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组卷基于海量职教高考试题库建立的在线组卷及学习系统
职教组卷
总题量:13403选择本页全部试题
  • 题型:选择题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2020•山东)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
    送柴侍御 【唐】王昌鈴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 ①武冈:地名。 
    A.首句点出友人去处,“接”字点明两地江河相连,给人以比邻相近之感。  B.因为能够与友人一起观山间云雨,赏空中明月,所以诗人心中没有离愁别绪。  C.末句“明月何曾是两乡”尽显情之恳切,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化“远”为“近”,表达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2020•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当我们回眸五千年历史,常常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单元,以及诸多生命个体的文化创造而感动。中华文化的瑰宝如同镶嵌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珍珠,形成灿若星河的景象。这些能够持续发亮的珍珠,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经过挤压、碰撞,从内心深处压榨、提取出来的 干货。司马迁说,西伯被囚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于困境才修订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方创 作出《离骚》,左丘明失眀才成就了《国语》,而孙膑被膑刑方撰修成《孙膑兵法》。冋样,他自己 也是因为受到慘绝人寰的宫刑,才愤而创作出照耀千古的皇皇大著《史记》。这些中华文明的 珍珠,无不与生命个体的痛切体验有关,包括诗人社甫,包括剧作家汤显祖,包括小说家曾雪 芹,无不与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有关。难道文明成果的产生,非要其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 价才能为之? 从人类历史长河看,从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看,这个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随着文明进程的改变,人类必然还将诞生更加伟大的灵魂,还会孕育出更加闪亮的珍珠,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问题是,生命塔尖上的人物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常态的文 化建设如宝塔底座一样,要有远远宽博于塔尖的体量,才能保证塔尖的高度。这个宽博体量不 是泥沙俱下的胡乱扎堆,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泡沫,不是技术翻新的花里胡哨,也不是金钱 堆砌的空壳鲜亮,而是紧抠着大地的生命匍匐、根须深厚的脐带相连,是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 底座,是能够引体向上的坚实骨骼。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从而做出这个时代应有的贡献。如果这个时代的文化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受虚浮肿胀、技术 至上、娱乐至死、乱炒剩饭、政绩工程、唯洋是从等乱象搅扰,那么,这个时代对民族文化的历史 贡献就是堪忧的。
    文化建设有特殊性,需要尊重其自身的生长规律。最基本的是要让它的内在精神挺拔张 扬起来,这与建设一座物理楼体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首先必须让它有安全矗立的能力。文化 楼体很多是无形的,但在人的心灵上却是有形的,把这座楼盖垮了、盖倒了,其破坏性会比一座 实体建筑的倒塌更加久远。因此,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不是可以随意捏圆捏方捏扁的,它需 要更加科学、精细的建设蓝图与施工耐心,因为它是更加真切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 生命活性建设。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陈彦,有改动) 
    (1)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个倾向”,在文中是指  (       )
    A.中华文明的演进史灿若星河,镶嵌着许多文化瑰宝。 
    B.个体的文化创造要经历生命挤压碰撞等痛切体验。 
    C.杜甫等人的创作是源于其身世家世的兴衰颓败。 
    D.文明成果的产生需要创造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符合文意的是  (       ) 
    A.我们常常为拥有众多文化瑰宝的五千年历史所感动。
    B.有了可以赖以负重的基石底座,才可能生长出优质的文化果实。 
    C.乱象搅扰会导致这个时代无法对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D.因为文化建设不是虚幻的,所以文化楼体倒塌的破坏性更久远。
    (3)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  (       ) 
    A.作者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如用司马迁等人的事例佐证观点。
    B.“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采用引用论证,让文章颇有说服力。 
    C.用“宝塔底座”进行比喻论证,使关于常态文化建设的论述更为形象。 
    D.就底座的“宽博体量”作正反对比论证,鲜明的对比启人深思。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2020•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染病指的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天花是由天花 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致死率极高。为了消除天花,人们经过多 年探索,最终研发出牛痘疫苗。1976年,全球开始推行牛痘疫苗接种,天花病毒的感染势头被 大大遏制,死亡率也有了明显的降低,进而成功阻断了天花的传播。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 布根除天花,这是人们用疫苗消除的笫一种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离不开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控制住其中任意一项都可 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而疫苗的作用就是保护易感人群。
    那么,疫苗到底是如何帮助我们抵抗疾病的呢? 形象地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城池,外 有皮肤、黏膜这样的城墙和护城河的保护,内有免疫细胞这样的警察巡逻、站岗,而警察手里的 武器、信号弹等就是免疫细胞所分泌的免疫因子。当细菌、病毒这样的不法分子偷偷进入城内 以后,就会被巡逻的警察发现并歼灭,同时他们还会记录这个不法分子的特征,并在全城张贴 通缉令,以保证相冋的敌人再次来犯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消灭敌人。接种疫苗就是为了帮助人 的机体建立针对某种疾病长期的防御力,以实现主动免疫。
    如果未来新冠病毒疫苗上市了,是否就可以彻底消灭该病毒了呢? 个人观点认为,想法是 可行的,但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一方面,相比于天花病毒这一类基因组稳定的 DNA 病 毒 而 言,新冠病毒属于 RNA病毒,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这很有可能会让病毒本身的性质发生 改变,从而造成疫苗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即使成功消灭了人群间的新冠病毒,也请不要忘 记病毒依然附着于其天然宿主蝙蝠身上。
    疫苗的研发,需要时间以及科学家们的努力,不同种类的疫苗也因其原理、效果、安全性、 制备工艺等方面的不同而各有利弊。在新冠病毒疫苗尚未面世前,大家能做的便是多休息、少 聚集,均衡营养,适度运动。一方面提高自身免疫力,一方面降低传染可能性,保护自己,同时 也保护他人。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钟柯,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中“疫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牛痘疫苗是人们为了消灭天花这种传染病而研发的。 
    B.疫苗通过保护易感人群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 
    C.疫苗可以帮助人的机体实现对某种疾病的主动免疫。 
    D.不同种类的疫苗在原理、效果等方面大同小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只有将传染病传播的三大要素都控制住,才可以阻断传染病的传播。
    B.人的皮肤、黏膜可以确保人体不被细菌、病毒侵入。 
    C.新冠病毒属于 RNA病毒,所以疫苗对新冠病毒没有效果。 
    D.即使成功消灭了人群间的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仍会在自然界存在。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条理清晰。
    B.表述简洁准确、幽默风越,充分体现了说明文最重要的语言特点。 
    C.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D.全文先分别介绍两种疫苗,再总结疫苗特征,形成分总结构。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2020•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A)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C)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仰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其后秦伐赵,石城 攻下
    B.廉颇送至境,与王曰 告别
    C.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回头
    D.赵亦设兵以待秦 隆重
    (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句:秦王赵王击缶 
    A.圣人之所以圣 
    B.之声义 
    C.国以礼 
    D.若属皆且所虏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       ) 
    A.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讨好赵王,相会在西河外渑池。
    B.在这时蔺相如向前献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击缶。 
    C.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怒视他们,他们都散开了。 
    D.秦王直到喝尽了酒,始终未能占到赵国上风。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渑池会前廉颇送别赵王时,请立太子为王的一番话,表现了他耿耿忠心和过人胆识。
    B.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突显他有勇有谋、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特点。 
    C.司马迁善于描写矛盾冲突,文段集中展现秦赵两国的冲突和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 
    D.“跪请秦王”“张目叱之”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丰满逼真、跃然纸上。
  • 题型:作文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2020•山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亲情在左,师恩在右,少年虽轻狂,过往岁月静好;理想在前,重任在肩,青春亦无悔,前程色彩缤纷。回眸过去,五味杂陈;憧憬未來,山高路远。过去已去须珍惜,未来已来要珍重。
    请以“回眸·憧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③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注:(1)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操劳、劳烦。(3)矶:激怒


    “弟子服其劳”中“弟子”的意思是 ______ 。

    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孟的孝道观。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1985年的莎士比亚
    朱山坡
    蛋镇电影院曾经有一段时间门可罗雀。有一天,来了一个长发及肩的毛头小子,身材矮小,穿喇叭裤,硕大的墨镜差不多遮蔽了他瘦削的脸。
    毛头小子走进电影院,对经理老吴说,我要借你的电影院用用。老吴打量了一毛头小子:“你是谁?”
    毛头小子说,你听说过莎士比亚吗?老吴说,听说过,但没见过。
    毛头小子说,我原来是鹅镇的莎士比亚,现在是蛋镇的莎士比亚。老吴警觉地问,你想借电影院干什么?
    “不,我们,蛋镇莎士比亚剧社准备排演一部伟大的戏剧。”
    这个毛头小子是蛋镇中学初三的学生。他的父亲朱风光从鹅镇调到蛋镇当卫生院院长,所以他也跟着转学,成为蛋镇的莎士比亚,并且成立了蛋镇莎士比亚剧社。
    莎士比亚抽的烟是万宝路,这让老吴瞠目结舌。“不白借,我们排演一次,给电影院50块钱。”老吴从莎士比亚手里接过一条结实的万宝路后,老吴谨慎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
    这一天中午,莎士比亚带着五个毛头小子和三个稚嫩的女学生兴冲冲地来到了电影院。十几个穿着时尚的男女中学生在台后常常打情骂俏,发出阵阵浪笑,这让老吴不得不保持警惕。如果不是因为近未电影院过于冷清,老吴断不会把场地租给莎士比亚。
    每次指挥表演的时候,老吴自始至终盯着,一言不发。莎士比亚要跟老吴好好谈一次。
    “老吴,你了解《哈姆雷特》吗?”“我什么都知道。但我谁都不相信。”
    “鹅镇、平谷镇还有白马镇的老百姓都已经见识到了伟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我也要给蛋镇人民也见识见识。”莎士比亚说。
    老吴说,那你现在就让他们见识,从排练开始。
    莎士比亚是靠物质诱感他的同学来排演《哈姆雷特》的。据说,每排演一次,每一个演员可以拿到三块钱。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我不觉得莎士比亚是一个坏小子,他只是有一个奇怪的理想,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摄影师,但遭到了差不多全镇人的讥笑。因为我就是大家眼中的“小混混”,我家穷得连拍一张照片的钱都没有,遑论购买一台照相机。
    他对主演的表演极其挑剔、苛刻,吹毛求疵,“我给了你钱。你给我演好点,我不想给蛋镇人民看到狗屎一样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有一只漂亮的海鸥牌照相机。他拍了很多剧照,张贴在电影院海报墙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想摸摸他的照相机。他不同意。我说,你给我拍一张照片总可以吧?莎士比亚说,胶卷很贵的,但他还是很勉强地给我拍了一张。
    “作为回报,你必须在我的戏里免费演一个角色。”莎士比亚果然给我弄到了一个角色,让我演给哈姆雷特提靴子的仆人。
    《哈姆雷特》在蛋镇越来越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连小混混们都开始谈论哈姆雷特。
    “什么时候才能正式上演呀?”“国庆节正式上演!”莎士比亚说,国庆节转眼便要到了。
    国庆节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电影院作了最后一次排演,莎士比亚一反常态,不吝用最好听的词语赞扬了我们的表演。
    可是,老吴给我们出了难题。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
    莎士比亚对我们说:“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明天首演如期进行,一切按计划进行。明天将是蛋镇史上最伟大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早早便来到了电影院。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客可掬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着一把钞票。
    莎士比亚在电影院后台等着我们。他的脸上洋溢着好事将至的亢奋,一一给学生们发钱:“加油!”
    话剧按时开始。
    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而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
    这是伟大的一天。
    但当全体演职人员集体出来谢幕的时候,唯独没见莎士比亚。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将莎士比亚抓走了。“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财务室的保险柜……”
    首演即成绝唱。
    大概是三个月后,临近春节了。莎士比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莎士比亚说,我爸垫了卫生院财务室的钱……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回到你妈妈身边?”
    莎士比亚说,不是,天下之大,哪我都能去……他从脖子上取下照相机递给我:“这个送给你。”
    我惶恐地推辞。在我眼里,一部照相机的价值相当于半个蛋镇。
    “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得的。”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莎士比亚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
    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人希望我给他们照相。我十分期待二十年后与莎士比亚相见。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以“1985年的莎士比亚”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莎士比亚能够租影院排演剧目,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即使出事后爸爸还为他垫付了钱。
    C.莎士比亚请求租用电影院,老吴说“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其实老吴心口不一,后来又给莎士比亚出了难题。
    D.毛头小子排演世界名著,未见识过话剧的蛋镇人热情空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精神面貌与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开篇对莎士比亚的外貌描写,不仅体现了他的鲜明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年代新潮青年的时尚追求。
    B.小说选取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场所电影院作为活动场景,既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也利于表现主题。
    C.小说采用补叙方式,交代人物身份,对支付演出费用做了补充说明,为后文情节作铺垫,使结构更严密。
    D.小说莎士比亚与“我”告别这一情节,既交代人物命运,又丰富了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如何理解“这是伟大的一天”?

    “我”在小说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期中考试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季羡林
    ①我从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 ①dié zhàng,个个都戴着一顶尖顶的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②yì zhì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乎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③xiān háo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xiān háo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清新优美,笔法细腻流畅,内容纯净具体,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
    B.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而在大自然中,更是模糊朦胧的事物美过一切清楚明晰的事物。
    C.文章的第⑥自然段中说“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在说明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D.文本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

    按照拼音写汉字。
    ①层峦dié zhàng ______
    ②闲情yì zhì ______
    ③xiān háo不遗 ______

    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 题型:选择题(本题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将该选项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题类:历年真题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2020•山东) —________ is it from here to your company?
    —It's only about ten minutes' walk.
    A.How long B.How many C.How soon D.How far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月考试卷 难易度:中档

    年份:20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篮云杉球果(节选)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港口的那门古老大炮照例在晚间鸣响,接着音乐会便开始了。鸣炮表示太阳已经下山。
    尽管已经是晚上了,但是无论指挥还是乐队队员都没有打开乐谱架上方的灯。夜晚是那么明亮,在椴树叶丛间亮着的灯,只是为了使音乐会更加漂亮才点的。
    达格尼第一次听交响乐。它在她身上产生了奇异的作用。乐队奏出的所有悠扬婉转的乐音和轰鸣,都在达格尼脑海中唤起一幅幅梦境般的画面。
    然后她浑身一颤,抬起了头。她仿佛觉得穿燕尾服的那个瘦瘦的男人在宣布音乐会节目时提到了她的名字。
    “是你在叫我的吗,尼尔斯?”达格尼向尼尔斯姑夫扫了一眼问道,随即皱起了眉头。
    尼尔斯姑夫望着达格尼的眼神既不是惊恐,又不是赞叹。玛格达姑妈把手帕紧紧地摁在嘴上,用同样的目光望着她。
    “发生什么事了?”达格尼问道。
    玛格达抓住她的手悄声说:
    “你听!”
    这时达格尼听到穿燕尾服的人说:
    “最后几排的听众要求我再说一遍。总之,现在将要演出的是爱德华•格里格献给护林员哈盖鲁普•佩德森的女儿达格尼•佩德森的著名音乐剧,以祝贺她年满十八岁。”
    达格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吸得连胸口都痛了。她想用这口气忍住涌到喉咙口的泪水但是无济于事。达格尼低下头,用手掌蒙住了脸。
    起先她什么也没有听见。风暴在她内心汹涌。后来她终于听到牧笛在清晨歌唱,弦乐轻轻一颤应声而起,用几百个人的声音作出反响。
    悦耳的乐音逐渐增强,逐渐高涨,发出狂风一般的怒号,迅速吹过林梢,将树叶纷纷刮落,将草儿吹得摇曳不停,迎面吹来一滴滴清凉的水珠。达格尼感觉到有一股气流从音乐中飘逸过来,于是强制自己安宁下来。
    不错!这是她的森林,她的故乡!是她的山岳,是牧笛的歌声,是她的大海的喧哗!
    玻璃的船舰使海水泛起泡沫。风儿吹得它们的缆索发出阵阵呼啸。这声音不知不觉地变为林间此起彼伏的铃声,变为在空中翻飞的鸟儿的欢唱,变为孩子们的呼喊,变为一曲少女之歌--黎明时亲爱的人儿将一把沙子撒进她的窗户。达格尼在自己的山间听到过这支歌。
    那就是说,这是他!那个头发花白的人,他帮她把一篮云杉球果送到家里。这人原来是爱德华•格里格,神奇而伟大的音乐家!可她还责怪他不会抓紧工作呢。
    原来这就是他答应十年以后完成的那份礼物!
    达格尼毫不掩饰地流出了感激的泪水。在那以前,乐声已充溢了从大地到低垂在城市上空的白云之间的全部空间。由于音乐的声浪,云端出现了轻盈的涟漪。透过这涟漪闪烁着点点星光。
    音乐已经不是在歌唱。它在呼唤。它呼唤人们到那个国度去,在那里任何痛苦都不能使爱情冷却,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夺去对方的幸福,在那里发光的太阳就像童话里好心的女魔法师头上戴的王冠。
    在此起彼伏的音响中突然冒出一个熟悉的声音。“你就是幸福,”是他在说,“你就是朝霞的光芒!”
    乐声停止了。起先是徐缓地,继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达格尼站起来,快步向公园的出口走去。大家回过头来看她。也许有几位听众脑子里想到了,这个姑娘就是格里格把自己不朽的作品献给她的那个达格尼•佩德森。
    “他已经死了!”达格尼思忖道,“为什么?”如果能见到他该有多好!但愿他能在这里出现!她该怀着跳动得多么激烈的心脏迎着他跑去,抱住他的脖子,把泪湿的面颊贴紧他的面颊,只说一个词:“谢谢!”“为什么?”他会问。“我不知道……”达格尼会这样回答。“因为您没有忘记我。因为您的慷慨。因为您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人应当生活的最美好的境界。”
    达格尼走在空旷无人的街道上。她没有发现尼尔斯跟在她后面,是玛格达吩咐他来的,他竭力不让她发现自己。他像喝醉酒似的摇摇晃晃走着,口里喃喃自语着他们无人一顾的生活中发生的奇迹。
    昏暗的夜色已经降临到城市上空。然而北方的曙光已经把淡淡的金色涂抹到各家的窗户上。
    达格尼走向海边。大海还沉睡在梦乡,没有一丝拍岸的水声。
    达格尼攥紧了双手,她自己虽然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对这个世界的美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却已充溢了她的全身,她呻吟起来。
    “听着,生活,”达格尼轻声说,“我爱你。”
    她睁大了眼睛望着轮船上的灯火,笑了起来。这些灯火在清澈的灰色海水里徐徐晃荡。
    尼尔斯站在远处,听到了她的笑声,便走回家去了。现在他对达格尼可以放心了。现在他明白了,她的生活不会虚度。
    (沈念驹译)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以“一篮云杉球果”为题,与音乐家格里格曾帮助年幼的达格尼将一篮云杉球果送到家里有关,文中通过达格尼的回忆作了照应。
    B.小说故事发生在港口音乐会上,场景集中,但是详尽细致的音乐描写拓展了小说表现的内容,使得小说时空任意切换,叙事跌宕起伏。
    C.小说中次要人物尼尔斯夫妇着墨不多,但相关神态心理描写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同时也使小说情节得以前后勾连,结构更显紧凑。
    D.小说描述一个普通女孩在人生关键阶段心路转变的历程,突出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和追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优美如诗。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主要功能。

    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文中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给予达格尼哪些无法“保持沉默的东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