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也。历郡纲纪,举孝廉。遭世大乱,时渔阳王松据其土,放往依之。太祖克冀州,放说松曰:“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速至者渐福,后服者先亡,此乃不俟终日驰骛之时也。昔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将军宜投身委命,厚自结纳。”松然之。会太祖讨衰潭于南皮,以书招松,松举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建安十年,与松俱至。太祖大悦,谓放曰:“昔班彪依窦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乃以放参司空军事,历主簿记室,出为郃阳、诩、赞令。
魏国既建,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郎。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进放爵西乡侯,资乐阳亭侯。太和末,吴遣将周贺浮海诣辽东,招诱公孙渊。帝欲邀讨之,朝议多以为不可。惟资决行策,果大破之。近爵左乡侯。放善为书檄,三祖诏命有所招喻,多放所为。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惧出为寇。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亮腾与吴大将步止骘等,骘等以见权。权惧亮自疑,深自解说。是岁,俱加侍中、光禄大夫。景初二年,辽东平定,以参谋之功,各近爵,封本县,放方城侯,资中都侯。
其年,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宇性恭良,陈诚固辞。帝引见放,入卧内,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又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放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勿使来。寻更见放曰:“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几败吾事!”命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惧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齐王即位。以放决定大谋,增邑三百,放并前千一百。嘉平二年,放薨,谥曰敬侯,予正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B.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C.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D.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教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值”的意思。
B.天子,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历代帝王一直鼓吹自己是“君权神授”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C.檄,指檄文,古代文书、文告的一种。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和声讨文章。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不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攻克冀州后刘放劝说王松审时度势,并学习黥布放下虚荣,趁早制造曹操以免最后被消灭。
B.刘放擅长起草书信檄文,皇帝诏书中有关招抚的谕旨,大多是刘放所写,刘放因此得到皇帝信任而不断被加官进爵,直至被封为方城侯。
C.刘放曾经篡改孙权的书信,并设计把书信传给了诸葛亮,以致孙权担心诸葛亮怀疑自己,因而不得不反复加以解释。
D.魏明帝卧病不起,刘放极力推荐太尉司马宣王来维护皇室,最终得到明帝许可。明帝死后,刘放因此功劳而被再次加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
②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临丞,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协于道。”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又封许。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B.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C.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D.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正为人厚道正直。他遇事敢出来讲话,每次讨论时政,只要有不公允的,他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帝赞许他能无所隐瞒。
B.吕蒙正为官铁面无私。前任宰相之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上奏反对,使卢多逊之子的官位止授九品京官,并被当作例制。
C.吕蒙正任人唯贤。当皇上问他的两个儿子哪个可以重用时,他回答自己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并且推荐了有相才的吕夷简。
D.吕蒙正关心国政。退休之际,他到朝廷辞别之时,还不忘向皇帝进言,殷殷寄语。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
②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南山集》①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 , 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所畜 , 发为文章 畜:积聚
B.知之深而信之笃者 笃:厚道
C.余假而抄之 假:借
D.宗后学钧衡谨识 识:记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 余乃共取编之
B.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于天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 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②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③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人庙门,西面而立;将人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己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⑤,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 , 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 , 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为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 , 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虚则进/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且君尝为晋君赐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标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②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单元测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 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 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 畏其敏 畏:担忧
D. 饮酒不衰 衰:减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 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 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 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 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 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