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3227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骨法用笔”中“骨”的内涵探析
    杨小晋
    ①“骨法用笔”由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是中国书画笔墨精神一贯秉承的重要信条。作为特有的民族审美现象,以“骨”为“法”关联着中国人深层的文化认知结构,是形态表象对文化精神的自觉反照。
    ②先民剐肉剔骨的生活方式强化了“骨”的形象认知。甲骨文“骨”字就是骨节的象形表达,由几根骨头交错放置的形象构成,起笔与转折处的小竖画强调出“骨”两端突出的结。显然,这与书画笔画的外形棱角,运笔的顿挫痕迹,有一种内在的承继关联性。
    ③道家鼻祖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学说,在民族文化衍生中,逐渐赋予“骨”更多的文化内涵。譬如“骨”与“相法”就进行了奇妙的融合。在古代相术和人物品藻中,对人的“骨相”进行祸福、贵贱、寿天等命运信息的解读,又称“骨法”。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骨法”相人的方法甚至渗化到国家选拔官员的行政生活之中。
    ④相人和人物品藻的民风浸润到文人艺术生活中,使“骨”最终衍生出了美学意义。如刘邵在探讨人物评价法的《人物志•九征第一》中说:“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这种将“骨”与“强弱”力量联系的见解,与后世艺术理论家关于笔法的“筋骨皮肉论”一脉相承。清代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笔有筋骨皮肉四势,筋骨在内,皮肉在外。”“骨法用笔”的“骨”蕴含着劲健和力量,张扬着中国画的文化生命意识。
    ⑤在审美文化领域,“骨”不仅融合了自然“骨形”,还上通宇宙天地法则,下连伦理道德表候,俨然成为把握人内在精神的重要媒介。这些壇变的内涵随着两条线索融入书画艺术,就完成了“骨法”在文化意义上的飞跃和历史建构。
    ⑥第一条线索为“骨形”。这里“骨”被“观物取象”的造型观分化成“人物骨形”和“笔画骨形”两种含义。东晋顾恺之《论画》中的“骨法”指的是人物的骨体相貌。如“《周本记》重叠弥纶,有骨法,然人形不如《小列女》也”所提到的“骨法”,与西方绘画研究表现的人体解剖结构相似。但顾恺之还常用“奇骨”“天骨”形容人物的形貌异稟,表征其性格,这与西画的理解迥异。关于“笔画骨形”,甲骨文是象形字,其结构跟现在的笔画有关联。在书法发展的魏晋南北朝,“骨”的笔形已经演化出“骨势”和“骨力”。这意味着书法笔画不光保留着“骨”的外观,更是通过运笔用墨的方式,将甲骨文需要刻画的内结构,隐藏于笔锋和手腕的运动中,因此落笔形成筋、骨、皮、肉四势。
    ⑦第二条线索为“骨法”。“骨法”一方面联系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另一方面联系着人物品藻和道德伦理。在文人为学术主流的传统社会,这些精神性积淀最终转化为画论和书论,直接确定了“骨”在中国书画笔墨形态及其品评上的重要地位,如袁昂《古今书评》说“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骨”在书画中既关涉技巧,又连带气、力、格、调等美学要素,这种强调生命劲健力量的文化生命意识,一旦被投射到艺术创作中,便要求在笔端贯注个人的气、力、才情,笔墨形迹最终成为“骨”的内在精神外化的存在,所谓书画皆如其人。
    ⑧就精神气质而言,“骨法”代表着行文、行笔的一种正直、健康的风气。中国书画尚“骨”为刚,强调“骨趣”,这种人格化的笔墨语言,是文人隐喻样式的自我表达。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以“骨”为“法”是特有的民族审美现象,它关联着中国人深层的文化认知结构。
    B.在古代相术和人物品藻中,“骨法”成为衡量人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C.“骨法”中“奇骨”“天骨”,在表现人物形貌、表征性格方面与西方绘画理解不同。
    D.魏晋南北朝,书法笔画通过运笔用墨将“骨”的笔形演化出“骨势”和“骨力”。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论述“骨”的内涵,从表象到本质:骨、骨相、骨形、骨法、骨趣,骨的内涵逐渐丰富。
    B.《人物志•九征第一》《画学心法问答》中关于骨的见解,论证了“骨”衍生出的美学意义。
    C.在审美文化领域,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指出“骨法”在文化意义上的飞跃和历史建构。
    D.文章第⑥段在阐述“骨形”含义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形象生动,充满辩证色彩。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南齐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作为特有的民族审美现象,是文化精神对形态表象的自觉反照。
    B.古人从甲骨文 (骨)中得到笔画“骨形”的形象认知,参悟其中刻画的顿挫之感,将“骨势”“骨力”运用于中国书画。
    C.书画艺术创作不仅要联系“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联系人物品藻和道德伦理等精神积淀,还要做到书画皆如其人。
    D.文人为了隐喻式表达自我,所以书画行文、行笔尚“骨”为刚,强调“骨趣”,贯注个人的气、力、才情等美学要素。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据媒体消息,4月22日下午,雄安新区召开了法定数字货币(DCEP)试点推介会。值得注意的是,作为DCEP的首批试点城市,雄安新区与苏州相城区推广DCEP所采用的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在苏州相城区数字货币主要用于交通补贴,而雄安的试点推介名单中,却是以餐饮、零售业企业为主,比如我们熟知的麦当劳、星巴克、京东无人超市……但是相同的是,各试点都在依照自己的规划有序开展DCEP的推广工作。如果说苏州相城区以数字货币形式发放交通补贴象征着DCEP首个应用场景的落地,那么雄安新区本次推介会将加速央行数字货币从“试水”到全面推广的进程。
    另外,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日前称:DCEP将在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这种国际经济活动的推广定会促进DCEP的世界化。
    (摘编自2020年4月23日东方财富网)
    材料二:DCEP全称“数字货币电子支付”,英文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是中央人民银行尚未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它相当于人民币的电子版,由中央银行进行信用担保,所以资产具有高度安全性、法偿性。它将以替代MO(流通的现金)的角色出现,是一种任何机构、商家、个人不能拒绝接受的法定货币,是现有货币体系的有效补充。
    在谈及央行数字货币的时候,我们还会听到CBDC的说法,即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y,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所有央行数字货币的统称,而DCEP则是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专有名称。
    DCEP想要达到替代MO,就必须和现金一样,只要有DCEP钱包就能够无网、跨行、跨支付机构支付,在这一点上“双离线支付”完成了第一步。双离线支付,交易双方均离线,即便是在没有信号的地下商场,交易也可以发生。这样只要有硬件设备,可以任何时候实现货币的功能。
    当然,因为各方面时机、技术还不够成熟,短时间内DCEP还完成不了替代纸币和硬币的历史使命,所以存在一定的过渡,正如周小川说的那样,实体货币和数字货币有可能会长期共存。
    (摘编自2020年4月16日新浪财经网)
    材料三:
    央行数字货币与传统支付的对比一览表
    传统电子支付
    (以支付宝、微信为例)
    现金 法宝数字货币
    形态 支付软件(APP) 纸钞 软件或芯片卡
    交易特征 便捷性 便捷 不便捷 便捷
    可追踪性 可以 不可以 可以
    匿名性 不匿名 完全匿名 可控匿名
    交易环境 网络在线 不限条件 线上线下
    监管透明度 一般 很低 较高
    (改编整合自2020年4月21日《重庆晨报》)
    材料四:据悉,2月21日,瑞典央行在全球率先开始其央行数字货币电子克朗(e-krona)测试。4月2日,法国中央银行正在分析如何使用加密货币为CBDC供电。4月3日,菲律宾联合银行行长EdwinBautista将加快采用包括央行数字货币在内的数字银行服务。4月6日,韩国央行宣布将在2021年对韩国央行数字货币进行试点测试。
    央行对于DCEP的筹划可以追溯到2014年,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支持下,央行成立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这些年DCEP开发的消息一直在持续拔露,在去年11月份,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DCEP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按照时间计算,央行在2020年落地数字货币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国际上这样密集进行的央行数字货币测试,也是我国进行央行数字货币内测的外部催化剂。2009年,比特币面世时的几乎悄无声息,2019年,数字货币Libra的出现引发全球震动,再到目前多国央行开始研发法定教字货币……随着数字货币的发展,新一轮货币变革将是大势所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迎来一个以“全员覆盖、全时交易、实时记账、零利息”为货币基础的数字经济时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发行对于14亿百姓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改变,将会解决信任问题,改变人们之间的交易和支付结算方式。这次全球区块链技术革命所引起的货币战争甚至将会让财富重新分配,贫富差距将会逐步拉大。
    (改编自2020年4月16日东方财富网)


    下列对“DCEP”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______
    A.DCEP相当于人民币的电子版,由中央银行进行信用担保,其资产具有高度安企性。
    B.CBDC也是数字货币,属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CEP归属CBDC领导。
    C.DCEP比现金便捷,和传统电子支付(以支付宝、微信为例)一样都具有可追踪性。
    D.DCEP以“软件或芯片卡”为形态,线上线下均可交易,监管透明度较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DCEP在雄安新区与苏州相城区推广路径不同,利于央行对DCEP深入了解,为后期推广发行积累经验。
    B.只要DCEP实现“双离线支付”,DCEP就能实现替代纸币和硬币的在市场上全面流通的历史使命。
    C.2020年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落地,不仅在于长期的筹划,国外央行的密集测试也是外力之一。
    D.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发行的意义之一是将会解决信任问题,改变人们之间的交易和支付结算方式。

    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说DCEP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都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息,今方争时,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其去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候,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强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息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创制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B.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C.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D.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卿是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卿。古代也是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葡卿”。
    B.万乘是指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本文中用来指诸侯。
    C.舍人既是古代官职名称,也是战国至汉初时期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的通称。本文与“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都是官名。
    D.长史是古代官职名称。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斯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际遇也相差极大,便得出感悟:一个人有无出息,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B.李斯在学习了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后,向荀子辞行说: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困。这也是他要西去游说秦王的原因。
    C.李斯到了秦国后,正遇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相国文信侯很赏识他,就任命他做了郎官,后来因为表现出色,又让他做了长史。
    D.李斯以秦穆公、秦孝公等为例,游说秦王,告诉秦王现在是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秦王听从了他的计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②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 题型:作文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请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李白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孙中山先生说:“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已任。”知名主持人罗振宇有言:直面挑战,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我辈”二字跨越时空,包蕴着当仁不让的责任感,更昭示着一种责无旁贷的主场感。无论何时,我辈都是一群令人心生敬佩的人,而你、我、他都可以成为“我辈”。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套作、抄袭。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画兰:赖有微风递远馨
    华宇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语境中,高洁坚贞、清雅淡泊是松、竹、梅、兰共通的文化内涵。那么,兰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宋代学者王贵学在《王氏兰谱》中对此有一说法:“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青竹有节,却极少开花;梅花鲜艳,叶子却很少被人关注;松树枝叶繁茂,却无半点香味;而兰蕙则集花叶于一体,更兼有一种若有若无的芬芳,所谓“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王氏兰谱》对于兰花与“岁寒三友”的这一比较可谓细致而恰切,也从侧面体现了兰花在绘画上的特点和难度。
    中国画素有“书画同源”的传统,书法是学习中国画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因此,绘画中很多笔法、章法都借鉴了书法之妙,这点在兰画创作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郑板桥等画兰名家都是功底深厚且有着独特造诣的书法家。在不少画论中,画兰常常被称作“写兰”,画家时常借舒展的兰叶展现书法的笔意。“写兰”的例子当以郑板桥为典型,清代文学家蒋士铨曾评价郑板桥“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郑板桥自己的解释是,书法要讲究行款、浓淡、疏密,那么画兰时用笔也应如此。比如,行款是指字与字之间的有机联系,即第一个字的末笔与第二个字的起笔虽不一定相连,但笔意要贯通,给人以笔断意连、浑然一体的气势;同样的道理,束兰花有偃抑、低垂、重叠等多种生动的形态,而兰叶之间的关系正如一幅书法中两个字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把行款的章法运用到画兰中,才能使一幅作品具有整体感。总之,要“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才能得“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之妙。
    画坛有“喜气写兰怒写竹”之说,乍听起来令人费解,但了解兰与竹在画法上的区别之后,就不难窥得此话中的奥妙了。画兰有“十”“米”两忌,意思是说第一笔兰叶与第二笔兰叶不可垂直交叉成“十”字状,第三笔兰叶和第四笔兰叶又不能和前两笔交叉成“米”字状。那么兰叶之间应形成怎样的交叉态势才是适宜呢?前人给出的答案是“凤眼”“鼠尾”“螳螂肚”,兰叶的交错转折以舒缓柔和、潇洒自在为要领,而舒缓的笔画自然源自舒畅的情绪,这就是“喜气写兰”的道理。而竹枝和竹叶则是纵横交错的,历代画家笔下的“风竹图”都难免给人凌厉萧瑟之感,这便是“怒写竹”的道理。有趣的是,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兰与竹常常相伴相生,而“兰竹图”的背后,大概是画家们历经人世沧桑后沉淀下的那份悲欣交集的淡然吧。
    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曾在自己所作兰画上题写“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八个字,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画兰时则常常夹杂些荆棘杂草,寓意为“君子能容小人”,这便引发了郑板桥在《题丛兰棘刺图》中的分析。他认为,兰花与棘刺不应被比作君子和小人,而应视作一个国家的文臣和武将。因此,苏东坡杂棘刺于兰草之中,当作“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之解。苏东坡将兰花和棘刺杂处,提出“君子能容小人”的命题,这已经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一次突破,而郑板桥提出“兰棘相依而存”的思想,则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历史眼光和家国情怀。这无疑使得后人在创作兰画、欣赏兰画时更具辩证的眼光,同时也赋予了艺术欣赏文史的遐思。
    (《光明日报》2020年06月14日,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传统的艺术语境中,兰花具有高洁坚贞、清雅淡泊的文化内涵,但又有不同于“岁寒三友”的独特之处。
    B.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郑板桥书法功底深厚,他们“写兰如作字”,画的兰叶有书法笔意。
    C.中国画“兰竹图”里,画家常常让兰竹相伴相生,既体现了画家的舒畅情绪,又给人凌厉萧瑟之感。
    D.苏轼把“兰棘”比作“君子和小人”;郑板桥认为“兰棘”还可以视作国家的文臣和武将,两者相依而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引用《王氏兰谱》和其他诗句,论证了兰花在绘画上的特点和难度。
    B.文章通过论述“兰”“竹”画法上的区别,分别说明了“喜气写兰”“怒写竹”的道理。
    C.文章论述画兰兼顾创作与欣赏,既有画兰技法的介绍,又有画家思想的比较分析。
    D.文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内容充实,说服力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画兰时用笔要像书法那样讲究行款、浓淡、疏密,兰叶之间要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画作才具有整体感。
    B.画坛上的“喜气写兰怒写竹”之说,乍听起来令人费解,而画家又常常创作“兰竹图”,颇为耐人寻味。
    C.画兰叶的交叉态势时有“十”“米”两忌,而以舒缓柔和、潇洒自在的“凤眼”“鼠尾”“螳螂肚”为宜。
    D.以郑思肖、苏东坡、郑板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画家得“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之妙,体现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芯片又称微电路、微芯片,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它的体积很小,是计算机或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替换性极强,可维修度性能不强,很多时候,维修芯片比投资新的芯片更耗费资本。
    芯片的制造包含多个阶段和多步流程。首先,对芯片制造所需要的硅等原材料进行储备、评估、预测和考评。然后,就是晶体生长环节,晶体加工是制造芯片的基础和核心,晶体生长是指,在处于高光、高温条件下,晶体表面不断地进行生长分裂;等晶体生长成熟后,才可运用激光手段对晶体进行切割,保证晶体表面的晶圆成型接着,便是对晶圆制造的生产和加工,即集成电路制造环节。晶圆是芯片的基本单位,是构成芯片的元件。芯片制造的最后一阶段便是芯片成品的封装环节,它保障芯片产品售出后能合理使用。
    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芯片运用领域不断拓展,在互联网、现代电子设备、计算机、航空航天、国家新型开发等众多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芯片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建设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半导体工业高速发展,我国在硅晶体的开发利用上也加大了投资,芯片领域的自主研发与创新也在不断加强。
    (摘编自张振哲《现代芯片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 材料二:
    一年半前,中微公司5nm刻蚀机通过验证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很多人认为中国芯片生产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可以自主制造最先进的芯片,这其实是混淆了刻蚀机和光刻机概念。
    光刻机相当于画匠,刻蚀机是雕工。前者在硅片上投影一张精细的电路图(就像照相机让胶卷感光),后者按这张图去刻线(就像刻印章一样,腐蚀和去除不需要的部分)。光刻机是芯片制造中用到的最金贵的机器,要达到5nm曝光精度难比登天,当今,只有荷兰的ASML公司一家通吃全球高端光刻机。而刻蚀机没那么难,现在的刻蚀机精度已远超光刻机的曝光精度。芯片制程上,刻蚀精度已不再是最大的难题,更难的是如何保证在大面积晶圆上的刻蚀一致性,即如何让电场能量和刻蚀气体都均匀地分布在被刻蚀基体表面上,以保证等离子中的有效基元,在晶片表面的每一个位置实现相同的刻蚀效果,为此需要综合材料学、流体力学、电磁学和真空等离子体学的知识。
    在芯片设计上,除了华为取得了ARM授权,能设计先进的手机CPU外,其他龙芯等CPU,都要落后于国际两三代;在芯片制造中需要的核心技术和设备,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如光刻机,我国还停留在90nm的水平,和国际先进的7nm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封装水平国内不算太差。
    (摘编自高博《国产刻蚀机很棒,但造芯片只是“配角”》) 材料三:
    中国芯片需求量占了全球五成以上,但国产芯片能自供的只有8%左右,九成靠进口。虽然国家出台了扶持芯片发展的相关政策,但目前,我国在半导体投资上每年总花费仅在400亿~600亿美元之间,而国外英特尔、三星这些单个企业,每年投资都达到了百亿美元,更不用说整个国家了。
    目前我国从事芯片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大概有30万人,但按照芯片业产值计算,我们最少需要70万人。因为成长速度慢、迭代周期长限制了芯片人才薪资涨幅,芯片业收入和软件业收入相比,差了一半左右,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另外,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一致,进一步加剧了人才荒。
    (摘编自杨磊等《芯片的奥秘》)

    下列对材料中“芯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芯片替换性极强,但可维修度性能不强,很多时候,维修旧芯片不如购买新芯片。
    B.晶圆是芯片的基本单位,它的生产和加工,是制造芯片的基础和核心。
    C.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芯片。芯片使用广泛,涉及领域众多,作用不可或缺。
    D.芯片的曝光精度是由光刻机决定的,ASML公司一家垄断高端光刻机市场。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运用激光手段对晶体进行切割,保证晶体表面的晶圆成型,然后就进入集成电路制造环节。
    B.刻蚀机和光刻机是有区别的,中微公司的5nm刻蚀机,其制造难度并没有5nm光刻机大。
    C.如何保证在大面积晶圆上的刻蚀一致性,由光刻机决定,难度超过提高刻蚀机的刻蚀精度。
    D.我国芯片需求量占全球五成以上,但九成靠进口,我国芯片业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

    应该如何推动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题型:作文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是分内应做的事。可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同学不理解责任,不践行责任。有的认为:“责任是大人们的事情,与我们无关。”有的认为:“责任的话题太大了,我没有兴趣。”也有的认为:“责任是很重要的,等我长大成人了再考虑也不迟。”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九歌》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其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喜爱。它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②《九歌》共11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历代学者对此有多种解释。根据闻一多的观点,《九歌》首尾两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章为娱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他又认为《九歌》所祭的神只有东皇太一,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鬼皆是陪衬。现在看来,《礼魂》为送神曲可确定无疑,古今学者对此多有阐述。
    ③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九歌》的精华在于中间九篇。从内容上说,《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对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如《东皇太一》就完全是一首颂赞之辞,写得庄严富丽,与爱情无涉。《国殇》以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过程,描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及面对死亡所表现的凛然气概。诗云:“带长剑兮挟秦弓,身首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些诗句不仅是对死者的颂扬,同时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尤其是在楚国不断兵败地削的形势下,对这种献身精神的歌颂实际是深沉的爱国情绪的自然流露。
    ④《九歌》中最多最动人的还是对人神情感的摹写,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他各篇皆有这一内容。如《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湘君》和《湘夫人》描写的都是迎接湘水神的降临,以及巫与神双方复杂的情感状态。“横流涕兮潺爱,隐思君兮腓侧”(《湘君》),“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无论是巫还是神,他们都怀有十分真挚的爱情,但是别多聚少的经历又使他们变得很脆弱,所以,在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中,爱情表现得如此缠绵哀婉。从那些哀怨而又执着的倾诉之中,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人间爱情的种种哀愁和悲伤。
    ⑤《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首先,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其次,《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无论是歌、乐、舞三者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对痴情心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此外,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湘夫人》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楚辞》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喜爱,《九歌》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
    B.与题目所示“九”不同,《九歌》其实共11篇,就文学的角度而言,其中间九篇成就最高。
    C.除了《东皇太一》《国殇》《礼魂》,《九歌》中其他各篇都有令人动容的对人神情感的描写。
    D.《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写情和摹景,都能曲尽其态。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围绕《九歌》,从其篇目说起,给我们阐述了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B.本文第③段所举《国殇》中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怀,对我们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C.本文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介绍了《九歌》为后代读者喜爱的原因。
    D.本文引用大量诗句为例,既可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可激发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兴趣。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古今学者对《九歌》中的“九”多有解释,他们还认为《九歌》所祭的神只有东皇太一,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鬼皆是陪衬。
    B.《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对祭者的虔敬之情,如表达颂赞的《东皇太一》;还有描述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的。
    C.《九歌》中无论是巫还是神的爱情都表现得缠绵哀婉,只要我们阅读《九歌》,就一定能深切体会到人间爱情的哀愁和悲伤。
    D.《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细腻深人,除了一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因此,可算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中国肥胖人口超2.5亿,其中青少年肥胖者达到5300万人,后者10年间肥胖率增长了2倍。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的成败,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7年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中,明确把减缓学生肥胖率上升趋势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
    肥胖对青少年的正常身体发育有极大的影响,会引起人们身体行动迟缓。过度肥胖会给青少年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带来严重的负担,还容易引发三高的问题,造成高血脂症、高血压,长期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也会导致糖尿病。另外,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因为身材走形、臃肿而感到自卑,这个时候冷嘲热讽的话语对青少年的心理会造成阴影,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
    (摘编自《青少年肥胖的危害是什么》)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知道,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工具尤为便利。以往很多步行的时间都被骑车或是开私家车代替,加上多种多样的电子产品消磨大量的时间,都是造成我们运动不足的原因。并且,一些人很喜欢吃零食、甜品以及油腻食品,导致营养过剩脂肪堆积。不过,有的肥胖与遗传有关,肥胖儿童的父母大部分存在肥胖情况,而父母没有肥胖情况的孩子患肥胖症的概率很低。还有就是中国古老传统就有以胖为美的观念,比如有的父母想尽办法鼓励孩子吃一些高营养的食物,造成孩子吃得好,吃得多的情况。还经常拿零食或是孩子爱吃的食物作为奖赏,使得孩子养成贪吃的习惯。这样,无疑就会产生肥胖症了。
    体育锻炼与其他防治肥胖的方法比较,显得更加科学有效。在我国人们体质连续下降的重大背景下,为了减轻体重,增强身体素质,国家倡导运动减肥的方法。在这一时期,运动减肥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运动减肥是根据运动训练学中有氧运动理论发现的。有氧运动功能物质是糖类和脂肪,运动时间的加长、运动量的提高能够消耗更多的糖和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可见有氧运动是运动减肥的基础,是一种最科学的减肥方法。其效果明显,得到人们广泛重视。
    (摘编自《肥胖成因及其危害,运动减肥的发展契机》)材料四:
    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中国青少年对肥胖的认识不足,他们过分追求苗条,盲目减肥,采用禁食、服用减肥产品等方法控制体重,极大地影响了健康。其实,维持正常体重是体格正常发育的标志之一。
    目前瘦身方式呈现多样化,如饮食搭配、健身锻炼、药理保健等。在市场教育尚未完全展开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健康瘦身缺乏专业知识,因此推出专业指导和科学饮食搭配的健康瘦身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当然,单一的减重瘦身方式存在局限性,消费者需要结合饮食、锻炼、保健调养等多种手段进行健康瘦身。对于健康瘦身企业而言,产品及服务体系发展也要趋于多元化。专家认为,结合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合理的瘦身服务和咨询建议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现阶段,中国各细分领域的健康瘦身产品服务均存在同质化的问题,相关品牌需要进行更多业务创新。健康瘦身在发达国家发展多年,中国相关行业发展需较多借鉴海外经验,但在个人体质和生活饮食习惯上,中外消费者存在差异,如何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变革,将成为企业竞争出路之一。
    (摘编自《中国健康瘦身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青少年肥胖的问题,把减缓学生肥胖率上升作为目标,因为它直接关乎到健康中国战略的成败。
    B.我国肥胖人数较多,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但有不少民众开始重视形体管控,认识到形体管控与健康相关。
    C.产生肥胖的原因很多,有传统认知问题,也有客观因素,但主要原因是个人不良的饮食嗜好。
    D.我国健康瘦身行业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而健康瘦身在发达国家已发展多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肥胖虽然对于青少年的身体正常发育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危害,但在瘦身时仍应适度,不能盲目减肥。
    B.我国公民在瘦身时,采取多吃水果和粗食、控制食量的方法,有的甚至只吃素食,这说明我国公民注重科学瘦身。
    C.在所有的减肥方法中,体育锻炼最为科学有效,这种方法既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提倡,也得到了民众的广泛重视。
    D.健康瘦身企业要尽量结合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合理的瘦身服务和咨询建议,同时要注意产品及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应如何做到正确瘦身。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末考试 难易度:较易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美学和谐理论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协调的美。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是相互对待;二是在对待中产生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消长的关系;三是由此产生一种和谐的美。协调原则强调融合性。
    ②《晏子春秋》中提出“和如羹焉”--羹是由各种不同的味调和在一起,从而得到统一之味的。“和”是各种有个性的东西,各不失其个性,却能彼此得到和谐统一。
    ③春秋时在哲学上曾展开过一场和同之辩,“和”与“同”都是强调联系中的协调性,都是以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的。但“和”强调对立物的协调统一,“同”则是同类事物的协调性。《国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同辩异被上升到存在的高度,和则生,同则灭。“和”在冲突的平定中产生,事物之所以相生,来自于不同事物冲突中的协调。而“同”是同类事物相加,这种无差别的累积是对冲突的回避,是对人的关系性存在的漠视,没有从根本上回答人如何存在的问题,所以说“同则不继”。后来孔子从人的行为中区别“同”与“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就可见差异性协调的重要性。
    ④“阴阳相应谓之和”发端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并在《周易》中得到充分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以阴阳相摩相荡为哲学之本。卦分刚柔,上下相应,感而化生万物。刚柔相济方有和,同类相对则为敌。中国哲学异类求和的思想反映的是以和谐化解冲突的理想追求。
    ⑤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中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也是一种协调基础上的和谐。这个重要思想一方面强调乐与天地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与天地万物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强调音乐创造必须契合大化流衍的节奏,天地的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大乐与天地同和为音乐之和奠定了一个本体论基石。礼在别异,乐在和同,礼在于秩序,在于差别,在差别的级次中,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无相夺伦,这样便有了人伦秩序。乐不是漠视这样的差异,而是由差异中寻求和谐,它并不是使差异的秩序归于同一性,而是契合这一秩序,体会天尊地卑之类的秩序所显示的节奏,在快乐的体验中安于这样的差异。所谓“乐在教和”,就是由差异而追求协调。
    ⑥儒家和谐思想发展到被称为新儒学的宋明理学阶段,更强调人的心灵境界的和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内在性灵的圆融被放到突出的位置。孔颜乐处,思孟精神,成了此期理学家所崇尚的对象。“和风庆云”的境界,色温气和的精神,受到理学的推崇。二程说“中心斯须不和不乐,则鄙诈之心入之矣”。和谐的心灵成了协和天地的基础。二程特别提倡“春”的精神,春的精神就是仁,就是和,二程说:“此其肃如秋,其和如春。如秋,便是‘义以方外’也。如春,观万物皆有春意。尧夫有诗云:“拍拍满怀都是春。”养得心中一腔和气,在和中“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注: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天下万物的道理,洞明人类的心体本性。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美学和谐理论认为事物在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消长中能产生一种和谐的美。
    B.和同之辩中“和”与“同”都以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关系为基础,强调同类事物的协调性。
    C.古代美学著作《乐记》中“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体现出艺术与天地万物的同构性。
    D.宋明理学重视心灵的和谐,强调内在性灵的圆,融推崇色温气和的精神,提倡“仁和”。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②段用比喻论证启示人们“和”就像羹一样,尊重各种味道,实现五味调和百味香。
    B.第③段通过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和”与“同”的联系与区别。
    C.文章结尾引用二程的话意在表明和谐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更强调心灵境界的和谐。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逐层深入,从哲学、音乐、历史等角度论证和谐理论的协调原则。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阴阳相摩相荡是同类事物之间相互碰撞,来回运动,刚柔相济,化解冲突。
    B.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肯定人的差异性,也指出所有的人应通过协调达到和谐。
    C.“礼”表现在人的差别的级次中,而“乐”则是让人在快乐的体验中安于这种差异。
    D.宋明理学推崇的“和风庆云”境界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高层次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