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B.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C.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D.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为三辅。

    B.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书。

    C.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 “公府”,古代对官署的统称,也称“官府”。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张衡学识广博,自然科学知识超越前人,这正是他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 张衡创作的《二京赋》“因以讽谏”,可见他具有忧国忧民之心,“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可见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C. 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来源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非常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D. 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科学研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妃嫔

    B.其强,以空言求璧                      负:仰仗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                  倨:傲慢

    D.大王必欲臣                            急:急切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

    ②王问:“何知之?”                 秦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           故燕王欲结

    ④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城入赵璧留秦

    A. ①②③④都相同

    B. ①②③④都不同

    C. ①②③相同,④不同

    D. ①②④不同,③相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                         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⑥

    C. ①⑤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善于审时度势。秦王向赵国讨要和氏璧,赵王不知所措时,蔺相如分析了当时的形式,认为应该把和氏璧给秦国,于是自己带和氏璧出使秦国。

    B.蔺相如有必胜的信心。蔺相如在答应赵王出使秦国时向赵王保证:秦国把城池给赵国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否则完好无损的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C.蔺相如临机应变。当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给赵国城池时,他说和氏璧有瑕疵,得到和氏璧后威胁秦王,秦王无奈把和氏璧给蔺相如。

    D.蔺相如不辱使命。蔺相如出使秦国,和秦王巧妙周旋,最终不辱使命,没有让秦王得逞,让和氏璧完好的回到赵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张左右翼击,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王李牧                  让:责备

    B. 赵王乃复强使将兵          起:起来

    C. 李牧多为奇                陈:通“阵”

    D. 赵使人捕得李牧            微:暗中探伺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夫赵强而燕弱

    C. 张左右翼击之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 击秦军于宜安                    会于西河外渑池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④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⑤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 ①⑤⑥

    B. ③④⑤

    C. ②⑤⑥

    D. 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 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 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打败匈奴。

    D. 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2)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沧州牢城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林冲只骂的一佛出世,哪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却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嫌小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皆赖差拨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已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视。”林冲听得呼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差拨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叫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贴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力气的勾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起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照顾。”(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E.选文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现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A. 选文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 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 选文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2】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4分)

     

    【3】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焉          理:治理

    B. 圣人生于学                    疾:敏捷

    C. 师尊则言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 遗理释义,以不可必            要:通“邀”,求,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人苟可/皆出于此乎

    B. 是拯溺而硾之石也/作《师说》贻之

    C. 故师教也/句读不知

    D. 求尽得/不如须臾之学也

    3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A.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 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 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 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 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里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哪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从整段文字看“这条计”指什么?“好”在哪里?

    【2】作者让林冲在庙内谛听,让仇人在庙外对话,这样的场面处理有什么用意?

    【3】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4】在庙檐下立着看火的这三个人是谁?通过对话可以看出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每个人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正来郑屠家报说金老之事,却见鲁提辖坐在肉案门边,不敢拢来,只得远远立住,在房檐下望。

    这郑屠整整的自切了半个时辰,用荷叶包了道:“提辖,叫人送去?”鲁达道:“送甚么!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郑屠道:“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鲁达睁着眼道:“相公钧旨分付洒家,谁敢问他?”郑屠道:“是合用的东西,小人切便了。”又选了十斤实膘的肥肉,也细细的切做臊子,把荷叶包了。整弄了一早晨,却得饭罢时候。

    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郑屠道:“着人与提辖拿了,送将府里去?”鲁达道:“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听得,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睁着眼,看着郑屠道:“洒家特地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

    众邻居并十来个火家,那个敢向前来劝。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和那店小二也惊得呆了。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1】请简述店小二的三次反应,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鲁提辖打出的三拳的落点分别是何处?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顺序能否调换?

    【3】作者对鲁提辖所打三拳的描写角度是不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三拳?(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

    【4】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鲁提辖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元年,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廉重不挠,名于大夏。

    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俯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中道奔丧,服闼还故宫。部内赋输大同,困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纳民礼。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延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日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究交。今给事中刘蓓,御史朱延声、徐钰等连章论列,但付所司。英国公懋与臣等列名上请,但云‘朕自处置’。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传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孥,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报。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畅守随俱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恨未已,欲借湖广仓储 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瑾曰:“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揖家庙,就榻卒。

    敷华性刚介。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大夏          等:相同

    B. 行事与成宪交      乖:背离

    C. 修撰康海瑾曰      过:过问

    D. 公忍相耶          薄:逼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折价                        纳民

    B. 刘大夏愿就部曹                忽传旨畅守随俱致仕

    C. 如四十万库藏已竭,取用不已    就榻

    D. 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      盗探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A. 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B. 妖憎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C. 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D. 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敷华在处理景宁的矿贼闹事中,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捉拿头领归案。

    B. 张敷华整治好坍塌的高邮湖堤和修筑宝应堤,都让百姓从中获利。

    C. 张敷华等人上疏请求除去刘瑾的行为使刘瑾心生恨意,刘瑾后来想方设法诬陷张敷华。

    D. 张敷华在疏中指出皇帝的缺点,同时认为政策法令过于繁复,弊端就会滋生蔓延,要求皇帝要仔细审察。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

    ②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敷华“为政惠民”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周祖,得隶帐下。广顺初,累迁亲卫都虞候。从世宗征晋,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师还,迁铁骑左右都校。从征淮南,为先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遂领嘉州防御使,充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从征关南,为陆路副都部署,以功迁殿前都虞候,转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使。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

    太祖即位,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获伪河阳节度范守图,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泽、潞平,以功加同平章事。李重进反扬州,以守信为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可平。”帝亟赴之,果克其城。建隆二年,移镇郓州,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诏赐本州宅一区。

    乾德初,帝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散官就第,赏甚厚。

    开宝六年秋,加守信兼侍中。太平兴国初,加兼中书令。二年,拜中书令,河南尹,充西京留守。三年,加检校太师。四年,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兼中书令,俄进封卫国公。七年,徙镇陈州,复守中书令。九年,卒,年五十七,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驾亲临,一可平     鼓:一次击鼓,快速

    B. 甚厚               赍:赐给。

    C. 惟陛下哀之           矜:夸耀

    D. 拜中书令,河南尹     行:兼任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晚朝与守信等饮酒

    不如而厚遇之。

    B. 一旦有以黄袍加汝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 虽欲不为,可得乎!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 散官就第

    十五城请易璧。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A.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B.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C.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D.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世宗征晋,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

    (2)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3)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予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之也?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kǔn)寄: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    诋:痛斥

    B. 寇之出没            恣:任凭

    C. 其能之也乎            遗:留存

    D. 而作之也固矣          忾:愤怒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而父哭其子

    ②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 ①而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②不赂者赂者丧

    C. ①其能遗之也

    ②其孰能讥之

    D. 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传之

    ②茅子受读题之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能说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遗”的一组是

    ①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③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讥刺 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⑤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⑥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②③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2)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3)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