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盘,欲中孔子。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又问曰:“中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杀人用舌端。”又问曰:“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而弃之,于是心服。
    (《孔子与子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子路出而弃之 丢弃 B.是欲死我 使……死
    C.取水还 回来 D.乃怀石盘 怀里
    (2)下列句子与“孔子尝游于山”句式相同的是( )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B.加之以师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大王来何操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恚孔子”“欲中孔子”生动刻画了子路的粗鲁形象。
    B.孔子的回答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敏。
    C.孔子明知有虎,却让子路去取水,说明他置学生的安危于不顾
    D.语言简洁传神,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子路在水所这个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打死老虎,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B.子路在水所这个地方遇到老虎,与孔子共同打虎,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C.子路在取水的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抓着虎尾把虎打死,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D.子路在取水的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抓着虎尾把虎打死,将虎放入怀中。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已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较。少年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龀敌。少年大骇,解令休止。A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粹莫知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B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抚军。抚军大悦,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C又嘱学使俾人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蹾各千计;D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选自蒲松龄《促织》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与子弟角 日:每天
    B.而其直 高:加高;提高。
    C.少年固之 强:强大
    D.直吃敌 领:脖子;脖颈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成仓猝莫知救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赔偿。
    B.献抚军 郡县苦秦吏
    C.金笼进上 留待期限,塞官责
    D.每闻琴瑟声 水陆草木
    (3)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是( )
    A.句: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
    B.句: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
    C.句:又嘱咐主考使(他)进入县学,即取中秀才。
    D.句:成名出门时,他的皮衣和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成名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蹾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小说宣扬了因果报应。
    B.成子自杀后,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
    C.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小说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次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将索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通陈游美别
    B.不积小流,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D.驽马十,功在不舍 驾:马拉夫一天所走的路程叫做“一驾”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②得双石潭上
    B.①假舟楫,非能水也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輮使之然也
    C.①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②侣鱼虾友麋鹿
    D.①积土成山,风雨焉 ②激于义而死
    (3)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击破沛公军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
    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  )
    A.至若春和明 景:日光
    B.斯人 微:如果没有
    C.佳木而繁阴秀:秀丽
    D.树林阴 翳:遮盖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碧万顷 而或长烟
    B.予尝求古仁人心 山间四时也
    C.不物喜 醒能述文者
    D.而长烟一空 异二者之为
    (3)下列句子中停顿的划分错误的是(  )
    A.而或/长烟一空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对课文内容赏析错误的是(  )
    A.甲篇文章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B.甲篇第一段,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C.乙篇第一段描写了琅琊山朝暮、四时之景的变幻无穷,写出了太守的欣赏山水之乐。
    D.乙篇第二段写了太守日暮醉归的情景,表现太守因仕途不得意沉醉于山水,避世退隐的思想。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楺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而闻者 彰:表彰
    B.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水
    C.不积小流,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
    D.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 假舟楫,非能水也
    C.吾尝歧望矣 登高
    D.青,取于蓝 锲而舍
    (3)下列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的句式相同的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马之千里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段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种树郭橐驼传》节选)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知始名 命名 B.乡人号之“驼” 所以
    C.偻 病,患病 D.视而暮抚 名词作状语,从早到晚
    (2)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儿涕而去
    A.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连词,表承接)
    B.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连词,表转折,但是)
    C.旦视而暮抚(连词,表并列)
    D.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3)选出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故不我若也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吾又何能为哉 D.苟有能反是者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叙事小说。
    B.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C.文章先写郭橐驼的种树之道,然后转入“官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下半篇为治民
    之理。
    D.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种树或致民,都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孰若孤 若:像
    C.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D.卿今者才略 才:才干
    (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B.①蒙乃始就学 ②乃悟前狼假寐
    C.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D.①结友而别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岂能想要你治理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B.我难道盼望你治理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C.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D.我岂能盼望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孙权条理清楚。从“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三个方面来劝导吕蒙读书。
    B.本文人物描写细致。“蒙乃始就学”从正面表现了孙权的“善劝”,鲁肃跟吕蒙“结友”可见鲁肃的爱才之心,从侧面体现吕蒙的变化之大。
    C.本文对话占据大量篇幅。通过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他们真实的性情和融洽的关系。
    D.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蔓不 枝:长枝节
    B.亭亭净 植;种植
    C.自古人知兰 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 殊;相同
    (2)下列各项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濯清涟不妖 泉香酒洌
    B.不无人而不芳 国以礼
    C.生深山薄丛之中 不拘
    D.水陆草木花 不待楚逐臣
    (3)下列文言句式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生于深山薄丛之中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蚓无爪牙之利
    (4)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善藏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A.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B.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侯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C.希,尔,舍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D.浴乎,风乎舞,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及三年 比:比较
    C.异乎三子者之 撰:才能
    D.吾点也 与:赞同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是(  )
    例句:异乎三子者之撰
    A.加之以师旅 B.生乎吾前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则何以哉
    (3)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中,不正确的是(  )
    A.平时就会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就做什么呢?
    B.我做这件事,等到三年,可使人人更有勇气,并且知道办法。
    C.(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下来,铿地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D.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对子路“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B.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他谦恭有礼,善于辞令。
    C.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D.文段通过个性化的言行,生动地塑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是弥足珍贵的真实记录。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变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層朔杀,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如土石何 安求能千里也
    B.汝心之 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何而不平 必先其心志
    D.惧其不也 是亦不可以
    (2)下列对各句的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判断句)
    C.帝感其诚。(被动句)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B.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C.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