的结果,人类恐怕永远也都不会知道。
    (1)第④段中作者用“双刃剑”一词要描述的对象是
    A.全球面临的诸多问题。
    B.发展中的基因技术。
    C.科学进步与传统道德的冲突。
    D.目前有关基因的两条新闻。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有关基因的知识是无限的,医生和公众不可能完全掌握。
    B.有关基因的知识很丰富,有些没有必要让医生和公众掌握。
    C.受客观条件限制,有些基因知识医生和公众永远也不可能了解。
    D.教育医生和公众,有些基因知识的运用不能突破伦理道德等约束。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科学家们已经确定每个基因及其功能,以往的治病方式将可能因之而改变。
    B.和元素周期表一样,基因解码也将对新世纪的科学革命发挥巨大的作用。
    C.人的社会属性较基因本身更重要,因为人类不是各种基因简单相加的产物。
    D.目前道德学家担忧的是社会会依据基因而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和成败。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期待新诗与旧诗的共舞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千。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作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凊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古体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有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需要结盟。新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己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合手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需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到文联、作协和诗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扩大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需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炼,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的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我国近百年来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它的自由无拘、求新求变、充满探索精神即可。
    C.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辉煌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触动心弦的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而新诗需要学习旧体诗的严谨、简洁、精炼、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等特点。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诗歌的发展天地大得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要把民间诗词组织等人员纳入到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妤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汉服”。“汉服”要用哪个朝代的?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是,这些不一定都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釆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有删改)
    (1)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A.传统的继承
    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文明的共相
    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2)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闭关锁国,脱离世界大势。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3)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夭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晢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智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息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的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芑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制作得精美,使它们成了夭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有删改)
    (1)关于“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中国古代晢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B.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C.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D.中国古代晢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是
    A.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B.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C.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D.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辕以为轮,其曲中规。(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以为轮               同“揉”,使……弯曲
    B.就砺则利             金属制的刀剑等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清楚,明白
    D.非能水也,而江河     断绝
    (2)下列句子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假舆马,非利足也
    A.莫春,春服即成
    B.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C.臂非加长也,而见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A.虽然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B.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三次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C.君子的生活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罢了。
    D.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论证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拟人
    B.比喻拟人
    C.对偶比喻
    D.比喻夸张
    (2)对诗歌最后两句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伟岸的身躯”可以理解为男性的阳刚气概以及事业、成就等。
    B.“坚持的位置”喻指平等的爱情,“足下的土地”指恋爱的双方有共同的志趣、理想。
    C.“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指男性应以事业为重,只有事业有成,才能嬴得女性的爱情。
    D.这两句诗是全诗主旨的深化和升华。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B.“高枝”和“绿荫”都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C.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D.《致橡树》是一首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A)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C)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D)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到……去
    B.硿硿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C.余方欲还          心惊
    D.汝之乎              认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自以为得矣          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B.徐察之              吾尝终日思矣
    C.涵淡澎湃而此也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俗人言也
    D.不知浅深            亦各言志也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A.我确实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B.又有一种声音,好像老人又咳又笑,从山谷中发出,或者说是鹳鹤的声音。
    C.波浪激荡撞击并且产生这种的声音。
    D.那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啊。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和以动衬静手法,把大石、梄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B.文中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贴切的拟声词,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对儿子说的一段话,表明了他深信他自己通过实践已找到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难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种叫做真养产碱杆菌的不起眼的土壤细菌具有一种天然性能;只要受到压力,它们就会停止生长并竭尽所能产生复杂的碳化合物。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教会了这种微生物项新技能:他们修补了它的基因,从而使它能够制造一种叫做异丁醇的酒精燃料,可以直接取代或者兑入汽油。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布里格姆致力于开发这种经过生物性改造的细茵,目前他正尝试让这种生物将大量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从而使它能够利用废气制造燃料。
    布里格姆解释道,在微生物的自然状态下,当它的基本营养物质来源,如硝酸盐和磷酸盐受到限制时,它就会进入储碳模式”,就是在它感觉资源有限时储存食物以备后用。
    “它所做的就是尽可能获得碳,并将其以多聚体结构储存起来。而这个多聚体的属性与很多用石油制成的塑料相似。”布里格姆说道。通过敲除一些基因,再插入另一个生物的基因,并且修补其他基因的表达,布里格姆和他的同事们成功地使这种微生物不再产生塑料转而产生。燃料
    尽管团队致力于使微生物将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但通过略微不同的调整,同样的微生物就能拥有将包括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在内的几乎所有形式的碳源转化为有用的燃料的潜力。实验室环境中的微生物已经可以将果糖(一种糖)作为碳源了。
    结果表明,持续培养这种微生物可以获得大量的异丁醇。”布里格姆说。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系统以提高生产率,同时设计工业化水准的生物反应器。
    布里格姆说,不像在一些生物工程系统中,微生物需要破坏微生物的细胞才能在体内产生期望的化学物质,真养产碱杄菌夭生就能将异丁醇排入周围流体中,进而使其被连续不断地过滤出来,而生产过程不会停止。“我们不需要额外的转运系统将它转运出细胞。”他说道。
    许多研究小组通过包括其他转基因生物在内的多种途径获得异丁醇产物。至少已经有两家公司做妤了将它作为燃料,燃料添加剂或化学产品原料生产的准备。与其他被推荐的生物燃料不同,异丁醇几乎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用于现有的发动机,一些赛车中已经使用了异丁醇作为燃料。
    麻省大学达特茅斯分校的生物学副教授马克·希尔比指出:“这个方法相比由玉米提炼的乙醇产品有许多潜在的优势。细菌系统具有可扩展性,理论上可以在工业化环境中产生大量的生物燃料。”他补充道:“这个系统的潜力尤其体现在可以从废料或二氧化碳中提取出碳,因此不会影响粮食供应。”他说,“这个方法有很大的潜力”。
    (选自《环球科学》,顾卓雅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异丁醇”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异丁醇是一种酒精燃料,可以直接取代或者兑入汽油,作为燃料使用。
    B.异丁醇可以由持续培养经过基因改造的真养产碱杆菌大量获得。
    C.异丁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可以作为燃料添加剂或化工原料。
    D.异丁醇是一种多聚体结构,它的属性与很多用石油制成的塑料相似。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经过生物性改造的真养产碱杄菌,已经能够利用二氧化碳、果糖、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等各种碳源制造燃料。
    B.异丁醇不需要任何改造就可以直接用于现有的汽车发动机,一些赛车中已经使用了异丁醇作为燃料。
    C.在微生物的自然状态下,当真养产碱杄菌的基夲营养物质来源,如硝酸盐和磷酸盐受到限制时,它就会停止生长,尽可能获得碳,并将其以多聚体结构储存起来。
    D.在生物工程系统中,微生物需要破坏微生物的细胞才能在体内产生期望的化学物质。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使用细菌系统生产燃料,理论上可以在工业化环境中产生大量的生物燃料,廉价高效,它必将取代现在的石油,成为人类燃料的主要来源.
    B.如果能够用真养产碱杄菌将大量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来制造燃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微生物燃料生产系统的生产率,同时设计工业化水准的生物反应器,就可以使这套系统安全可靠,消除其生态风险。
    D.美国大学研究出由微生物大量制造燃料的方法,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将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