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

    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赤乌五年,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

    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节                借助

    B. 晏如而无恐意            安定的样子

    C. 吏士                激励,勉励

    D. 自创业功臣疾病          生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

    B. 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

    C. 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

    D. 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 “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 《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

    (2)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5文中说“(孙)权奇其能”,请根据语段概括朱然的才能。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新唐书·陆羽传》《唐才子传·陆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为人                 优:优伶

    B. 羽伶师                 署:官署

    C. 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工:擅长

    D. 茶家以瓷陶羽形         鬻:卖

    2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貌寝,口吃而辩

    A.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蟹六跪而二螯

    C.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陆羽是名弃儿,不知父母是何许人,后被一和尚在河边拾得收养。他的名字源于《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B. 陆羽在苕溪边,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他虽然说话结巴,却很善变。

    C. 陆羽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叶专著——《茶经》。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陆羽煮茶交流。

    D. 陆羽喜欢独行在旷野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陆羽并未避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2)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以为天下仪表(仪表:标准)

    B. 素易诸吏(易:看不起)              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轻易)

    C.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纵:纵队)        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

    D. 乃以秦王属吏(属:交给)            则学者至今则之(则:视为准则)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诗益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州万里                       去:距离

    B. 于是其诗益                     工:工整

    C. 今圣主兴而宇内定               逮:等到

    D. 嗜奇之士焉。                   恨:遗憾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 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2)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京师。

    (3)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绍节,字挺臣,成都广都人。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九年,第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侂胄方议用兵,绍节至庐州,乃修筑古城,创造砦栅,专为固圉计。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谮于侂胄,谓绍节但为城守,徒耗财力,无益于事。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侂胄得书不乐,乃以李爽代绍节,召还,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

    吴曦据蜀反,趣绍节赴阙,任以西讨之事。绍节至,谓大臣曰:“今进攻,则瞿唐一关,彼必固守;若驻军荆南,徒损威望。闻随军转运安丙者素怀忠义,若授以密旨,必能讨贼成功。”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权兵部尚书,未几,除华文阁学士、知江陵府。统制官高悦在戍所,肆为杀掠,远近苦之。绍节召置帐前,收其部曲。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升吏部尚书,寻除端明殿学士。安丙宣抚四川,或言丙有异志,语闻,廷臣欲易丙。绍节曰:“方诛曦初,安丙一摇足,全蜀非国家有,顾不以此时为利,今乃有他耶?绍节愿以百口保丙。”丙卒不易。

    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讣闻,上嗟悼,为改日朝享。进资政殿学士致仕,又赠七官为少师,非常典也。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宇文绍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师瑷/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宦仕州县/

    B. 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宦仕州县/

    C. 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

    D. 父师瑷/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进士,指考中进士。“进士”是科举时代对殿试考取之人的称谓。

    B. 甲午,甲是地支之一,午是天干之一,文中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

    C. 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D. 赠,文中指追赠,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此处指授予官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绍节敢于直言,反对随意用兵。任庐州知州时,和准备用兵的韩侂胄意见相左,致力于防御,为此受到韩侂胄的指责,但他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己见。

    B. 宇文绍节处事果断,大胆为民除害。他先是把肆意杀戮、抢劫的高悦召置帐前,后又接受人们的控告,杖杀放纵部下为盗的高悦,此举深受军民热烈欢迎。

    C. 宇文绍节善于知人,竭力举荐安丙。他向用事者举荐安丙,认为安丙必能平定吴曦叛乱,安丙果然不负众望;后又举荐安丙宣抚四川,并担保其不会谋反。

    D. 宇文绍节深受器重,死后备极哀荣。步入仕途后,多次升迁,曾任宝谟阁待制、庐州知州、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官职;死时皇上为之改变朝会宴享的日期,并予赠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

    (2)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徙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顷之,以疾家居。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B. 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C. 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D. 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 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C. 河南:古文中“山东”“河北”“河南”等都与现在的含义有一定区别,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沛公居山东时”等。

    D. 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 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酒器。

    C. 畅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 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 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关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及东海王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尚浮虚,勠力以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 王衍传》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尝山涛            造:拜访,到……去

    B. 衍自说少不事          豫:参与

    C. 向若不尚浮虚          祖:祖先

    D. 勠力以天下            匡:正,纠正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目而送曰             三五

    B. 衍幼年无屈下之色     我決起

    C. 党孔苌曰           制稍异于前

    D. 勠力匡天下           臣险衅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指古代未成年的人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此处借指童年时期。同样“黄发垂髫”中的“黄发”是指小孩刚出生时的头发,所以“黄发”也有指童年的意思。

    B.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称皇帝的死为“崩”。

    C. 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此处“劝勒称尊号”指劝石勒即帝位。

    D. 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物的最高长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衍神貌情态清明秀美,风度姿态庄重优雅,山涛见了他之后说“何物老妪,生宁馨儿”,还说他可能“误天下苍生”。

    B. 王衍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却很自负,常自比子贡。他善发玄言,终日清谈《老》《庄》,常常口中雌黄,朝野之人对此不以为然。

    C. 西晋大臣杨骏想把女儿嫁给王衍,王衍以和他结亲为耻,于是假装疯癫使自己躲过了这桩他不愿意的婚事。

    D. 东海王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为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承担重任并找种种借口推脱,后来被石勒杀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2)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悌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烈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饮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悌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B.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C.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D. 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官,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吏,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

    B. 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C. 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 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B. 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七十多岁还被皇帝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

    C. 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捉到边防的事。

    D. 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

    4把下列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