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6369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意不在错也。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忍见祸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诸侯      适:通“谪”,贬谪。

    C.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           恨:痛恨。

    2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B.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C.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D.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B.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C.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D.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B.李密的《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祖母刘氏因为过度思念,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李密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

    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摘自本文画线句子)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搞自《鸿门宴》)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侠幼而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州主簿,举秀才。元颢入洛,侠执其使人,焚其赦书。魏孝庄嘉之,授轻车将军、东郡太守,带防城别将。

    ②大统三年,领乡兵从战沙苑,先锋陷阵。侠本名协,至是,太祖嘉其勇决,乃曰:“仁者必有勇”,因命改焉。

    ③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入私,并收庸直,为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

    ④侠又撰九世伯祖贞侯潜传,以为裴氏清公,自此始也,欲使后生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丞相府佐,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欲何为?”侠曰:“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辱先也。翻被嗤笑,知复何言。”伯凤等惭而退。

    ⑤武成元年,卒于位。

    (选自《周书裴侠传》)

    (注):元颢,北魏宗室,叛魏,投靠南朝梁,带兵打回洛阳,自立为王,后被杀。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州主簿    (2)欲何为    (3)世其美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使后生而行之(    )

    A.进献 B.尊崇 C.供给 D.迎合

    3第④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B.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C.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D.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

    4把第③段落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

    5第③段画线句“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反映了众臣怎样的心理?

    6依据文章相关事迹,概括裴侠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

    裴侠的品质

    执使焚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罢渔猎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马不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导从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藻,字彦先,广平易阳人也。藻涉猎群籍,美谈笑,善与人交,饮酒至一石不乱。永安中,与姊夫李嶷俱来归国,赐易阳子。擢拜南部主书,号为称职。时北地诸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藻推诚布信,诸羌咸来归附,藻书其名籍,收其赋税,朝廷嘉之。迁龙骧将军、雍城镇将。先是氐豪徐成、杨黑等驱逐镇将,故以藻代之。至镇,擒获成、黑等,斩之以徇,群氐震慑。雍州人王叔保等三百人表乞藻为奴騃奴戍主。诏曰:“选曹已用人,藻有惠政,自宜他叙。”在任八年,迁离城镇将。太和中,改镇为岐州,以藻为岐州刺史,转秦州刺史。秦人恃险,半多粗暴,或拒课输,或害长史。自前守宰,率皆依州遥领,不入郡县。藻开示恩信,诛戮豪横,羌氐惮之,守宰于是始得居其旧所。遇车驾南伐,以藻为东道都督。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后车驾南伐,以藻为征虏将军,督统军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辞于洛水之南,高祖曰:“与卿石头相见。”藻对曰:“臣虽才非古人,亦不留贼虏而遗陛下,辄当酾曲阿之酒以待百官。”高祖大笑曰:“今未至曲阿,且以河东数石赐卿。”后与高聪等战败,俱徙平州,景明初。世宗追录旧功,以藻为太尉司马。是年六月卒,年六十七、赠钱六万。

    (选自《魏书·刘藻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B.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C.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形/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D.秦人纷扰诏/藻还州/人情乃定/仍与安南将军元英征汉中/频破贼军/长驱至南郑/垂平梁州/奉诏还军/乃不果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羌:我国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以游牧为主。

    C.刺史:原为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权力扩大,是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的官职。

    D.高祖:多用来指我国古代开国帝王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藻治政讲究方法。面对前后几任刺史和太守难以解决羌人凭据险要叛乱的情况,他推行诚意,讲求信用,最终使羌人们归附。

    B.刘藻敢于打击豪强。刘藻任龙骧将军、雍城镇将时,氐族豪强徐成、杨黑等人驱逐他,刘藻将他们擒获斩首,氐人深受震动。

    C.刘藻作战失利被贬。皇帝南伐,任刘藻为征虏将军,督统军高聪等四军为东道别将,后来他与高聪都吃了败仗,被贬到平州。

    D.刘藻做事很有自信。南伐时,面对皇帝的希望,他说不会留下贼虏让陛下劳神,而会在那里斟好美酒,等皇上、百官来痛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奸暴之徒,并无名实,朝廷患之,以藻为北地太守。

    (2)秦人恃险,率多粗暴,或拒课输,或害长吏。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刘蒙书

    司马光

    五月十六日,陕郡司马光再拜复书。贤良刘君足下:昔张伯松语陈孟公曰:“人各有性,长短自裁。子欲为我亦不能,吾而效子亦败矣。”马文渊戒兄子,欲其效龙伯高之慎周谦俭,不欲其效杜季良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也。光愚无似,何足以望万一于古人?然私心所慕者伯松、伯高,而不敢为孟公、季良之行也。况幼时始能言,则诵儒书,习谨敕,长而为吏,则读律令,守绳墨,龊龊然为鄙细人,侧足于庸俗之间,不为雄俊奇伟之士所齿目,为日久矣。不意去岁足下自大河之北洋洋来,游于京师,负其千镒之宝,欲求良工大贾而售之。乃幸见顾于陋巷,因得窃读足下之文,窥足下之志。文甚高,志甚大,语古则浩博而渊微,论今则明切而精至,诚不能不口夸而心服。譬如窭人子,终日环绕爱玩,咨嗟传布,讫无一钱,敢问其直之高下 ,亦终于无益而已矣。

    今者足下忽以亲之无以养、兄之无以葬、弟妹嫂侄之无以恤,策马裁书,千里渡河,指某以为归。且曰:“以鬻一下婢之资五十万畀之,足以周事。”何足下见期待之厚,而不相知之深也,光得不骇且疑乎?

    方今豪杰之士,内则充朝廷,外则布郡县,力有余而人可仰,为不少矣。足下莫之取,乃独左顾而抵于不肖,岂非见期待之厚哉?

    光虽窃托迹于侍从之臣,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居京师已十年,囊者旧物皆竭,安所取五十万以佐从者之蔬粝乎?夫君子虽乐施予,亦必己有余,然后能及人。就其有余,亦当先亲而后疏,先旧而后新。光得侍足下裁周岁,得见不过四五,而遽以五十万奉之,其余亲戚故旧不可胜数,将何以待之乎?光家居,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衣帛,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而足下忽以此责之,岂非不相知之深哉?光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足下一旦待以为陈孟公、杜季良之徒,光能无骇乎?

    足下服儒衣,谈孔、颜之道,啜蔬饮水,足以尽欢于亲,箪食瓢饮,足以致乐于身,而遑遑焉以贫乏有求于人,光能无疑乎?

    足下又责以韩退之所为,若光者何人,敢望韩退之哉?韩退之能为文,其文天下贵,凡当时王公大人庙碑墓碣,靡不请焉。故受其厚谢,随复散之于亲旧,此其所以能行义也。若光者何人,敢望退之哉?

    光自结发以来,虽行能无所长,然实不敢锱铢妄取于人,此众人所知也。取之也廉,则其施之人也,亦其理宜也。若既求其取之廉,又责其施之厚,是二行者诚难得而兼矣。足下又欲使光取之于他人,是尤不可之大者。微生高乞醯于邻人以应求者,孔子以为不直,况己不能施,而敛之于人,以为己惠,岂不害于恕乎?

    足下之命,既不承,又费辞以释之,其为罪尤深。足下所称韩退之亦云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不宣。光再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愚无似                        无似:无可比拟。

    B.光虽窃托迹于侍从之臣            托迹:发达,显耀。

    C.则其施之人也                  靳:吝啬。

    D.既不承                        克: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龊龊然为鄙细人                      句读不知

    B.不意去岁足下自大河之北洋洋来        弃甲曳兵

    C.力有余而人可仰                      自其变而观之

    D.其文天下贵                          委身贾人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汉代马援诫兄长之子的话,表达自己认同龙伯高的慎周谦俭,而不愿效法杜季良的“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的豪侠仗义。

    B.作者说自己每月的俸禄不到几万钱,生活上常常晦朔不继。晦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作者为人光明磊落,好勇而有担当,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在回信中对刘蒙的要求予以充分的批驳。

    D.文章以议论为主。作者在文中评价了刘蒙文章的才气和宏大的志向;认为自己不能与韩愈相提并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足下所称韩退之亦云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不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足下见期待之厚,而不相知之深也,光得不骇且疑乎?

    (2)光自结发以来,虽行能无所长,然实不敢锱铢妄取于人,此众人所知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 食也。”遂命增银。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 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 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 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谱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 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 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B.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C.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D.字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 恶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 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很有学识。他乡试考了第一,又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与权臣石亨意见不同时,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且皇帝大都接受了他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2)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端,又字履善,古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宋在位久,政理浸息,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威。帝亲拔为第一。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上书“乞新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共罪,亦不。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卫。

    江西室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独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清,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时赏坐肩舆,后兵问谓谁,时赏曰“我姓文”,众以为天祥,禽之归,天祥以此得选去。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日:“吾不能押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日:“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论曰:自古志士,欲大义于天下者,不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见在柙,百计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至刑部郎官                   稍微

    B.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         回复

    C.大义于天下者                   通“伸”,伸张

    D.百计之,终不可得                 驯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众以为天祥,禽之归           屈心抑志兮

    B.言者力赞从天祥请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C.成败利钝动其心             背绳墨追曲兮

    D.是其所欲有甚生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B.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思/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C.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D.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亦作“对册”,古代被召见或应考的人对于皇帝所问有关治国策略的回答。

    B.肩舆,即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C.汗青,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

    D.德佑,古代帝王的年号,般皇帝都有一个年号,如崇祯、嘉靖、世祖等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年轻有为,展现非凡才能。他二十岁中进士,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侃侃而谈,得到皇帝赞赏,被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

    B.文天祥敢于直言,嫉恶如仇。他对宦官劝说皇帝迁都的事情极力反对,多次请求皇帝治罪,甚至不惜以自免官职为代价。

    C.文天祥誓死不降,表现民族气节。他对弘范劝其做宰相始终不为所动,对在燕所给的优厚待遇置之不理,始终不屈服。

    D.文天祥视死如归,决不苟且偷生。他觉得自己所能做的事已经完成,主动请死,从容就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的选择。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

    (2)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其他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隽不疑之母

    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问不疑:“有何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注)①行县:巡视下属各县。②录囚徒:省察囚犯有无冤情。③为:给、与。④残:残酷。

    (文言知识)

    “即”在文言中多指“即使”“如果”。上文“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中的“即”,便指“如果”,句意为:如果隽不疑平反的人多。它又指“靠近”“接近”,如“可望而不可即”,意为能见到但不可靠近或取得;“若即若离”意为既像接近又似疏远。它还指“当”“当前”,如“即日”“成功在即”。“即景生情”意为由眼前的景物产生感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辄:___________;②亡:____________

    2上文有三个“为”,除了“笑为饮食”中的“为”解释为“给、与”外,其余两个“为”分别依次解释为: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活几何人?

    ②语言异于他时。

    4理解:①上文“或亡所出”中的“出”指什么?__________

    ②隽不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____________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较难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求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2下列对教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从春秋到明清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时起的,“籍”是项羽的字。

    C.中庶子是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郎中是宫廷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D.列传:中国国别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国别体史书所沿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取代廉颇当了赵国军队的统帅后,就改变了廉颇定下的制度,换掉了原来的将官,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B.秦将白起知道赵括徒有虚名而无实才,于是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一举消灭了赵国军队四十五万人,直逼邯郸城下。

    C.栗腹自作聪明,认为赵国长平一战之后有机可乘,结果却导致燕国损兵折将、割地求和,从中也可看出廉颇的勇武依旧。

    D.廉颇在魏国和楚国都未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思用赵人”未能如愿,则是被人中伤所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申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以直史馆为河东转运副使。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与枢密使庞籍议省兵,凡汰为民及给半廪者合八万,论者纷然,谓必聚为盗,帝亦疑焉。彦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脱有难,臣请死之。”其策讫行,归兵亦无事。初,仁宗之不豫也,彦博与富弼等乞立储嗣。仁宗许焉。彦博既服阕,有诏入觐。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彦博竦然对曰:“陛下入继大统,乃先帝圣意,皇太后协赞之力,臣何力之有?”帝曰:“备闻始议,卿于朕有恩。”彦博逊避不敢当。寻除侍中,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彦博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拜司空、判河阳,徙大名府。身虽在外,而帝眷有加。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元佑初,司马光荐彦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辅。宣仁后乃命平章军国重事,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恩礼甚渥。然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彦博虽穷贵极富,而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序齿不序官。好事者莫不慕之。

    (节选自《宋史·文彦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

    B.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

    C.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

    D.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对通过科举殿试者的称呼。明清时因考试在春季进行,故进士殿试又称“春闱”,应试中选者称及第。

    B.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布衣,是百姓的代称。因百姓多穿布制衣服,故得此名。除此外,亦用“黔首”“黎民”“白丁”等称呼百姓。

    D.序齿,即按年龄长幼排定先后次序。古人筵席等活动注重礼数,排定位次通常或以官职爵位,或以年龄大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精通军事,力削兵冗。其继承父志,储备粮饷,西夏入侵,知其有备,解兵而去。其力主裁军,裁撤八万人,不为群议所动,终获成功。

    B.文彦博逊让谨慎,功成不居。英宗将即位之功归于其身,他推说是仁宗的意愿和皇太后的襄赞之功,谦虚回避英宗的感谢,不敢承认有功于此。

    C.文彦博刚正敢言,直陈政弊。彦博直言新政的问题,认为市易司监卖果实,有伤国体,会招致百姓怨恨,深为王安石嫉恨,后被贬外放大名府。

    D.文彦博接物谦下,尊德乐善。他退居洛阳,名士邵雍、程颢兄弟都以布衣之交待之。其又与富弼、司马光等置酒赋诗,以年龄而非官职排位论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

    (2)彦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脱有难,臣请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