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骨法用笔”中“骨”的内涵探析
杨小晋 ①“骨法用笔”由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是中国书画笔墨精神一贯秉承的重要信条。作为特有的民族审美现象,以“骨”为“法”关联着中国人深层的文化认知结构,是形态表象对文化精神的自觉反照。
②先民剐肉剔骨的生活方式强化了“骨”的形象认知。甲骨文“骨”字

就是骨节的象形表达,由几根骨头交错放置的形象构成,起笔与转折处的小竖画强调出“骨”两端突出的结。显然,这与书画笔画的外形棱角,运笔的顿挫痕迹,有一种内在的承继关联性。
③道家鼻祖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学说,在民族文化衍生中,逐渐赋予“骨”更多的文化内涵。譬如“骨”与“相法”就进行了奇妙的融合。在古代相术和人物品藻中,对人的“骨相”进行祸福、贵贱、寿天等命运信息的解读,又称“骨法”。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骨法”相人的方法甚至渗化到国家选拔官员的行政生活之中。
④相人和人物品藻的民风浸润到文人艺术生活中,使“骨”最终衍生出了美学意义。如刘邵在探讨人物评价法的《人物志•九征第一》中说:“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这种将“骨”与“强弱”力量联系的见解,与后世艺术理论家关于笔法的“筋骨皮肉论”一脉相承。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笔有筋骨皮肉四势,筋骨在内,皮肉在外。”“骨法用笔”的“骨”蕴含着劲健和力量,张扬着中国画的文化生命意识。
⑤在审美文化领域,“骨”不仅融合了自然“骨形”,还上通宇宙天地法则,下连伦理道德表候,俨然成为把握人内在精神的重要媒介。这些壇变的内涵随着两条线索融入书画艺术,就完成了“骨法”在文化意义上的飞跃和历史建构。
⑥第一条线索为“骨形”。这里“骨”被“观物取象”的造型观分化成“人物骨形”和“笔画骨形”两种含义。东晋顾恺之《论画》中的“骨法”指的是人物的骨体相貌。如“《周本记》重叠弥纶,有骨法,然人形不如《小列女》也”所提到的“骨法”,与西方绘画研究表现的人体解剖结构相似。但顾恺之还常用“奇骨”“天骨”形容人物的形貌异稟,表征其性格,这与西画的理解迥异。关于“笔画骨形”,甲骨文

是象形字,其结构跟现在的笔画有关联。在书法发展的魏晋南北朝,“骨”的笔形已经演化出“骨势”和“骨力”。这意味着书法笔画不光保留着“骨”的外观,更是通过运笔用墨的方式,将甲骨文

需要刻画的内结构,隐藏于笔锋和手腕的运动中,因此落笔形成筋、骨、皮、肉四势。
⑦第二条线索为“骨法”。“骨法”一方面联系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另一方面联系着人物品藻和道德伦理。在文人为学术主流的传统社会,这些精神性积淀最终转化为画论和书论,直接确定了“骨”在中国书画笔墨形态及其品评上的重要地位,如袁昂《古今书评》说“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骨”在书画中既关涉技巧,又连带气、力、格、调等美学要素,这种强调生命劲健力量的文化生命意识,一旦被投射到艺术创作中,便要求在笔端贯注个人的气、力、才情,笔墨形迹最终成为“骨”的内在精神外化的存在,所谓书画皆如其人。
⑧就精神气质而言,“骨法”代表着行文、行笔的一种正直、健康的风气。中国书画尚“骨”为刚,强调“骨趣”,这种人格化的笔墨语言,是文人隐喻样式的自我表达。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以“骨”为“法”是特有的民族审美现象,它关联着中国人深层的文化认知结构。
B.在古代相术和人物品藻中,“骨法”成为衡量人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C.“骨法”中“奇骨”“天骨”,在表现人物形貌、表征性格方面与西方绘画理解不同。
D.魏晋南北朝,书法笔画通过运笔用墨将“骨”的笔形演化出“骨势”和“骨力”。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论述“骨”的内涵,从表象到本质:骨、骨相、骨形、骨法、骨趣,骨的内涵逐渐丰富。
B.《人物志•九征第一》《画学心法问答》中关于骨的见解,论证了“骨”衍生出的美学意义。
C.在审美文化领域,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指出“骨法”在文化意义上的飞跃和历史建构。
D.文章第⑥段在阐述“骨形”含义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形象生动,充满辩证色彩。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南齐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作为特有的民族审美现象,是文化精神对形态表象的自觉反照。
B.古人从甲骨文

(骨)中得到笔画“骨形”的形象认知,参悟其中刻画的顿挫之感,将“骨势”“骨力”运用于中国书画。
C.书画艺术创作不仅要联系“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联系人物品藻和道德伦理等精神积淀,还要做到书画皆如其人。
D.文人为了隐喻式表达自我,所以书画行文、行笔尚“骨”为刚,强调“骨趣”,贯注个人的气、力、才情等美学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