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素不闻诗书之 训:教诲
    B.诏纷出 矫:假托
    C.五人之死 视: 看
    D.人皆得以使之 像对待奴仆那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缙绅能不易其志者 吾尝终日思矣
    B.佯狂不知所者 羡长江无穷
    C.而五人生编伍之间 虽才高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师道之不传久矣
    (3)下列句子中,与“斯固百世之遇也”句式相同的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比“大阉之乱”时“缙绅”与“五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五人激昂大义的气节。
    B.“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既是对五人功绩的赞誉,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C.“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以双重否定的句式,有力肯定了五人在反阉党斗争中的作用。
    D.文段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议中含情,使文章事、理、情交融,感染力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厄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内右边担任警卫的人
    B.杀人如不能举 举:列举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敬辞、私下里
    D.故遣将守关者 故:故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B.备他盗之出入与
    C.将军战,臣战 D.坐,沛公起如厕
    (3)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亚父者,范增也
    (4)下列对樊哙在席上讲的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话,不是仅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而是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和语气是明显不一样的。
    B.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地指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D.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话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妙。旨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衡传》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指责 形似酒:同“樽”,酒杯
    B.我至军中:估计 其机巧制:发动机件的枢纽
    C.沛公则车骑:准备 施关机:拨动
    D.其怒,不敢献:正,恰 道芷阳行:从小路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道芷阳间行”中的“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之 B.之以事
    C.范增数项王 D.先破秦入咸阳者
    (3)下列句子与“未之有也”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验之以事
    (4)下列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一向待人傲慢,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出来未辞而觉得于礼不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B.樊哙是一员有胆有识的武将,其劝说沛公及时脱身的一席话,足见其雄才韬略。
    C.沛公也是一代枭雄,但是在西楚霸王面前,却也不免卑怯,因此,在发怒的项羽面前,带来的礼物也不敢拿出,只能在逃席后托张良转送。
    D.项羽虽是西楚霸王,曾取得了赫赫战绩,但是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霸军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距关,毋诸侯            内:接纳
    C.秋毫不敢有所            近:接触、沾染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至丹以荆卿
    B.贪财货/冰,水为之,而寒
    C.私见张良,具告事/申之孝悌之义
    D.今人有大功击之/择善从之
    (3)下列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可不自来谢项王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C.关,毋内诸侯
    D.常以身蔽沛公
    (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得到刘邦部将曹无伤的密报“沛公欲王关中”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决定“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可见项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
    B.张良得知项羽要攻打沛公,认为刘邦有难时自己“亡去不义”,于是把这紧急情况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张良忠心为主。
    C.刘邦在危急时刻,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可以看出刘邦善于应变。
    D.项伯私见张良,密告军情,还把刘邦的话转述给项羽,竭力为刘邦说情。可以看出项伯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D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面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B.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用刑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2)下面选项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与将军戮力攻秦;项王按剑跽曰
    B.今有小人之言;亚父,范增也
    C.常身翼蔽沛公;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D.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击沛公于坐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B.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C.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
    D.樊哙跟从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4)下面选项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玉玦是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其表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二是有小人之言。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项羽无意中失言,表明其性格的粗率。
    D.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于其身也,则师焉  以……为耻
    B.今之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一般人
    C.道之不传也久矣  老师
    D.今其智反不能及  竟然
    (2)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拘时  会西河外渑池
    B.于其身也,耻师焉  位卑足羞
    C.作《师说》贻之  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
    D.可怪也欤  皆出于此乎
    (3)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错误的是(  )
    A.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
    B.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业工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D.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后两段用孔子的言论和做法作论据阐述“无常师”的道理,最后以李潘为例鼓励人们从师学习。
    C.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做法持批判态度。
    D.文段运用了对比、引用、举例和比喻多种论证方法,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增目项王 数:屡次
    B.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C.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水:游水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小人的谗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籍何至此 如或知尔,则何
    B.项王按剑跽 吾尝终日思矣
    C.樊哙覆其盾地 青,取之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不相同的事(  )
    A.句读之不知 B.浴乎沂,风乎舞雩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至基于义理者不然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和“项庄舞剑”四件事,矛盾时缓时急,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B.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可见“留沛公与饮”是项羽精心策划的阴谋。
    C.“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表现了樊哙救主心切,无所顾忌,英武无畏。
    D.项羽之所以不用范增之计,是因为惟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为以后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对手。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从而之:以……为师
    B.师之不传也久矣:道理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D.而学于师:以……为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师不必贤弟子 不拘
    C.可怪也欤 皆出于此乎
    D.惑而不从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不拘于时 D. 缙绅而能不易其智者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下列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 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 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 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 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 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 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 具.告以事 全部
    B. 张良出,要.项伯 要求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
    D. 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 珍宝尽有之
    B. 吾得兄事之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为之奈何
    (3)下列句子中,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句式相同的是 (  )
    A. 具告以事
    B. 且为之奈何
    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陈胜者,阳城人也
    (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
    B. 刘邦进攻咸阳后“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是想收买人心而夺天下。
    C. 面对项伯时表现出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 刘邦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和鸿门宴上的道歉可以看出他对项羽的恭顺、虔诚。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耻:耻辱
    B.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C.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 遗:放弃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齿 不齿:看不起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道不传也久矣(  )
    A.士大夫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D.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3)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并不是自己认为的传其道解其惑的老师。
    C.连用三个对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三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批判的态度和语气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